老人为了投资抵押了房产,却把自己名下唯一的房产给了“脱手"是的!江已经76岁了。两年前,自称是某理财公司经理的张某建议她为自己的房产办理抵押贷款,承诺两个月后可以解除抵押,并获得15万元好处费。但老人跟随张办理房产抵押,却不知何故成了买卖双方,房产被低价卖给了第三方。抵押贷款和买卖有很大的不同。怎么发生的?老人银行账户里的38万元也没了。钱去哪了?记者就这一可疑事件进行了调查。
70岁老人想抵押房产投资。
江已经76岁了。原来他有一套房产,位于甘井子区枣园公园附近,建筑面积65.27平方米。2021年初,老人经人介绍认识了张某,张某自称是理财公司经理。他的公司办公地址位于沙河口区伍肆广场傅宏国际大厦。姜已经没有退休金了。为了给孩子减轻生活压力,她想用自己不多的闲钱赚点生活费。
据姜介绍,当张得知她名下有房产后,便建议她申请按揭贷款进行投资。"他说房子可以抵押几十万,这笔钱将用于公司扩大经营。"蒋说,张的条件是两个月后可以放房产,届时将房产证交回,并支付15万元利息给蒋作为好处费。走“简单”的流程,你能赚15万元?姜信以为真。2021年3月,她在对方的名下办理了一张银行卡。老人没有和家人商量,拿着房产证等证件,跟着张某去办理所谓的抵押手续。
意外抵押变成了出售和转让。
姜说,到达办理地后,她遇到了房地产经纪人张和另一名老年妇女。姜将相关文件及银行卡交给张,由其办理房产抵押手续。她记得自己签了很多张纸,还按了手印。后来,张把银行卡还给了她。当时老人并不在乎房子抵押了多少钱。"钱给了张投资,我知道他从卡里拿了钱。"办完手续后,老人没有告诉家人,把凭证和单据留了下来。
"自从办完按揭手续,张改变了主意,叫我妈。"姜对说道。两个月后,老人找到张,希望他能兑现承诺。"张说,手头资金比较紧张,没有足够的钱解除房产抵押,但每个月都在还款,会争取尽快拿出房产证。"老人说,此后,她多次催促,对方始终拖延。后来张某居然失联了,电话不接,微信不回,办公室也没人。老人通过各种渠道都没能找到这个。姜去了银行,发现银行卡账户上的余额只有5元钱。
2022年10月,老人惊讶地得知,自己当初并没有办理按揭贷款,而是买卖,房子有了新的产权人。
核实转让证明有老人签字。
这是什么情况?姜的女婿杜军(化名)说,去年10月,婆婆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这个房子新主人的女儿,要求老人尽快腾出房子。"经了解,新产权人姓王,是我婆婆在办理抵押手续时遇到的老太太。"杜军说,婆婆直到被催着把房子腾出来,才把真相告诉家人。
杜军得知此事后很震惊,但也觉得不可思议:张带领老人办理了按揭贷款,怎么就成了业务转账了?业务是怎么处理的?经查询,工作人员出具的《不动产登记申请书》显示,该房屋买方为王,卖方为蒋,双方通过住建部网上签约备案系统就该房屋签订了《大连市存量房买卖合同》,交易金额为38万元;双方权利义务已约定,本次登记已发生法律效力。经姜确认,卖家一栏的签名确实是她本人的笔迹。同时,她作为房屋出卖人,与买受人王签订了房屋买卖交接书。载明双方凭本交接书办理房款、产权过户等事宜。
抵押贷款和出售房子有天壤之别。明明是老人在办理买卖过户手续,她为什么还要签字?"我只是太信任张了,他让我签名,我就直接签了,什么都没看。"老人说。
有争议的理财经理从房子里转出28万。
办理完交易手续后,卖房子所得的38万元已转到姜的银行卡上。4月12日,记者陪同老人到银行查询。账户交易明细显示,2021年3月4日、5日,账户内28万元被张某以跨行转账的方式转出;又在银行柜台提取了10万元,取款凭证的签名栏为“蒋”字样;有视频证据证明,老人营业当天去过银行。但姜认为,此签名与她本人笔迹不同,此业务是否为她办理尚有争议。但她说:“不管细节如何,最后拿走10万元现金的应该是张。""抛开争议不谈,张转账28万后的钱都花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不信守承诺,避而不谈?"杜军认为,张的行为涉嫌挪用房款。姜以为她被骗了,才办理了房屋交易手续。老人认为"保住"这份财产就是为此上演的"换锁拉锯战"。杜军说,是我婆婆先换的锁芯,后来换了...今年房子疑似又过户了,又出现了新主人。老人去换锁的时候,事情就到了派出所。杜军叹了口气,“我手里有产权证!"房子没了,卖房子的钱也没了。目前老人只能待在女儿家。
怀疑的真相是什么?四大疑点待解
在杜军看来,整件事充满了疑点。
首先,张建议婆婆抵押房产进行投资。项目是真是假?他现在在哪里?
其次,张、中介和王之间是什么关系,而中介和王对"按揭成了买卖"这件事你知道吗?
第三,即使在房屋买卖时,为什么这套65.27平米的房产只卖38万,明显低于市场价?
第四,这套房子是不是真的又转让了,转让给谁了?
为了全面了解事情的真相,记者根据姜提供的联系方式拨通了张的手机号码,提示停机;添加其微信好友未获批准。而张原来的办公室早已变成了辅导班。工作人员表示,这家教育机构是去年9月份才进的,不了解之前的情况。随后,记者找到了王办理不动产登记时留下的手机号码,多次拨打均为忙音;发了短信也没得到回复。此外,记者还拨打了自称王女儿的来电号码,显示已停机。
4月10日晚,姜再次来到该房屋门口,想向产权人了解房屋过户情况。但多次开门都没人应,怀疑当时家里没人。"只有通过找到张和我们才能查出真相,但目前还没有任何进展。"杜军说。目前,姜及其家人正在固定证据,准备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律师声明
建议报告事件或刑事犯罪。
对此,辽宁宏展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刘万新认为,如果老人所说属实,理财经理以抵押老人房产用于投资、承诺高额回报为名,诱骗老人卖房、过户房款。这种行为已经涉嫌诈骗。刘万喜表示,事件可能涉及刑事犯罪,建议老人向辖区警方报案。半岛晨报首席记者、39度视频人文飞/图
记者赶紧评论一切动员让老人远离诈骗。
在2023年银监会发布的首份风险预警中,“以房养老”被列为重要的风险预警领域。该案表明,一些不法分子打着“以房养老”的旗号,诱骗老年人抵押房产,购买所谓的“金融产品”并承诺高额利息,但实际上是用老年人的房产进行抵押贷款,然后将资金转走。最后老人以两元空收场。
此类案件频发,不法分子利用部分老年人金融防范意识差的特点,设置恶意陷阱。当一个不那么机智的老人面对一个有组织有预谋的团伙时,往往很难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之前的很多案例表明,例行执行组对法律条文理解透彻,甚至常年聘请法律顾问,从一开始就规避了违法风险,利用了法律的契约约束力。
本报报道的姜女士遭遇令人同情,具体情况有待司法机关调查认定。但关于老人“稀里糊涂”的房子的损失确实令人担忧。在司法机关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的同时,更需要全社会加强宣传,给老年人更多警示。不要听信自己的信念,被所谓的高息所吸引。投资一定要通过正规的机构和渠道。做重大决定前一定要通知孩子。罪犯的嘴再甜,也不可能比孩子更值得信任。
现实中,不法分子以让子女知道会阻止他们投资、赚不到钱为由忽悠老人,是重要环节。很多老人真的信以为真,最后中了圈套。他们原本是想给孩子多存点钱,给孩子一个惊喜,可惜最后都成了惊弓之鸟。这样的案例应该告诉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老人。(隋海涛)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抵押后买卖,抵押贷款房产买卖":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07279.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