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网购买洋葱,其实会有贷款引导,早餐也可以分36期。近日,有报道称网络平台利用各种方式引导人们过度借贷,该报道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引起广泛关注。
我们调查发现,包括美团、携程在内的20多个app都在各个领域提供贷款功能,从外卖到购物、旅行到社交,通过优惠支付、赠送会员、默认选座等多种方式引导消费者使用贷款服务。比如一些美容软件,看似与金融无关,却也在明显位置设置了贷款服务入口;一些外卖平台在用户个人主页的“我的钱包”中突出了借款功能;也有用户表示,点外卖时被引导使用类似花呗的“先消费后付款”月供服务。
在这种“满屏都是理财App”的情况下,很多人觉得一不小心就可能被“中招”。我们实地测试发现,相关平台在引导用户开通贷款额度或使用分期付款时,通常会醒目地显示优惠信息和开通按钮,如红色、闪烁等,但服务费用并没有完全说明,用户需要点击进入具体服务协议才能查看。另外,用户在打开出借功能时,通常只需要点击“同意协议”,但实际上这一步包括信用授权、信用支付、个人信息授权等多项协议。更糟糕的是,当记者试图退出贷款界面时,却接到了一个推销贷款产品的陌生电话。当他试图回拨时,听到了“无法接通”的提示。
另外,一些关于分期服务费的纠纷或投诉主要集中在平台引导用户使用分期还款,然后收取分期服务费,提前结束分期也会产生额外的服务费。
那么,为什么各种平台都在推出借贷服务,用各种招数吸引贷款呢?我们调查发现,毕竟是利益驱动。首先,通过收取利息和服务费,平台和借贷机构都可以获得额外的收入。其次,这样可以提高平台的用户活跃度和停留时间,增加用户粘性,从而将流量转化为利润。此外,通过提供贷款,平台可以收集用户的财务信息,这对基于数据的商业模式来说是有价值的。
事实上,正是平台的帮扶,让一度陷入低谷的网贷业务得以复苏。2015年前后,网贷业务主要由P2P等无资质的网贷公司经营。然而,自2019年以来,监管部门对这些机构进行了专项整治,导致全国范围内有超过5000家P2P网贷机构被清退,点对点借贷方面的业务也大幅下滑。近年来,一些具备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为了谋求发展,选择与电商平台合作,推出新的网贷业务,进一步扩大了“满屏都是金融app”的现象。根据中国央行的数据,到2023年6月底,共有5688家小贷公司,贷款余额总计8270亿元。
但当平台的帮助变成各种花哨的引导,风险也随之增加,包括消费无节制、负债过多、隐私泄露等问题更加频繁且显著。有的消费者因为粗心或误操作成为借款人,有的消费者因为“以贷养贷”或长期借款而陷入财务困境。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锐提醒,虽然网贷业务非常便捷,流程简单,不需要提供抵押物或担保,贷款发放快,但消费者不要掉以轻心。首先,网贷平台是和征信系统对接的。如果不能按时还款,会对个人征信产生负面影响。此外,利息的累积会增加债务负担,分期服务也会收取服务费,提前还款也会涉及额外费用,容易让消费者过度负债。此外,在贷款申请过程中通常需要提供身份信息、财务信息甚至人脸识别等生物信息。而部分网贷平台的隐私保护措施不足,容易导致信息泄露,给消费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李锐表示,随着平台经济和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平台进入金融领域,这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民间借贷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借贷双方通过网络借贷平台建立借贷关系,有证据证明平台提供担保,出借人要求平台承担担保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此外,根据《电子商务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如果平台存在引导用户开通贷款功能、将贷款支付设置为默认选项、未提供充分的还款提醒等行为,将被视为利用技术手段或格式条款强制交易,侵犯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和自主选择权,消费者可以向监管部门和法院求助,积极维权。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关于警惕网络平台诱导过度借贷的风险提示,诱导你借贷款违法吗":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06646.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