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曾野
日前,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表彰国务院第五次大检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和做法的通知。全国130个典型地方经验1个被报道表扬,四川4个上榜。达州市大竹县创新推出“双就近三融合”模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近就业。
点布局的“双重方法”
穷人搬家后生活更好。
大竹县月华镇九阴村移民安置点建设前位于国家龙头企业四川刘冬老灶公司附近。建成后吸引了中国西部鞋城金少爷公司靠近九阴村安置点布局加工厂,再到互助村和文星镇,实现了群众就业、产业发展和安置点活力的“双赢”效果。
围绕“搬得出、留得住、逐步富起来”的目标,大竹县坚持“以产带迁、以迁促富”的理念,搬迁前围绕产业规划布局安置点,搬迁后以安置点为重点适当引进产业,有效促进安置点与产业“双向就近、协调发展”。
大竹县在安置点有意识、适度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有效解决了企业“就业难”和群众“就业难”的问题。而且,大竹县还实行了“保留农民身份、保持农村产权不变”和“就业、就学、医疗、社保、低保、临时救助”配套的“2+6”保障措施,覆盖了民生底线,让群众放下了后顾之忧,搬了“新”家、“心”房。
通过安置与产业的“双贴近”,企业在安置点扩大了规模,搬迁安置房成了企业的“职工宿舍”,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人们也实现了在家就业,使他们“愿意搬迁、主动搬迁”,搬迁后真正能“过上好日子”。
“三个融合”促进就业
“靠土地吃饭”变“靠产业增收”
如何让搬迁后的群众稳定增收,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决策的核心问题。大竹县因地制宜,采取点与镇、点与园、点与业“三位一体”的措施,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大竹县结合城乡发展规划和异地扶贫搬迁规划。根据搬迁群众的个人情况,依托乡镇优势,促进其在县城、村就业,利用“扶贫再贷款+扶贫小额贷款”帮助其自主创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岗位补贴发放。这些措施使搬迁群众不仅享受到了居民和市民的待遇,也激发了他们脱贫致富的自主权和积极性。
促进人口向产业工人转移是“点”园的整合。大竹县依托刘冬机电纺织园和月华食品园、石河建材园、庙坝小微企业创业园、10个“1+3+10”产业园区,动员100家企业帮扶70个贫困村,既帮助贫困村脱贫,又有利于吸引群众到工矿企业就业。
“点”产业融合是搬迁群众成为新农民的助推器。大竹县依托已建成的15万亩糯米、10万亩香椿、30万亩苎麻、2万亩白茶等特色产业基地,以及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吸引脱贫群众参与特色农业发展,带动就业。同时,引进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和支持集体经济或产业发展基金入股,鼓励搬迁群众转让或入股,拓宽增收渠道。
【如有新闻线索,请向我们举报,一经采纳将有奖励。饲料微信关注:ihxdsb,饲料QQ: 3386405712]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大竹扶贫移民局在哪里,大竹县扶贫局":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0378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