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湖南长沙的文女士通过今日头条长沙频道向潇湘晨报晨报求助记者反映,近两年,她发现自己特别容易被骗子接近,有的通过短信通知中奖、送礼,有的安装工作人员添加微信后引流入群,她也在多个社交平台被骗子“侵蚀”。
“关于生完孩子后信息泄露到哪里了。”文女士很无奈,也很气愤。
像往常一样,文女士也会选择无视或者反手一个投诉举报,直到有一天,文女士对骗子是如何行骗的产生了困惑和好奇,于是尝试主动“撒网”,加入了骗子的布局。
“加入后我更迷茫了。我想不通怎么会有人对这样一个漏洞百出的骗局上钩。”在骗局中,文女士保持冷静,坚持“不主动不拒绝,一想赚钱就跑”的原则。骗子来了四五波又一波,钱没被骗走,却意外地充实了文女士的小金库。“最高的时候有三四百,最低的时候有几百块。等我反应过来,已经成功骗了骗子1000元。”
近年来,许多网民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他们“与薅羊毛共舞于骗子面前”的经历。除了财产上的收获,还有一种“真本事赚钱”的成就感。甚至有网友组成“反拐联盟”,主动联系骗子,期待骗子上钩。
然而,寻求财富和风险就是在风险中失去财富。“反杀”行动的背后,也有很多聪明人被小聪明忽悠,因小失大;另一方面,骗骗子算不算诈骗?骗子的钱合法吗?这些问题一直存在争议。
△图片来源网络与图文无关。
只是瞄准了收网前的“甜头”。
2021年,文女士在社交媒体上刷了一条网友问她为什么会收到中标电器的短信。“评论区其他网友跟我说这是诈骗,我就在邮箱里看了一眼,那天正好收到这种短信。”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文女士开始接触骗子。
几次接触后,文女士渐渐明白了骗子的行动模式,大概可以拆解为引流、撒网、收网三个步骤。骗子接触潜在群体的方式有很多:邮件短信、平台群聊,甚至求职平台都被电信骗子渗透。“还有一个街道办和一个快递小哥过来加我微信。第二天,我发现自己被拉进了诈骗集团。”
这些奇怪的联系方式旨在将潜在的受骗者引导到自己的app或小程序上,其中一部分被网购平台刷单,另一部分则导致更复杂的投资、慈善甚至赌博。在这个过程中,被骗者会一直处于一个嘈杂的群体中,群体中的所有行动者会齐声上阵,制造不间断的噪音,影响人们的判断。
前两个阶段,骗子会利用人们贪小便宜的心理,在聊天区多次发红包,或者做几笔小额现金返还,让他们尝到‘甜头’。直到某一刻,人们发现骗子不再向自己的账户转账,甚至告诉他们需要花更多的钱来收回现有的投资,这意味着他们开始“收网”。
“很多人都是瞄准了这个‘甜头’才收网的。”在把骗子的套路想清楚之后,有人开始反其道而行之,利用骗子最初“撒网”的过程来收“羊毛”,在骗子真正收网之前,小赚一笔,一走了之。
最长的一次,文女士和骗子在一起三天左右,但还是不愿意给骗子钱。“我反复哭诉我一个人当保姆,钱在我老公手里。”骗子大概察觉到了文女士的意图,很快就把她从群聊中删除了。
至于为什么强调自己的“宝妈”,文女士说,这是她在社交媒体上整合受害者经历的人群画像:“物质财富脱离社会,没有经济来源,渴望证明自己。”骗子会主动询问潜在人群的身份信息,寻求他们眼中更容易上当的对象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文女士也提醒:“不要以为自己比骗子聪明,反拐联盟也有可能被骗。”
然而,受骗群体真的有固定的画像吗?谁能保证自己永远不会被骗?也许他们只是还没有遇到对自己不利的诈骗“剧本”。相对于骗子“收网”时害怕被猜中,保护自己的最佳策略永远是不要在第一时间选择“入网”。
律师:防骗诈骗存在法律风险。
不小心遇到诈骗,却赚了骗子的钱?就如何界定文女士及部分网友的行为,帮记者咨询了北京市(长沙)律师事务所律师刘凯。
刘凯认为,如果当事人遇到诈骗,为了要回自己的钱,使用了一定的欺骗手段,属于自助范围。但如果采用欺骗手段获取的钱财多于被骗的钱财,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钱财多于被骗的钱财的目的,超额钱财数额较大的,则可能涉嫌犯诈骗罪。另外,即使超出的金额没有达到刑事立案的标准,这笔钱也是不当得利。
对于当事人应该如何处理“骗子”赚取的收入,刘凯表示,对骗子进行牟利是违法的,因为没有法律依据。所以,如果你从骗子那里拿到的钱比你被骗的钱还多,就要及时交给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警方提醒:谁都不能心存侥幸。
在社交媒体上搜索“防骗子”,总能看到碎片化的信息:一方面,幸运儿们在得意洋洋地炫耀自己“防骗子”的壮举;另一方面,无数受害者在哭诉自己被骗的经历。
“本来还想着再做一单,没想到他收网了。”这些人拿着收割骗子的“小钱”冲上了网,最后却被骗走了几千。甚至有网友说,他们“反黑帮”几十万人被骗。如果不能及时控制自己的贪欲,后者的结局可能就是前者的未来。
对此,长沙市公安局反诈骗中心的民警也多次提醒:不要贪图小利,天上不会掉馅饼,骗子的陷阱通常都是一套一环的。在骗局面前,谁都不能心存侥幸。
潇湘晨报记者陈颖芝
如有困难,请向今日头条长沙频道【头条帮】反馈,潇湘晨报新闻发布会将尽快跟进解决。【版权声明】:本文首发于【今日头条】,版权归【潇湘晨报】所有。
新闻爆料和维权渠道:在应用市场下载“晨起视频”客户端,搜索“求助”直达“晨起求助”平台;或者拨打热线电话0731-85571188。政企内容服务专座19176699651。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晨意帮忙丨长沙宝妈两年遇四五波骗子反薅千元,当事人提醒:“反薅联盟”也可能被骗":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0366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