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3年前的郎溪县新发镇双桥村是全县28个贫困村之一。双桥村位于一个非常偏僻的圩区。由于地势平坦凹陷,易受洪水侵袭,导致经济发展滞后。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双桥村的大多数年轻人都选择离开这片贫瘠的土地,外出打工经商谋生,而留守村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仍然依靠传统种植。村集体经济长期处于空 white状态,甚至为负,村民生活十分贫困。
2017年4月,宣城市司法局副调研员余广云同志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带着一纸调令来到双桥村担任村里扶贫工作队长、第一书记,满腔热情地投身到扶贫事业中。如今三个春秋过去了,双桥村焕然一新。2017年,贫困村成功上榜。2019年,全村43户贫困户成功脱贫。同年,村集体经济突破30万元大关。2018年,余光云被评为郎溪县20大扶贫干部,2019年公务员考核确定为优秀。2019年11月,省长李在宣城市工作调研期间专程来到双桥村,对双桥村脱贫攻坚特别是农村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留在村里,还要“留在心里”
“我是组织上负责扶贫的。作为党员中的干部,留在村里就更重要了。既然来了,就要静下心来,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做出成绩。这样才能对得起组织的培养,对得起群众的期望和信任,更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当兵的余广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看到当时落后的村容村貌,看到村民贫穷的生活和期待的眼神,看到村支部两委干部无精打采的精神状态,余广云觉得自己身上担子很重,暗暗下定决心。他一定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村支部两委和村民,带领双桥村的干部群众彻底改变村子的落后面貌,让村民早日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
“新官上任,先踢了三脚。”上任后,余光云信心满满,跃跃欲试,军人雷厉风行的作风让他果断开启了自己的强势“扶贫模式”。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先和村支部两委试刀。“火车跑得快,完全靠前带。”抓不好“领头雁”,就什么都做不了。针对部分村支部两委干部责任心不强、不愿当官、不敢当官的现象,在逐一公开、交心谈心、统一思想的基础上,余广云静下心来全面梳理和规范村支部两委各项工作制度,努力实现村级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公开化,坚持依靠制度管人管事。坚持“三会一课”、党日活动等党建工作制度,认真组织党员开展“两学一做”、“讲政治、讲规矩、做表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系列主题学习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党员村干部素质,引导党员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激发党员在脱贫攻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经过一系列的学习和整顿,村支部两委的思想逐渐统一,提振了大家的创业精神。
接着,针对部分村民对村里干群关系紧张、群众对村干部不信任、对村干部工作不支持的抱怨,余广云带领扶贫工作队在田间地头、村民家中花了两个月时间,访贫问苦,问计于民。工作队先后走访了所有贫困户、20多名老党员和10名村领导。工作队以饱满的热情,主动与村民交朋友,与村民交心谈心。通过调查走访,进一步增进了与村民的感情,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彻底了解了该村干群关系紧张的症结所在。同时,全面了解了该村的发展现状、贫困原因和具体困难。
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群众的利益无小事。要想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要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做好自己的事。”在走访中,余广云了解到,在云贵川等偏远地区结婚的7个媳妇以及村里近几年出生的孩子,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无法办理居民身份证,导致成年人无法外出打工,无法办理医保、养老保险等。,孩子无法正常上学。余广云觉得很难过,多次主动联系协调公安机关。余广云为群众办事的真挚感情感动了公安厅的同志,赢得了他们的大力支持。县公安局治安大队和新发镇派出所民警专程来到双桥村,通过身份核查、远程协助、DNA鉴定等方式,帮助这些村民办理了居民身份证,解决了困扰这些村民20多年的一大难题。
后塘组留守儿童杨丽敏,父母外出打工时离异,母亲改嫁。父母双方几年都没有回家看望女儿,也没有给他生活费。肖利民和她80多岁的奶奶住在一起。因为不符合条件,不能纳入贫困户管理,生活非常困难。余广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通过多方努力,他终于联系到宣城市一位爱心企业家,为李提供了每学期2000元的捐款,解决了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困难。
村里70岁的党员戴松虎,儿女都在外地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一个人。2017年9月的一天傍晚,老人回家在地里干农活时不慎摔倒,导致肩膀骨折倒地。关键时刻,老人首先想到了余广云,他费力地拨通了余广云的电话。正在吃饭的余广云接到电话后,立即放下饭碗,开着自己的私家车,带着老人直奔郎溪县中医院。忙完之后,他安排老人拍照,检查身体,办理住院手续,嘘寒问暖。直到联系上老人的子女,余广云才安全告别老人,赶回村里。此时,已经是深夜10点多了。
余光云了解到,村民最大的不满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村民出行困难。钱塘组和后塘组的村民去村委会办事或看病都要绕过建平镇,所以投诉很多。余广云主动协调县扶贫办,争取到26万专项建设资金,最终建成六都路,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出行难问题。村民们称赞他。几年来,于光宇通过各种渠道争取了1000多万元,新建或改建了7条公路。目前,双桥村已有10户村民修通了水泥路,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建设了抗旱排涝站,安装了太阳能路灯。通过争取财政奖励和补充资金,时嘉组得到了锻炼。争取专项帮扶资金,建设时嘉组法治文化广场和下洋组民俗文化广场,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不断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活,同时也为双桥村村民脱贫致富提供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村民脱贫致富的路越走越宽。
“致富是扶贫的最终目的。要致富,就要有新的发展思路。要带动贫困户增收,就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找准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余广云是这样认为的。
近年来,余广云带领村支部两委干部到宣州区、绩溪县、黄山市,对药用菊花、黄葵、芦笋等产业进行了全方位调研,最终确定将种植芦笋作为村里发展的意向产业。通过个人试种、合作推广等方式,积极推广美国进口的优质芦笋种植,逐步将芦笋种植发展成为村集体增收、贫困户受益的支柱产业。目前,双桥村芦笋产业扶贫基地已建成面积65亩,总投资约140万元(其中三期财政扶贫资金97万元,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9万元以上)。
芦笋种植业通过土地入股带动了21户农户(含5户贫困户)分红,每年每亩增收700元,吸引了20多位60岁以上的老人(含5户贫困户)在家从事芦笋采摘、包装、切割等就业机会,人均年收入5000元以上。通过资产收益扶贫项目,每年给村里的贫困户发放资产收益分红,两年累计分红3.37万元,平均每户每年增收400元以上。
双桥村还与郎溪镇聚芦笋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合作关系,由该合作社负责全程技术服务,并签订了10年的订单采购协议,为双桥村的芦笋产业生产上了双保险。双桥村的芦笋种植取得了成功,并辐射到了周边地区。邻村和宣州区、广德市、泾县等地的农民纷纷前来考察,带动了花园村、松林村、南洞村、钟芳村、西郊村、黄墅村、宣州区等周边村的农民发展种植。仅郎溪县种植面积就超过300亩。
为了解决双桥村地处圩区,发展产业相对困难的问题,余广云四处借鉴经验。鉴于村里的现实情况,他决定采用飞地经济模式,加强横向联系,争取资金投资新发镇官桥村农民工创业园和连横苗圃专业合作社,解决村里集体经济发展问题。几年来,村集体通过建设光伏电站发电、承包大棚蔬菜、参与外企分红等方式,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0万元。
为大力推广特色水产养殖,余广云专门邀请县农委、镇农业综合站的技术人员来村里开展特色水产养殖培训班,传授小龙虾养殖关键技术,引导养殖户改变传统粮油种植模式,发展高效水产养殖。村里成立了3个养殖专业合作社和13个家庭农场,培养了5个致富带头人,带动了全村1500多亩的青虾、稻虾、稻蛙混养和淡水鱼养殖,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其中,15户贫困户发展了产业,集团贫困户段是一名重度尿毒症患者。因为生病,他天天郁郁寡欢,唉声叹气。余广云主动做思想工作,动员他参与了4亩青虾和3.5亩小龙虾的养殖。为了解决资金困难,余广云协调银行发放了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并联系专业人员传授养殖技术。那一年,段家收入两万多元,被评为郎溪县自力更生扶贫户,日子越来越红火。
针对少数贫困户需要存在的观念,余光云注重激发他们的内生发展动力,引导他们通过劳动增加收入。对有就业意愿的,帮助进行就业培训,联系开发区企业优先安排贫困户就业,帮助村里26户贫困户在开发区和外企就业。同时开发了15个光伏扶贫电站公益性岗位,每年为贫困户增加收入3000至6000元。
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余光云终于实现了自己的誓言。双桥村终于摘掉了“贫困村”的沉重帽子,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各项基础设施全面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越干越有盼头。在三年的扶贫生涯中,余光云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周末和假期,牺牲了与家人的团聚,缺乏对妻儿的关爱。过度的劳累也为风华正茂的他增添了几缕白发,但余广云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崭新的村容村貌,不断壮大的产业,久违的乡亲们的欢声笑语,是对他三年无私奉献的最好回报。
宣城市司法局供稿(刘新平)
编辑:徐春秋
编辑:孙淑娟、彭伟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扶贫故事】余光云:涌动在郎川大地上的“司法蓝”扶贫情":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203539.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