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河南省西部的河南省洛宁县,金黄的果实映衬着农民丰收的笑脸。洛宁县依托山区优势,立足山区特点,以特色产业发展实现金融对接扶贫。人民银行洛宁县支行通过引导当地金融机构探索普惠金融,巩固扶贫成果,帮助金融扶贫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对接。截至2019年11月末,洛宁县涉农贷款余额36.99亿元,占全部贷款的53.23%;扶贫贷款余额1.5亿元,金融机构累计使用扶贫贷款5.5亿元,发放金融精准扶贫贷款4.8亿元,带动3.85万人脱贫增收。
“金融+”推动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洛宁县通过打造“金融加金果、金鸡、金牛、金叶”的“硬件”扶贫模式,创新推出了“金果贷”、“金叶贷”、“林果种植贷”、“粮食种植贷”等十余种特色产业信贷产品,极大地促进了当地优质烟草产业带、果蔬产业带、水产养殖产业带和中药材种植。
“这几年通过养牛、种金珠,一年除去各种费用,赚个十几万没问题。”家住马甸镇关庙村的综合企业主王慧慧自豪地告诉《金融时报》记者。王慧慧借了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用于种田,实现了脱贫。2019年,他申请了10万元的“惠农e贷”,扩大了金竹果的种植面积12亩,新增了10头黄犊牛。据估计,他今年的收入将达到8万元。
“硬件”以特色产业贷款扶贫,“贷款”帮助农民脱贫增收,“贷款”激活特色产业链,“贷款”促进乡村振兴。目前,洛宁县涉农金融机构累计发放“硬件”扶贫贷款5136万元,通过合作扶贫、资产收益扶贫、到户帮扶、扶贫小额信贷等方式,带动3865户贫困户增收发展。
2019年5月,洛宁县通过河南省专项评估检查,正式实现脱贫。
“普惠信贷+农户”助推农民增收奔小康
贫困户有相应的财政政策支持,那么普通农民如何获得资金发展生产呢?
为解决农户融资问题,2019年以来,人民银行洛宁县支行指导当地农村商业银行推出面向一般农户的“普惠信贷”信贷产品,采集录入信用信息并基于河南省农村中小企业征信系统进行“A、AA、AAA、AAA+”信用评级,授予相应金额5万至10万元的集中普惠信贷,并颁发“普惠金融信用证书”,可
“过去,我必须去银行跑几趟。现在还要在家门口开证明。有了普惠金融信用卡,不到一周就能放款。”上阁镇飞瓦村村民张遂在2019年5月获得普惠信用贷款后表示,他用信用卡在4天内从当地农村商业银行贷款5万元,用于扩大鸭棚规模,购买1000多只小鸭子。预计年收入增加10万左右,这5万元的小额贷款,借出了一个家庭的希望。可以说,从普惠金融拿到一张信用卡,就像有了一张“信用卡”,说话算数就能拿到贷款。这种村到户的普惠金融服务,让有致富意愿的农民不再为资金发愁。
目前,当地金融机构已向1944户农户发放基础授信6769万元,发放普惠性信用贷款715笔2502.5万元,方便了当地农民发展生产。
为确保普惠信用贷款能够按时收回,各地金融机构特别注重农民信用培育,开展信用宣传,评选“信用用户”、“信用村”、“信用镇”,激发农民的守信意识。目前已评定信用村35个;会同当地信用办将11.87万条农民信息录入河南省农村征信系统,将工商、税务等13个部门的1.92万条信息录入中小企业征信系统,建立了金融服务农民、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的信息平台。
小额信用证在银行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成为群众津津乐道的“信用卡”。
“普惠金融+党建”架起“连欣桥”
洛宁位于秦巴连片山区。偏远山区的村民如何享受有效的金融服务,以金融便民利民助力乡村振兴?
为弥补山区金融服务不足,人民银行洛宁县支行指导当地涉农金融机构设立普惠金融服务站,为附近村民提供存取款、小额人民币兑换、金融维权等“一站式”金融服务。
“现在拿着几百块钱,再也不用去县城了。你可以在村子里做。”关庙村村民这么说,主要得益于设在村里的普惠金融服务站。服务站设在马甸乡关庙村服务中心,服务全村600多户2300人。目前,洛宁县共有196个普惠金融服务站。
在服务站建设中,村两委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堡垒”力量。通过协助服务站组织收集农户信用信息,参与贷前实地调查和贷后管理,帮助群众跑前跑后拿到贷款,了解群众需求,解群众燃眉之急,拉近了村委会与群众、银行与群众的关系,有效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权威性。小小的服务站,传递了“金融情怀”,温暖了“农民心”,架起了通往乡村振兴的“心连心桥”。
作者:本报记者叶松
声明:本文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你。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普惠金融 金融扶贫,普惠金融扶贫案例":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99219.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