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天可能会接到很多骚扰电话,卖房子的,卖装修的,卖保险的等等。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你的个人信息是怎么泄露出去的?今天,我们将谈论在网上出售个人信息。
至于个人信息泄露的渠道,其实非常广泛,比如买车、买房、购物、入住酒店、办理银行卡等。,都可能会留下自己的个人信息,有时候甚至扫描一个二维码就会把个人信息透露给别人。
但是一旦信息泄露,接到推销电话或者诈骗电话是非常烦人的,严重的话还可能造成财产损失。正因为如此,个人信息的泄露让人非常担心。
其实有一个关键问题,个人信息被出卖的源头在哪里?谁把我们的个人信息当值钱的东西卖了?要想斩断黑在网上贩卖个人信息的手,必须挖出贩卖个人信息的源头。
据了解,大部分个人信息一般是由于一些公司内部人员或信息拥有者与不法分子勾结。
如2016年,绵阳警方破获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抓获银行管理等犯罪团伙骨干成员15人,查获公民银行个人信息257万条,涉案金额230万元,成功摧毁了这条侵犯公民个人隐私的黑颜色产业链。
其中,银行工作人员主要通过从征信系统获取的账号登录银行内网,获取公民个人征信报告,然后将这些报告以30至50元不等的价格卖给各级中间商。
另外,一些数据来自技术能力很高的黑客。他们通常会主动寻找“含金量”较高的网站,然后制造和利用漏洞,编写木马入侵,获取数据。
主要是针对一些与金钱交易相关的公共服务行业,如信用卡业务、网上支付、购票网站系统、网上购物网站等。
据《星期日泰晤士报》报道,日前,黑客入侵了英国多家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电脑安全系统,并勒索了数百万英镑赎金。
而且,犯罪分子还威胁说,如果收不到赎金,就要扰乱银行电脑系统,窃取客户的文件。目前,至少有两家伦敦金融机构总共支付了超过100万英镑。
上游犯罪分子通常很难将所有数据转卖出去,这就催生了信息中介。如果是第一次卖,银行卡号等含金量高的内容可以卖到一元的高价。多次转卖,往往以一两百元一万块的价格打包出售。
具体交易渠道主要是QQ群。为了躲避腾讯的监控,不法分子会用很多码字来表达,比如:截马、大小通道、面、料、裸号、菠菜等等。连江湖上的切口都出现了。
具体支付渠道主要是支付宝和微信。一般都是先付款再拿货,所以经常看到拿错货的买家在群里骂人。但更多的是建立稳定的中间渠道后的私下交易。
最后,诈骗分子会利用个人信息进行电话营销或实施大规模电信网络诈骗。
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现在的电信诈骗团伙不仅组织化,而且分工非常明确。仅在诈骗实施环节,就包括了“电话诈骗经理”、“短信群发代理”、“线上推广技术员”等多项工作。
在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徐玉玉案”中,几名犯罪嫌疑人不仅“教育局工作人员”和“财政局工作人员”分工明确,而且还指派专人打理取款和赃款赃物分配等细节,绝非外界所想。
然而,虽然他们是人们每天最容易直接接触到的诈骗分子,但他们只是整个地下产业链中的一环。
黑产的下游是支撑整个黑彩产业链的组织,包括洗钱团伙、取钱团伙、收卡团伙(购买游戏卡、话费等赃物)、贩卖身份证、银行卡团伙。
这些黑周边组织不仅破坏了金融安全秩序,也极大地助长了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
数据处理
目前一些所谓的大数据公司也在悄悄加入进来,通过数据拼接形成大数据库,然后包装成查询界面出售,而且相当一部分都有正规的合同和发票。
这些大数据公司将数据拼接后,形成一个更强大的数据库,可以将一个人拼接成一个宽表,而这个宽表可能涉及到当事人的多项隐私数据。
比如:收入、房产、社保、亲属关系、照片、银行卡余额、贷款记录、近期活动地点、常用手机号码、家庭详细地址、网购记录等等。然后把数据单独或者全部卖掉,每份价格可以达到几百元。这个收入很惊人,每一条数据都可以反复出售。
所以,如果有一天,别人通过你的身份证号知道了你的近期通话记录、近期活动区域、家庭信息、银行卡和余额,请不要惊讶和震惊,因为这种工作在国内市场已经有很多人在做了,并且已经形成了一个隐藏的巨大市场。
(来源:暴力互联网)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个人数据贩卖,买卖个人数据多少条犯法":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9897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