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一点记者实习生李
10月20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山东济南举行。报告会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各市、县(市、区)设立分会场。
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的韩宇南、刘长安、王琨、向辉、刘东波、王希玲、朱震宇等7位同志,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讲述了他们的亲身经历、感人故事和生动实践。现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据了解,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团由54人、8个报告团组成。10月18日起,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行巡回报道,首次实现全覆盖。
在济南举行的报告会上,2020年国家扶贫奖创新奖获得者、山东曲阜市委书记刘东波作了题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扶贫》的报告。
以下是报道:
曲阜是孔子的故乡,儒家文化的发源地。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考察时,发出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
2016年8月,我被安排担任曲阜市委书记。说实话,当时心里有喜有忧:“喜”是组织给予的信任和重托;“忧”是曲阜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能否担负起这份重任,落实好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我感觉你们肩上的担子很重!
当时,曲阜正处于深化精准扶贫、集中力量攻关的关键时期。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摆在我面前:很多贫困户已经逐渐摘掉了贫困“帽子”,但有的还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有的则安于现状,缺乏主动脱贫的意愿和雄心。“精神贫困”成为扶贫路上一道令人心酸的坎。
如何跨过这道坎?解决问题的路径在哪里?
县委书记是脱贫攻坚的“一线总指挥”。带着这些问题,按照“扶贫第一,扶危必须扶智”的要求,我带头到基层进行调研,与市委一班人交流。通过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优秀传统文化“两个创新”政策,我们达成了“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扶贫心灵”的共识,即要发挥曲阜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和阐述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气创新,育人为本,做细做实扶贫文章,真正让贫困群众看得见、听得见、发挥作用。在实践中,创新实施了“育德+养志+解难”的精神扶贫模式,走出了一条优秀传统文化扶贫之路。
方向明确了,路径也有了,搭建平台是基础。我们抓住国家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建设的机遇,以47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基础,积极建设“一馆一平台”。每个村建有孔子学院和儒韵乡村舞台,以丰富的活动载体向群众宣讲党的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带动扶贫。
贫困家庭有尖锐的边界。以前他们是村里出了名的懒人,靠低保生活。为了让他自立,镇村干部劝他去村里的孔子学院听讲座。老周试着去了几次,脱贫的心慢慢暖了起来。通过帮扶,他申请了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买了8头小牛,出栏后纯利润3.6万元。现在,老周成了周边知名的专业养牛户,两个女儿也相继考上了大学,生活越来越红火。孔子学院让老周明白了一个道理:脱贫靠勤劳的双手,幸福靠自我奋斗!
锐界的变化说明了一个问题:“没有扶不起的人,只有走错的路。”为了打通孔子学院的“最后一公里”,让贫困群众听得懂、愿意参与、有所收获,我们围绕“说什么、对谁说、怎么说”探索形成了“三化”宣传模式: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口语化”。孔子学院的教材经过精心编写,身边事例多,肺腑之言多,把党的政策和传统文化转化为接地气的“白话”。重视教学团队的“全员化”。整合公职人员、模范人物、本土人才等资源,组建了一支483人的宣传队伍。注重教学形式的“生动性”。在所在地因地制宜,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大街小巷,群众在哪里就在哪里教书;时间灵活,农忙时少持有,农闲时多持有;形式丰富多样,把扶贫、文明乡风的内容编排成戏曲、小品、快板,三句半,真正让贫困群众爱之又爱,懂之又懂。
村民在广场观看节目资料和图片。2018年以来,孔子学院举办了1300多场各类讲座,惠及3万多名贫困人口。在如云乡村舞台上演出2600余场,把扶贫的雄心和信心送到了贫困群众的心坎上,引导他们把“我要脱贫”变成“我要脱贫”。
有了平台,就要有抓手,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以“爱、诚、孝、仁”传统美德为重点,坚持“创一评”,深入推进“文明道德城市”建设,在家家户户营造讲礼貌、处处干净、和谐美好的文明新风尚。组织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继续推动移风易俗,倡导婚丧嫁娶新风尚,切实减轻贫困群众婚丧嫁娶的经济负担;由妇联牵头,成立了439个妇女志愿服务队,帮助贫困户创建“清洁庭院”,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每年在村(社区)开展“好妻子好婆婆”和“文明示范户”评选活动,不断营造向上向善的氛围,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孔的婆婆和丈夫在陵城镇玄地庙村因病去世。35岁的她没有收入,还要抚养两个孩子,于是成了贫困户。通过文明村镇创建,邻里和谐、互助互爱等传统文化理念深入人心,群众崇尚善行义举。孔的小儿子上学,大家都会主动帮忙接他。女邻居隔三差五去她家看看;她家种的八分葡萄田,由邻居轮流打理,获得了大丰收。后来村里推荐她去附近的企业工作,现在她成了“打工仔”。大家庭的温暖帮助孔青蓉走出了心理阴霾,增强了他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
贫困老人是穷人中的弱者,是我们脱贫的重中之重。曲阜自古以来就有“儒孝之源”的美誉。以贫困老人稳定脱贫为重点,以建设“孝之城”为目标,大力传承和发展孝文化,努力建设“一院一厅”。
“一院”是村级互助养老院。根据贫困老人脱贫难的实际,我们探索了“村级互助、居家养老”模式,建成了68所村级互助养老院,让300多名贫困老人足不出户,相互照顾。“一厅”就是“欢乐食堂”。按照“政府引导、村级管理、村民自愿、非营利”的原则,30个村建起了“幸福食堂”,不仅有效解决了贫困老人吃饭难的问题,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精神交流的场所,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幸福感。
石门山镇西郊沟村80岁的贫困老人李爱华一个人生活,吃饭也能凑合。村里的“开心饭堂”建成后,李爱华老人一直在那里用餐,饭后聊着聊着,日子过得很幸福。老人多次含着泪说:“我的生活不易。最开心的是我的晚年。感谢党和我们习主席的好政策!”
为巩固扶贫效果,我们还创新性地推行了“大声谈事”和“五听民意”两项制度,组织党员干部定期到群众家中倾听群众呼声,关注贫困户生产生活,及时帮扶,使他们在脱贫路上无后顾之忧。
“大道之行,天下公。”在2000多年前的《礼记·李云》中,人们心中勾勒出“天下一家”的理想社会。新时代新征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肩负使命的时代责任。我们将永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带领65万曲阜人民开拓进取,奋发图强,为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而努力奋斗。谢谢你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下载“齐鲁一点”APP或在各大应用市场搜索微信小程序“一点资讯站”,全省600多家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道!我想报告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先进事迹报告|刘东波: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脱贫心志":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98769.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