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岁的大学生郑德兴死亡。他果断地从八楼跳了下去。他欠债60多万,而他父亲一辈子的积蓄只有7万。去世前,他试图通过工作来赎罪。去世前,他只有38.5元。一个缺乏克制和自制力的男孩,遭遇野蛮生长的贷款网络,“合谋”走向毁灭。(3月19日《新京报》)
身陷赌窝,大学生郑德兴将校园贷作为自己的救命稻草,却最终使其成为压垮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校园贷,一个起源于互联网的新生事物,对学生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是否“合理存在”,所以很多人都在谈论。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金融产品的本性。在商业增长乏力、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大学校园自然成为这一轮的“滩头阵地”:象牙塔里的学生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接班人。大学生进入社会后的理财习惯,将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富矿”。所以作为学生积极参与,成为了学校各种校园贷的推手。
小额便捷贷款满足大学生理性消费无可厚非。这也是大学生成年后应该享有的财务权利。问题是,如果校园贷遇到郑德兴这种缺乏克制和自制力的人,同时他的资金不是用来消费的,而是用来赌博的,校园贷怎么处理自己的门?
现在流行的校园信用卡就遇到了这种麻烦。学生没有收入来源,造成大量坏账,于是监管部门在2009年大幅提高了办理信用卡的门槛,很多银行也纷纷退兵。之前有案例,校园贷应该知道学生花了多少钱。但实际上,很多校园贷早已将透支额度提高到了1万元以上,比之前校园信用卡3000到5000元的“上限”高出一倍。这会助长一部分大学生“没有大生活,却有挥霍无度之病”的恶习。
让郑德兴不能忍受的是,他利用同学的身份信息,轻而易举地打通,从很多校园贷中拿到了真金白银。在我不在场的情况下,如何直接给校园贷开绿灯,在资金安全方面是一个不可思议的问题。另外,校园贷应该是以消费为主,但是在高位变现。如果他们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不是“校园贷”吗?
当然,如果校园贷因为一个小概率的悲剧被一棍子打死,恐怕会进入一个噎死食的怪圈。校园贷作为一种成熟的金融产品,在学生理性消费中发挥着安全、可控、服务的作用。毕竟年轻人的未来才是职业成长的点。严控贷款额度,禁止资金变现,加强过程监管,是有蓝图的校园贷的应有之义。如果任其野蛮生长,赶鸭子“借钱”,遇到下一个黑天鹅事件,只能给自己挖坑。
文/谢伟峰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什么是野蛮生长,野蛮生长教育咨询(北京)有限公司":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95616.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