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东莞中心支行、东莞市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以下简称“东莞金消协”)、东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在人民公园正门广场、地铁2号线鸿福站出入口、东莞众创金融街等地联合开展“3·15金融消费者权益日”活动。同时,人民银行东莞中心支行组织全市80余家金融机构在各营业网点、社区、公园等人员密集场所同步开展宣传活动,帮助金融消费者增强风险责任意识、权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推动东莞金融消费环境建设。
拍照“打卡”让金融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本次活动以“权利、责任、风险”为主题,重点宣传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中金融消费者享有的八项法定权利,普及资产负债管理知识,防范套路贷,以及《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的基本内容,帮助消费者增强风险责任意识,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3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东莞中心支行齐心协力,全方位普及金融知识。上午,人民银行东莞中心支行、东莞市黄金消费者协会、东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业务骨干、志愿者等一批工作人员,在人民公园正门广场、程楠海德广场1号、地铁2号线鸿福站出入口开展金融知识普及宣传活动。
当日下午,在中国人民银行东莞中心支行的指导下,东莞市黄金消费者协会、东莞众创金融街在金融街2号楼大厅、征信服务中心、金融创新中心开展宣传活动。
围绕“权利、责任、风险”主题,人民银行东莞中心支行在咨询摊位设置宣传展板、悬挂主题横幅、发放宣传资料,重点普及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资产负债管理、常规贷款防范、非法金融广告识别、支付结算、反洗钱、征信、外汇等适合群众生活的金融知识,同时利用制作精美、突出金融知识主题的图片手册吸引群众。
权威部门提醒金融消费安全。
金融风险防范是中国的攻坚战之一。在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南方+围绕金融消费安全、金融风险防范等问题,采访了中国人民银行东莞中心支行相关负责人。
南方+:消费者应该如何识别金融消费的陷阱,如何防范不法分子利用金融消费进行诈骗,遇到金融诈骗如何维权?
人民银行东莞中心支行相关负责人:关于防范“套路贷”,警惕陌生电话营销贷款、非法网贷,我们整理了几点注意事项:
第一,办理中介机构或任何平台推荐的贷款业务,一定要搞清楚最终放贷机构的名称,是否具有真实的放贷资质;
第二,个人在放贷前需要了解自己是否有需求,以及自己现有的负债水平,跨过28/36警戒线后要谨慎;
第三,正确计算综合借款成本,仔细询问除利息以外的其他费用;
第四,没有免费或无息的贷款,不要因为贪图“小便宜”而落入真正的套路和陷阱;
第五,充分利用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平台(如“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公司经营范围和经营异常情况;
此外,不具备金融资质的机构有两种:一种是不受我国金融管理部门监管的机构;第二种是在国外声称接受金融监管的机构。
我们建议普通金融消费者正确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多咨询身边熟悉的专业人士,多学习金融知识,远离自己不了解的业务,远离没有明确风险点或者看不透风险的产品。
South+:如何识别非法金融广告,增强风险责任意识?
中国人民银行东莞中心支行相关负责人:金融消费者通过广告接触金融产品和服务时,应先了解相关基础知识,通过正规渠道咨询专业从业人员,再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慎重选择,坚决远离非法金融活动。金融消费者在接触金融广告时,可以通过以下“三多”步骤增强自己的辨别能力,然后再做最终决定。
一是多提问。涉及特定金融产品的广告,应当取得相应的金融业务资格。你可以问公司有没有发行金融产品和做广告的资质,问业务员有没有资格证,问产品的风险和目标人群。如果不确定其真实性,可以根据本手册第四部分的热线电话咨询第三方机构。
二是多思考。在购买金融产品和服务之前,先想想广告中的金融产品的风险,以及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有多大。个人要为自己的理财决策负责,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当金融广告的好处令人心动时,不妨先做一个风险承受能力评估,了解自己的风险偏好后再做明智的决定。
三是多学习。互联网时代金融广告层出不穷,金融产品和服务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但是,金融的本质没有变。金融消费者应学习和了解基本的金融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金融行为习惯和态度,提高金融素养,以应对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
[记者]叶永银
【作者】叶永银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如何防范金融风险论文,防范金融风险的具体措施":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94008.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