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笔者刚刚担任了芝加哥马拉松的直播嘉宾。本次比赛,大陆参赛人数为1352人,比2016年的555人增加了一倍多。外出跑步比赛的春天能持续多久?
近年来,大众对健身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跑者基数逐年增加。相应的,国内马拉松的数量也成倍增长。从图1可以看出,国际田联放开各地申报比赛限制前后,2015年和2016年的比赛数量增长了150%左右。但是,这样的增长速度仍然满足不了跑者“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很多经济条件较好的跑者也会选择去海外赛马,这种现象涉及的人数也在上升。此外,欧美、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可以选择的比赛项目更多,这也是出境比赛“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原因。2015年美国官方公路赛次数超过48594次(其中马来西亚983次,马来西亚3098次,10公里6040次,5公里35176次),中国134次。2015年美国完成比赛的人数是1593万,中国是150万。这两个关键数据与美国相差一两个数量级。即使在捷克这个人口仅1000多万的东欧小国,一个国家也有7个国际田联顶级金牌项目,而中国只有5个。
图1近几年国内马拉松比赛次数和完赛人数。
大陆跑者的消费能力如何?参考权威杂志《Runner's World》对美国跑者的分析,分解出中国大陆三个层次跑者的消费习惯。节俭跑者的代表是金字塔底层的“草根”。他们往往不关注装备,只参加地方比赛。很多人连护照都没有,没有机会出国。奢侈品跑者,即金字塔顶端的一小部分土豪,大多衣食无忧,一辈子花90万在赛事上,每年出境两三次,是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极高的出境马拉松中坚力量。中产跑者的典型代表是大量位于金字塔中间的城市白领。他们对生活品质有一定要求,每年至少会安排一次家庭旅行,这是未来出境马拉松的潜在客户群。
图2国内跑友消费能力分析
近几年出境比赛(含大陆以外的港澳台)人数增长情况如何?由于条件所限,很多海外比赛无法提供详细数据。我们以越野跑的入门级经典赛事香港100为例。第一届只有三名大陆运动员参加,自2014年以来稳定在400多人。事实上,这个数字的小变化并不是因为需求变小了,而是因为举办比赛的能力有限,中国大陆的报名人数远远大于参赛人数。例如,2017年共有1866名参与者入选,其中37%分配给香港岛选手,27.5%分配给中国大陆。
图3作者参加了香港100。
图4香港100标杆赛事(注:部分数据为完赛人数)
但近几年来,宫廷级赛事的六大满贯的增速并没有那么大。这是因为他们大多采用抽签方式,伦敦马拉松的中奖率低至2%至3%。下图大部分人买的都是无彩票慈善名额或者合伙人名额。至于这个价格,六个都买的话,加上机票和住宿,费用从10万到20万不等。类似的777——“七日七大洲七马”活动费用在30万左右。所以有些跑者会带着略带酸葡萄的心态说“所谓六大满贯七大洲,有钱有闲就能完成,靠自己能力达标,靠运气赢才是真牛。”
图5作者参加了柏林马拉松。
图6基准测试赛的六个大满贯
【任何形式的转载和改编,请先获得作者授权】
为什么要跑海外马拉松?
原因很简单。国内城市马拉松感觉累。相似的城市,相似的风景,相似的服务,你会发现郑恺和东瀛是一样的!正是因为这种倦怠感,业内已经达成共识,马拉松跑者未来将有三种分流趋势,即越野跑、铁三、海外马拉松。相当一部分金字塔顶端的跑者,每年都安排带着家人出境游玩。首先,他们跑马拉松,然后和家人一起玩。
国外这么多比赛,跑者选择比赛的因素有哪些?
01人气
毋庸置疑,这四项只要占一点点,人气就有保证。
02风景
虽然出境马拉松本来就是为了“跑”,但关键是跑完之后要和家人一起“游”。跑得好,就得让家人过得好。不然下次谁还做这种一锤子买卖?
03成本
笔者也积累了一些出境游比赛的次数,咨询了几位业内人士,他们给出的数字基本一致——欧美每人的食宿交通总费用加起来大概2万人民币左右(不包括购买名额的费用),东南亚5000到8000人民币。
04交通便利程度
在欧美,如果没有10天以上的假期,能花在路上的时间不到一半。东南亚方便多了。基本上当天就可以到,而且大部分都是在落地签。这也是为什么40%的出境人口会首先选择东南亚。选择日韩为目的地的跑者介于欧美和东南亚之间,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今年前往这两个国家的跑者明显减少。
05住宿条件
穷家富,难得出远门,住在外面要舒服,起码干净整洁。一般会选择星级酒店参加团体赛,折扣会更深。你要提前多做功课才有空。
06美食
美景美食美女(男)不可辜负,都是吃货,不用紧张你我。
07标准认证
少部分追求成绩的资深跑者会选择国际田联认证的赛事,以达到波士顿BQ的标准(按年龄达标的标准,如35至39岁的男运动员全马成绩需要跑3小时10分钟才能报名,相当于国内业余二级运动员的水平),所以只会选择AIMS和国际田联认证的赛事参加。
出境马拉松的未来发展趋势
01家庭旅行
与国内“独行侠”不同的是,出境比赛大部分还是以家庭为单位,未来这种趋势会更加明显。
小夫妻和退休前后的人都是大头。
你有钱,有闲,或者两者都有。这里不需要解释了。
03地方旅游局的参与度有所提高。
一年一度的马拉松对刺激旅游热点城市的消费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很多政府会加强和扩大旅游局的权限,有些比赛甚至会由国家、州、市旅游局同时推进。
04更多的私人资本注入
如果你种下一棵梧桐树,你会得到一只凤凰。目前几大旅游巨头也参与了出境马拉松,其强大的实力和背后的网络资源足以碾压现有市场。
05一站式服务
最理想的状态是,只要你出够了钱,人就走了,其他的你都不用管——除了自己跑。
06竞争的精细分类
有软硬件两种,专职教练指导拉伸,VIP跑步,盐丸,能量胶等。
07增值服务
包括跟团游、包机游、具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旅游、各种体育赛事。
【任何形式的转载和改编,请先获得作者授权】
杜明睿是中国最大和最早的出境马拉松服务公司之一——知行何仪的创始人。2016年,他组织了1万多名跑者出国参赛,其中包括一架震惊业界的包机参加朝鲜平壤马拉松比赛。早在2008年,杂志编辑杜明睿就开始在国外办赛马。当时他不准备把这个生意当生意。随后几年,他也半自愿地带着很多朋友去参加海外的赛事。知道这在国外是很成型的商业模式,国内没人做,2013年开始和一些运动品牌合作,组织国内跑者去海外参赛。跑者真正开始收费组织国际马拉松是从2014年正式开始的。
知名出境马拉松服务平台“42旅”创始人苏,是圈内有名的才女。她主要喜欢跑步和旅游。一开始只是她自己收集了很多比赛信息,写了比赛攻略,在网上分享给其他跑友。把全球马拉松的信息分享给大家后,很多人开始问她怎么报名。苏开始和创业的朋友联系组委会做中文报名平台,然后组织跑友参加比赛。在她眼里,这些需求是很自然的。2013年,“第42旅”开始从微博招募,然后申请了同名网站。2016年,“42旅”组织了十几场大型出境比赛,更多的是以此为平台,为跑者提供报名和行程预订服务。
“旅行跑”创始人甘江燕,2015年才涉足这个市场。他是个经验丰富的人,去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外工作生活过。在他看来,制约这个行业发展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出国跑者基数不够大,二是更多跑者倾向于自己安排行程。目前“旅行跑”的商业模式主要是线上以环球跑旅行指南为主,线下和机构联合招募定制旅行。
作为先行者,杜明睿对行业的预期相对乐观。他认为每年细分市场的增速在30%左右,但整体市场的增速肯定大于30%。未来几年保持增速肯定没问题,但整体空其实很有限。可以算是一个赚钱的生意,但基本不可能产业化,纯自助的马拉松参与和旅行方式肯定会越来越普遍。“但越来越多的跑者会选择独立出行,这其实是跑步在中国发展进步的一个标志。”
追求感情的苏则持相反的态度。她认为出境马拉松利润太低,没有出路。究其原因,她说:“中国用户为服务付费的意愿还比较低,他们只等待用户增长。”
作为后来者,甘江彪选择了跟风的道路,在大产业生态圈里做自己在小生态圈里擅长的事情,寻求合作共赢。
对于跑者来说,这绝对是出境马拉松的最佳时机,是一个光明的季节,也是一个希望的春天。但对于从业者来说,用精细化、人性化、差异化的服务来把握和提振积极性,搭上这趟顺风车才是关键。
发表于《户外探险》2017年8月刊
编辑:杨璐
肖恩·马拉松写的
任何形式的转载和改编,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以上文章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或出版机构所有。从网上选择图片的目的是为了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仅供参考。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国际跑步比赛规则,跑步出国":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9396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