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App收集个人信息的监管还在进行中。2月9日,北京商报今日记者注意到,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已公布第六批134款移动金融app备案。目前App对个人信息的收集越来越规范。相对于频繁要求整改的非法收集用户信息,App账号注销却鲜有提及。
北京商报今日记者亲身发现,平台账号注销在核实用户信息方面仍有一些限制,更有甚者强调注销后不能再次注册使用。多位受访者一致认为,平台限制用户二次注册不合理,侵犯了用户的自主选择权。建议平台规范注销流程,进一步方便用户。
图片正在上传中...
销户还有层层障碍。
自2019年底央行要求加强移动金融App管理以来,非法收集用户信息、过度请求权限、私自与第三方共享等问题一直是监管通报和整改的重点任务。随着整改进程的推进,“销户难”问题解决了吗?带着这样的疑问,2月9日,北京商报今日记者对金融领域各类App账户注销进行了实际测评,包括消费金融、第三方支付、微贷等持牌机构,以及多家互联网公司提供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北京商报今日记者发现,仍有平台存在取消限制。注册时只需填写手机账号和验证码即可完成注册,而注销时则需要突破层层“关卡”。问题主要集中在用户身份信息的验证和注销账号的二次使用。
以新浪分期App为例。由于新浪分期App没有用户“销户”的独立入口,北京商报今日记者联系新浪分期客服询问销户事宜。新浪分期客服回应称,要求提供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进行身份验证。当《今日北京商报》记者问“为什么报名要身份证号?”,新浪的客服没有正面回应问题,也没有要求再次核实用户身份,只询问了注销账号的原因。
随后,新浪分期客服告诉今日北京商报,客服已经帮忙注销了所有信息,稍后点击“设置”-“退出账号”停止登录或重新注册。“根据平台规定,账号注销后永远不能重新注册。”
某互联网平台金融部门客服要求身份证号完整,银行卡后四位,所属银行等信息。核实后可以取消。客服强调,根据平台规则,账户注销后,身份证信息将无法再次注册使用其某款贷款产品,其他服务不受影响。此外,北京商报今日记者通过平台独立的“销户”入口做了进一步尝试,页面提示需要先完成相关支付账户的销户,才能销户当前账户。
除了上述两个平台,微信闪贷App的客服表示,还需要进一步完成未完成的身份信息认证,才能注销。否则不会注册,可以直接卸载;中国电信翼支付App新注册用户需要24小时后注销;App账号注销流程比较简单,但是注销需要在7个工作日内生效。
苏宁金融研究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孙杨今日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金融类app的获客成本普遍较高。为了改善用户体验,注册过程通常很简单,但注销过程很复杂。企业设置限制用户注销的壁垒主要是为了维持用户注册的规模,可以用于其他方面的变现。
“除了实现需求,机构在用户注销功能上还有开发成本。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合规性要求,那么组织将倾向于不做该功能,并且不会在这方面积极地优化用户体验。”金融科技专家苏进一步指出。
“一刀切”或侵犯用户自主权
事实上,随着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水平的不断加强,App账号注销也在“规范”中。北京商报今日记者了解到,2020年3月,《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2020版,以下简称规范)正式发布,并于2020年10月1日正式实施。与2017版相比,代码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修改,包括取消账户的难度。
《规范》明确指出,信息主体请求注销时,个人信息控制人应当做到以下几点:提供简单易操作的账户注销方式;需要进行身份验证的,要求用户再次提供的个人信息种类不得多于注册、使用等服务收集的个人信息种类;对于账号注销过程中收集的个人敏感信息,也应明确后续措施,如删除或匿名化。
对于金融账户的注销,规范中也有说明,产品或服务没有独立账户体系的,可以采取删除产品或服务账号以外的其他个人信息、切断账户体系与产品或服务的关系等措施实现注销。
金融科技行业专家张坤表示,App的注销流程目前主要适用于《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条例》和《条例》。前者要求用户在终止服务后停止收集和使用用户信息,并提供注销服务。“对比《规范》的要求,如果注册时只使用手机号,注销时却需要提供身份证号,那是绝对不合规的。”
北京商报今日记者注意到,对于用户注销后能否重新注册并无明确要求,但受访者一致认为限制用户重新注册不合理。张坤指出,虽然没有相关的监管要求,但从理性和友好的角度来看,限制用户注册是不合适的,意在“威胁”用户不要轻易注销。
北京市闻仲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李亚认为,部分平台提出的“永久封禁”涉嫌侵犯强迫用户交易,侵犯其“自主决定不接受服务”的权利。北京听云律师事务所律师魏广林也认为,平台对注销设置障碍,或者对用户注销后重新注册设置条件,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针对上述问题,北京商报今日记者向新浪分期等平台做了进一步了解,新浪分期回应称,平台限制再次注销手机号,是为了防止手机号第二次投入使用后,新主人利用前任的信息申请贷款谋取个人利益。另外,北京商报今日记者使用的账号之前已经完成了实名认证,客服索要身份证信息是合理的流程,但客服在核实身份时未能说明信息的用途属于工作失误,今后将进一步规范。
针对这种情况,苏表示,目前大部分平台都是使用手机号登录,手机号作为流通资源,二次投放的情况普遍存在。即使是平台和上一任机主的纠纷,也不应该影响下一任机主的正常使用,屏蔽手机号的操作也没有依据。“即使从防范风险的角度,平台也应该提高自身的风控能力,而不是‘一刀切’”。
取消流程需要改进。
从参与测评平台注册流程、用户协议和隐私协议设置的实际情况来看,金融类app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比整改前提升了不少,一度被业界诟病的账号注销流程也得到精简。大部分平台在App中都有“销户”的入口,有些平台需要联系人工客服才能销户。
但根据《规范》的具体规则,评估平台在销户过程中未能达标。目前大部分评价平台在隐私协议中都有对“账号注销”的解释,但具体细节不尽相同。只有少数平台规定用户销户后信息会被删除或匿名,只有哈尔滨元丰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旗下的“任意花”App单独设置了“任意花销户说明”进行销户。
此外,在测评中,包括环百在内的多个平台的客服在北京商报今日记者提出“注销账号”的要求后表示,如果不想用可以直接卸载App,方便后续重新下载使用。
近年来,打着“销户”幌子的诈骗行为屡有发生,销户也是用户保护自身信息安全的必要操作。苏说,平台的客服从自己的角度建议用户保留账号。但从用户的角度来看,睡眠账号的存在,可能蕴含着账号被不法分子利用的底层风险,以及个人隐私信息被泄露的风险。
魏广林指出,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身份信息关联着大量的个人隐私信息。如果将个人信息提供给非法平台或者平台未尽到用户信息保护义务,可能会造成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据北京商报今日记者了解,2月5日,App治理工作组发文指出,App个人信息举报平台建立以来,共收到举报3.3万余起,涉及6000余个App。其中,关于“无法取消”的举报数量排名第三。同一天,在工信部组织的App个人信息保护与监管工作座谈会上,也发布了App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最低必要评估标准,并进一步透露正在起草《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个人信息保护管理暂行规定》。
对App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监管红线持续收紧,但在注销账号上进一步约束。苏认为,从各平台的实际注销情况来看,目前对于账户注销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更加细化的标准,说明整改还不彻底、不到位,注销服务功能也需要在未来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张坤建议,在完成信息收集的治理后,App治理工作组可以关注账户注销流程的治理和标准化。
李亚认为,平台有义务为用户提供规范的注销流程,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执行,为用户提供便利。孙杨进一步强调,各机构要为用户提供账户注销独立界面的明确入口,减少注销环节的障碍,同时妥善保管收集到的用户信息。当用户遇到注销障碍,如果与平台沟通无果,可以向相关部门投诉,勇敢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金融平台让注销学生账号,注销金融账号骗局":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9287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