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静华(湖南科技学院教授)
“其山谓之崖切”。摩崖石刻是一种独特的石刻类型,摩崖石刻作品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不可移动的文物。
湖南的摩崖石刻分布在潇湘等水路通道沿线,石刻与沿河丹霞地貌的水石环境融为一体。湖南无锡是湘江的支流,在永州以北一百多里,祁阳县以南五里。它发源于双井,经过满郎楼,过境湘桥,流入湘江。无锡碑林中的摩崖石刻《大唐颂》、《大宋颂》、《大明朝颂》构成了《中华复兴颂》的宏大主题,彰显了中国人民对国家统一、繁荣富强的美好期盼。
大唐中兴颂拓片照片
前代圣贤之手原,崖陡点画尚自然。在这里,他们与古人亲密接触,衣装音容。比如当下,光和风照耀,通透顺畅,永恒的圣法就会在他们心中。
湖南摩崖石刻:内涵丰富,历史悠久。
王世贞《屯溪考略》说:“潇湘第一胜楚山水,潇湘第一胜屯溪。”徐霞客的《阿楚游日记》写道:“余念濉溪之胜,不可忽视...沿着这条河往南,穿过这条河向东走五英里,就已经到了濉溪之下...濉溪由东向西进入湖南,流量很细。西北三崖,西临湘江,中崖最高。颜的《中兴颂》一书,高踞崖壁...崖前有亭阁,下临湘江,崖顶山石簇如芙蓉。”
元杰经常称赞“潇湘水石”,指的是江南河流的流水,而这个“石”指的是整座山,或高崖或洞穴,而不是人工切割的石碑。悬崖往往位于城市的外围,人迹罕至的地方,而不是城市的中心。“无君子,四言之繁华,有待观察。”一方面,悬崖往往是孤独的,等待着永生后的知音。另一方面,悬崖是不动的,避免了一些人为的破坏。
就文本内容而言,湖南摩崖石刻在文学上可称为“石刻上的文学史”或“摩崖文学”。书法方面,由于载体和环境的不同,书法家的多样性和作品的巨量足以形成一个单独的门类,可以称之为“崖书”。摩崖内涵丰富,除了文学、书法,还与历史、文化考古、哲学、图书馆文献学、文字学、民俗学等相关,是名副其实的交叉领域。
湖南摩崖石刻具有浓厚的人文内涵。悬崖本来就是一具冰冷的死尸,一尝就有了温度。“真正的快乐不在岩石中,只在我深深的渴望中。人能找到,利益无穷。”摩崖是水石向人文的创造性转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圣人之后,乡贤贤德,湖南摩崖石刻勾勒出一卷圣人之旅。元结的《一乃曲》、柳宗元的《渔歌》、宋涤的《潇湘八景》、米芾的《潇湘八景诗》都反映了一个潇湘意象,是潇湘美景的生动体现。纵横交错的摩崖石刻,是古代的旅游地图,也是现代的“跟拍”“打卡”胜地。
湖南石刻具有明确的历史内涵。唐虞之道,盛唐气象,理学渊源,明清吏治,乃至民族文化融合,中外文化交流,都一步步标志着文明的进步,一个个表达着人文教育的光辉。
湖南摩崖石刻具有突出的地理和地质内涵。潇湘水道沿线分布着大量的悬崖峭壁,形成一条由点到面的线。崖、石、苔、除苔,成为湖南碑刻的成语。喀斯特地貌中的石林、天坑、溶洞,丹霞地貌造就的含铁石灰岩的颜色,衬托出“潇湘石水”。万度为此写了《云林石谱》,徐霞客为此写了《楚游日记》。
湖南石刻具有独特的书法内涵。悬崖就像一个巨大的湖南书法长廊。岳麓山有岳麓书院、庐山寺、庐山寺碑、忠孝碑,等等。衡山道教和佛教并存,数百座寺庙和碑刻遍布各处。无锡在永州以北一百多里,祁阳县以南五里,山涧之水在此汇合,流入湘江。《大唐赋》,从唐代的皇甫适到宋代的黄庭坚、范成大、洪迈、约克、米芾、李清照,都有自己的称谓。沿河分布的湖南摩崖石刻,大多水清石白,景色秀丽,书法艺术得山川之助,流光溢彩。
中兴颂:豪迈的文风,回春今朝。
位于无锡碑林,元杰写有《唐代文章》和颜真卿书丹《大唐中兴颂》大型石雕,石质辉煌,捕捉了湘流。在世界上被称为“崖碑”,因年代久远、碑面大、文字多,又被称为“崖三绝”、“无锡八景”之一。
大唐中兴颂石雕高300厘米,宽320厘米,直径15厘米。右书,左行。敬语在文中被转移了。一共21行,每一行都写满了20个字。造型巨大,世人称之为“崖碑”。
唐之德二年(757年),唐军收复两都,唐玄宗返回长安,迁太极宫。商元二年(761年),任山南东路参谋,京南判官,元结,组织部队抗贼。他写了《大唐颂》,歌颂玄宗、宿松两朝“复都进京”、“复殿太平,双圣欢喜”,并与前朝皇帝王盛德的大业相提并论。朱的《程沙后记》说:“中兴之业,本来就比汉东京更丢人,但下面的晋皇帝绰绰有余。”大历二年(767年),元杰任道州刺史,其母居湖南祁阳,买溪造屋。大历六年(771年),袁捷改写了《大唐中兴赋》原文。此时,他被任命为戎州刺史,仍住在屯溪,并称其住处为“满郎府”。今年三月,颜真卿赴福州任刺史,夏、六月抵无锡。元杰请颜真卿写《盛唐颂》,用字深刻。石头刻在湖南永州湘江岸边的无锡,一个大字摩崖石刻就此诞生。
宋·洪迈《容斋随笔》云:“二山《颂中兴》与日月争光。”袁鑫的学习《唐才子传》说:《盛唐赋》是一块辉煌的石头,它抓住了湖南之流。"挚友柯评《语石异同》说:"两湖之间有许多宋代所写的书,都失传了。”巨人推着庐山寺碑,这是宋代凿出来的...剩下的是元代雕刻的。海中寻第二山之迹者,必在甬道与湘中独一无二的石刻之间。”汪芫容仲《重修笑亭》:“二山爱君忧国,不以生死负担其心。就是鲁公颜真卿写的《大唐颂》这本书,英雄作家。发明君、臣、子之义,则千秋矣。”
《大唐赋》之所以不朽,也与作家的爱国情怀有关。安史之乱后,和硕被彻底困住,颜真卿和他的父兄颜杲卿对敌。河北十七县同日投降,彻底打败了赵岩。后来颜杲卿被俘,遭诅咒,30多人死于刀锯之下。史称“镇庆节,载入史册”。欧阳修《古志集》曰:《大唐颂》,元杰所作,颜真卿所作。书上的字特别奇怪,但是字很古雅,世界上很多模型都用黄绢做屏障。碑在永州,摩崖石刻。”世贞《益州四稿》云:“元节所作《中兴崖碑赋》,颜真卿书画方正流畅,不露筋骨,应为鲁公法之首。"明代萧太登《屯溪诗》:"灵武归大祸,忠臣孝子之义何在?“屯溪的石雕人拼的是重量,只为平原。”
《宋赋》宽710厘米,高452厘米,共49行26字。有千言万语,形大而言美。到了宋代,皇室更精通书法,颂的也不是空美。
北宋引入九帝,167年立国。国家结束了晚唐五代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五星汇聚,繁荣昌盛。南宋也传至九帝,建国152年。南方经济突飞猛进,国家达到历代民政的巅峰。乾道二年(1166年),时任永州判官的宋帝宗室赵步友撰写了《宋帝中兴德颂》,即《大宋中兴颂》,盛赞“抑贫之风,孝之美,自唐瑜以来,未有今盛”。赵步友,字,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进士,历任金华县、永州、开州周知、夔州道等职的调判官。他的父亲赵世普被晋人俘虏,随宋徽宗北上五国。晋朝随来宋,赵步友为使馆副伴,拜见金使,鞠躬回礼。赵终其一生都不担心尊重朱和张威。我写了一封信,请求朱启用,并向张伟求助。与叶适交好,叶适为赵步友写了《向星》,说:“一生敬重的朱和张伟,请给张弓谥号,乞求的帮助。云的《后会有期》...“是《论语》的汇编,而他的文章不是第二篇。永州是《宋中兴圣德颂》,刻在山崖上,由楚传至蜀。”《宋史》记载他:“为人孝顺,生于戒严之年,其父北迁,每次都欲哭无泪。龙力学,母曹氏制止,答道:‘若未报父仇,不敢为富。’.....就这位官员而言,他对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说得很好...朱和张玮,都是德高望重的人,请死,请用。它的好依然如此。"
第七年(1171)刻于夔州大道,嘉定二年(1210)刻于无锡,在《大唐赋》边上。钟兴寺的诗“望我宋,崖上碑复活”,曾焕时的诗“诗在晏殊谷,碑在我宋”,李友孙的诗“宛溪崖上石与天合,复兴大业上碑刻两刻”都对此赞不绝口。作者赵公硕,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曾任余杭知府、四川总管、福建道副使、建州知府、宁国知府、霸州知府、浙东知府。他是宋钊家族的官员,与魏了翁交了朋友。学者们评论说《宋中兴颂》和《中兴颂》不在鲁公。
《帝宋圣德颂》原作于永州,后刻于无锡,有附言。最早刻于夔州首府奉节县,县内有瞿塘峡,峡名夔门。夔门两边都是高山,南面叫白岩山,白岩山和夔门之间陡峭的岩壁,古代叫粉壁堂。吴式芬的《石头记·石头记:帝宋圣德颂》在厦门的石壁上,字大如斗,末庄严,远观可读。但墙陡河逼,水流湍急,风大,不便于模型展开。“2002年,因三峡水库建设,被截,移至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大明中兴颂》宽300厘米,高240厘米。1575年,明朝万历三年,丁懋儒在永州上任知府,在朝阳岩建零虚山,在松莲溪刊刻《周先生文集》,同时撰写此碑。丁茂如,山东聊城人,1574年任永州知府。明武宗荒淫腐败,外有外敌入侵,内有精于政治的宦官。“猛夫恶男,对内对外咄咄逼人”危机四伏。其后的君主,世宗嘉靖皇帝、穆宗隆庆皇帝、宗申万历皇帝,都用张居正变法,严惩贪官,清除冗员;起用戚继光总督纪、常、鲍,训练、镇守长城;另一位总督王阳明在两广创办阳明学,主张“知行合一”、“致良知”,导致嘉靖、隆庆新政、万历复兴出现新迹象。丁懋儒率永州官员联名在巫溪崖上镌刻《大明中兴颂》,歌颂世宗、穆宗、宗申三朝以来的中兴景象,惟精绝绝,右文保养完好,贾伟莫北,内陆太平。
“经过多年的混乱,我讨厌离开,我的歌就像太平常了。词臣更讴歌,磨莲峰将碑。”(司空图诗)大唐中兴、大宋中兴、大明中兴、三朝中兴的诗句镌刻在永州巫溪的高崖上,历史悠久辉煌,结局吉祥。无锡摩崖石刻寄托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国家富强、民族昌盛的期望,同时也构成了湖南石刻中最宏大的人文主题。
《光明日报》(2021年7月5日第11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灿烂金石 清夺湘流——湖南摩崖石刻中的中华中兴颂":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89555.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