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小额贷款 > 新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农村金融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新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农村金融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小额贷款 岑岑 本站原创

作者:穆,赵亮,(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金融赋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我国“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产业转型发展的各个阶段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乡村振兴也离不开金融服务的支持。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发展“三农”金融服务的若干意见》,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普惠金融、支农资金投入、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重点领域金融支持、拓展农业保险广度和深度、培育和发展农村资本市场、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加大对“三农”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等九个方面,搭建了新时期我国金融支农的总体框架。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此后,金融市场紧紧围绕服务农业实体经济,不断完善服务乡村振兴的金融市场体系,探索出一条适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的金融支农之路。

农村金融供给体系不断完善,金融服务模式不断深化创新。

着力增加财政支农的制度供给。一方面,坚持为农宗旨,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化。通过各种新的政策工具,不断加强对农业金融机构的支持,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地方政府要强化监管和风险处置责任,安全规范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优化农业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强化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另一方面,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全面发展。农业信贷担保费率制度改革不断推进,农户小额贷款税收优惠政策全面落实,旨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金融新产品不断开发,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农村普惠金融改革试点稳步扩大。

继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撬动社会资金参与乡村振兴。中央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农业和农村倾斜,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不断增加,充分发挥财政投资的主导作用。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逐步完善,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不断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乡村产业发展。2019年,农林水支出22420亿元,同比增长6.3%。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逐步完善;乡村振兴基金开始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不断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农业贷款正在增加。截至2020年末,我国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38.95万亿元,较2019年末增长10.7%;全年增加3.94万亿元,同比多增1.26万亿元。全国农村贷款(县级及以下)余额32.27万亿元,同比增长11.9%,增速比2019年末提高3.6个百分点,全年增加3.55万亿元,同比多增1.2万亿元。全国农户贷款余额11.81万亿元,同比增长14.2%,增速比2019年末提高2.1个百分点,全年增加1.51万亿元,多增3213亿元。涉农贷款余额4.27万亿元,同比增长7.5%,增速比2019年末提高6.8个百分点;全年增加3295亿元,同比多增2580亿元。财政保费补贴制度不断优化。自2007年实施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以来,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迅速。补贴品种由最初种植业的5个扩大到种业、养殖业、林业3大类15个小类,基本覆盖大宗农产品主要品种。补贴地区从局部地区稳步扩大到全国,补贴比例逐步提高。结合地区、险种等具体情况,实行了差别化补贴政策。2016年,财政部发布《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中央财政提供的农业保险对象,强化了对特色保险的保费补贴支持。

金融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我国各地区、各部门、各金融机构积极探索,实现了农村金融组织、产品和服务的不断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契合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特点的金融服务模式:“政银共担”模式。这种模式建立在政府、银行和担保机构紧密合作的基础上。一般由政府支持或政府直接出资,成立相应的担保公司,对符合标准的农业信贷项目进行担保,再由银行发放贷款。这种模式整合了小额分散的农业信贷需求,将银行与小农户的关系升级为银行与政府的直接联系,既能降低交易成本,又能分散信贷风险,提高金融服务机构的积极性。同时,政府对政策性农业担保公司“政银共担”模式给予持续的担保费补贴和风险补偿补贴,保证模式的可持续运行。“银行贷款+风险补偿”模式。这种模式是合作银行在无担保、无抵押、低成本的条件下,向贷款需求者提供贷款。如有不良贷款,仍按相关程序进行补偿,此补偿从财政资金设立的风险补偿金中扣除。这种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农民财产抵押物不足的问题,提高银行的积极性和贷款的可能性。“双基合作贷款”模式。这种模式是在基层银行机构和基层党组织的联动配合下实现的。首先,给农民信用评级,他们共同完成贷款的发放和管理。该模式的特点是,一方面由基层党组织搭建基础金融服务平台,另一方面基层银行机构和基层党组织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信息、组织、行政资源和风险管理的全面整合。“政治和银行保险”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保险公司介入,为贷款需求者提供担保,然后银行发放贷款。在此基础上,政府给予相应的保费补贴和风险补偿支持,实现金融、信贷、保险“三轮驱动”,共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种模式实现了政府、银行、保险机构的风险共担,既能起到增强保证保险信用的作用,又能弱化农业经营主体对抵押物的要求,获得快速优惠的贷款。此外,还有许多新的金融服务模式,极大地满足了三农需求,助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持续推动农村金融深入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中国农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国内外“双循环”的大背景下,乡村振兴作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一环,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一环。新时期,乡村振兴开始转入全面推进和实施的战略阶段。面对新起点,着眼新需求,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农村金融的发展要从外延走向深化。

保持政策连贯性,不断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体系保障。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政策支持和传导机制,逐步规范乡村振兴中的金融供给。商业银行应继续摒弃传统思维模式,将乡村振兴金融贷款纳入银行专项资金规划,并接受第三方监管机构的有效监管,有效发挥金融资源的作用。逐步完善各项金融支持政策,调动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政府部门要发挥财政杠杆作用,运用财政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工具,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向农村环境治理、绿色农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完善乡村振兴金融风险补偿保障机制,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部门可根据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实际,建立健全多层次的风险补偿和担保机制,降低金融机构参与现代农业建设的投资风险。

全面打通金融市场下沉农业农村渠道,努力补齐农业主体获取金融要素的短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金融机构农村分支机构的设立和人员配置的优化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搭建信用信息平台,加强村级信用建设。地方政府、农业经营主体和金融机构形成合力,工商税务部门和金融机构共同采集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并应用于征信平台,保证数据信息的时效性。加强村级信用建设,构建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完善各类金融服务机构责任,夯实农业金融服务保障。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明确职责,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互补优势。优化金融服务人员配置,以人才培养推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各金融机构要不断创新经营机制和模式,努力提高内部人员的基本素质和工作能力。

形成多方合力,共同推进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发挥基层引导作用,创新农业产业发展模式。以政府支持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农业产业生态圈建设,促进区域农业产业集聚,为金融服务进入农村奠定产业基础。积极创新农业产业服务模式,打造利益紧密、功能有机、分工明确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推动产业联动发展,实现产业链现代化。政府部门要结合市场发展实际,加快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顺畅流通,为产业协调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促进金融服务机构协调发展,凝聚金融机构力量,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鼓励和引导不同金融机构共同制定工作方案,建立乡村振兴信息和统计数据共享机制,实现相关信息和数据的交换、对接和共享。同时,加强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的信息沟通,加强乡村振兴政策引导,确保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有效落实。

来源:农民日报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新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农村金融创新助力乡村振兴":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8546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