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春金安
编辑|文致远
普惠金融扶贫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金融机构、地方政府部门和中央部门的统筹协调与合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概述一、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在服务群体、发展需求、产品服务创新三个方面高度一致:
两者都是服务于贫困人口、小微企业和城市低收入人群,为他们提供小额信贷等创新金融服务和多层次多角度的金融产品。
一方面,普惠金融可以直接降低贫困群体参与基础金融活动的准入门槛,提高他们在遇到经济困难时的抗风险能力,拓宽他们获得外部融资的渠道,解决资金约束问题,帮助他们恢复生产经营活动,直接缓解贫困。
另一方面,可以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和再分配,通过优化劳动力和资金的配置来改善收入不平等。
缩小城乡经济差距,通过涓滴效应促进经济增长,加快区域经济结构优化,间接帮助贫困人口。
第二,2005-2017年期间,我国普惠金融总体呈现稳步发展态势,普惠金融建设取得一定成绩。
全国平均普惠金融指数从2005年的4.11上升到35.55,年均增长18.06%。但是,我国不同地区、省市之间的普惠金融发展相对不平衡、不充分,呈现出从东到西发展水平逐渐降低的格局。
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中西部地区人口稀少,经济模式落后,金融服务落后。
其中,浙江、上海、北京、广东和福建的普惠金融发展程度最高,平均普惠金融指数分别为38.92、38.36、37.42、32.99和27.32。
这五个省市的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地域密度大,金融资源丰富,对贫困人口的金融可获得性强,全方位推动了普惠金融的发展。
再次,在国家层面,普惠金融的精准扶贫效应呈现“U”型,即发展普惠金融在初始阶段可以有效降低城乡居民的收入比。
但随着普惠金融的进一步渗透(拐点在31.88左右),城市居民会迅速占用普惠金融的金融资源,拉大贫富差距。
此外,人均GDP对数值每增加一个单位,城乡居民收入比将降低0.43;
城镇人口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将下降0.98%;GDP中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就会下降1.93%。
物价指数和农业扶贫资金比例的提高会加剧相对贫困。
分地区回归结果显示,在东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比呈" U "型影响,而在中西部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对贫困指标呈显著的负线性影响。
在东部地区模型中,IFI系数为-0.007,IFI2系数为0.000061,分别在1%和5%的水平上显著,普惠金融指数拐点为62.70。
至于控制变量,经济发展的lnPGDP、教育的EDU、产业结构的ISR和财政支农的AF显著,而城市化水平的UR和通货膨胀水平的CPI不显著。
这意味着,在东部地区,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拉动经济增长、增加教育投入、改善产业结构、支持农业发展等方式,有效缩小贫富差距。
但是,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普惠金融会使城镇居民占用大量金融资源,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而中西部地区的模型线性拟合效果较好,普惠金融扶贫效果明显。
其中,普惠金融指数每提高一次,中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比下降0.0218,西部地区下降0.0114。普惠金融的扶贫效果在人口密度高的中部地区更好。
其中,中部地区每10万人每100名大学生,城乡居民收入比将下降0.05,而西部地区该指标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反,西部地区人均GDP对数值每增加一个单位,城乡居民收入比就会下降0.52,高于中部地区的0.33。这意味着,越是贫困的地区,普惠金融推动的经济增长效应越显著。
二、主要政策建议一、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普惠金融的覆盖面、多样性和可用性会对精准扶贫产生影响。
因此,有必要改善金融基础设施,以解决偏远地区贫困群体被排除在传统金融之外的困境。
金融配套基础设施是金融机构发挥扶贫作用、为贫困群体提供服务的主要传导载体和必要保障条件。
通过改善贫困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大大提高普惠金融的渗透覆盖率,缓解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金融排斥,缓解局部问题。
中国各级政府需要充分掌握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并记录贫困人口的需求。
从而分解任务,协调金融机构建设金融扶贫服务站、助农取款服务点和农村电商线下平台。
通过投放ATM、POS机、自助柜员机等基础终端设施,为贫困农户提供方便快捷的转账汇款和存取款服务。
此外,政府应大力推进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系统和征信系统的建设。
征信系统是金融系统底层的基础支撑系统,是金融机构了解目标群体的最基本的数据来源。
目前,农村贫困群体信用数据的缺失导致许多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市场“望而却步”。
通过基层建档立卡系统和公安户籍系统,依法采集贫困农民个人信息。
如资产、犯罪记录、纳税记录等。,与征信系统互为补充,构建完善的数据库,方便普惠金融机构调用相关数据,实现互联互通。
完善的信用体系可以帮助普惠金融金融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为个人精准定制有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第二,实现普惠金融扶贫和金融扶贫的有机结合。
普惠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政府过度干预会导致市场活力不足。
在贫困地区开展精准扶贫,要坚持普惠金融扶贫和金融扶贫有机结合,坚持以普惠金融扶贫为主体、金融扶贫为基础的扶贫格局。
金融扶贫是普惠金融发挥作用的基础。
目前,精准扶贫的任务已经从解决基本生活需求转向鼓励贫困人口自主劳动生产,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政府的财政投入必须与普惠金融的发展相匹配,可以通过设立独立的财政专项扶贫账户来改善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建设。
充分发挥金融杠杆作用,吸引更多金融资源,为普惠金融提供发展基础。
政府应鼓励普惠金融机构通过市场化渠道精准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改变“大水漫灌”的扶贫工作模式,采取“小水滴灌”的精准内生式扶贫策略,激发金融机构的商业热情。
第三,构建创新、多元化的普惠金融体系。
构建创新、多元化的普惠金融体系,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是推进我国精准扶贫的关键。
通过鼓励贴近市场的基层金融机构发展,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普惠金融体系。
进一步引导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等大型农业商业银行、信托公司、小额贷款企业、互联网金融企业等小型普惠金融机构开展合作。
发挥大型机构的网络优势和资金优势,发挥小型金融机构灵活精准的优势,扩大农村金融的地域覆盖面和可获得性,促进金融市场健康有序竞争。
贫困地区的生产禀赋和贫困个人的致贫原因不同,这就要求各类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推出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以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
各类金融机构要开发和探索一些适合当地不同领域、不同特点的金融服务产品,如农业信用保险业务。
根据农作物生产周期和牲畜出栏周期定制专项贷款服务,实现因地而异的精准扶贫。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普惠金融 金融扶贫,怎样把普惠金融工作落地生根":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8329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