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先生
近日,两则关于“钱被扣”的新闻引发关注。
重庆的张先生早上五点多发现信用卡连续被刷,被扣了388元。他立即解除支付平台与银行卡的绑定,并报警。几经周折,涉事平台同意返还被扣款项,并承认是“误扣”。
北京的郑女士反映,自2018年8月起,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某知名视频APP每月从她的支付宝中扣除15元会员费,历时五年零两个月,共计915元。几经周折,她追回了被扣的钱。
这种空扣,谁遇到谁就烦。
前几年空的扣费主要体现在银行卡被异地盗刷,现在则演变成了银行卡被第三方平台扣费不保密,自动续费,或者第三方平台钱包里存的钱被莫名转走。
人们往往很难及时察觉到这种“无感”的转账或扣款行为,尤其是没有开通短信提醒的人,更不会察觉到资金的这种变化。新闻中的张先生用自己的经历提醒大家:开通银行卡免密支付功能一定要小心。
监控显示嫌疑人刷了找到的信用卡买烟。来源:重庆晨报
每次空扣费和自动续费都能成功。首先,移动支付领域技术和应用的快速发展,使得账户资金的交易授权变得更加容易,小额免密、自动扣款等设计被越来越多的消费场景所采用。其次,一些第三方服务平台为了增强用户粘性或推广会员业务,往往会诱导用户购买或捆绑自动订阅服务。例如,默认情况下,他们检查服务,并让用户同意授权自动扣款。第一个月用“零关税”等噱头吸引用户开通相关服务,但淡化了自动扣费和恢复原价的内容;隐藏按钮取消连续订单,以此类推。
此外,很多人对授权小额保密、自动扣款等协议了解甚少,往往在开通后忘记授权,或者不会操作取消绑定授权。这些都给平台小动作提供了机会。出现问题后,平台互相推诿,用户想追回费用。没有“三百回合”,恐怕不行。
《漏洞》新华社/法/左
移动支付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安全底线。
保护用户的知情同意权,保证资金流安全,让关闭相关功能变得更容易,这些都是用户极其关心的问题。为此,不能只靠用户一个人去奋斗和投诉,还需要支付平台、金融机构等服务和技术提供者做出实实在在的努力,有效构筑用户资金安全的防线。
在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法律框架下,有关方面正在不断完善移动支付安全标准体系,如加强支付平台、金融机构等用户敏感数据的隐私保护,加大对窃取用户信息行为的处罚力度等。相信未来的移动支付场景会越来越让人放心。
移动支付理想的样子是让商家的每一分钱都赚得大方,让用户的每一分钱都花得明明白白。
在内心深处,技术能解决的问题往往不是难题。关键看把用户当“韭菜”还是当“神”。
来源:中公。com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隔空付款是什么意思,隔空嘬是什么意思":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7743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