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小额贷款 > 云阳附近县城,云阳县云阳镇有哪些村

云阳附近县城,云阳县云阳镇有哪些村

小额贷款 岑岑 本站原创

故事摘要

“山高路陡哟,石头多唉,踏出家门哟,爬坡坡。一场大雨土下河哟,连晴三天呢,差水喝唉……”这首悲怆的歌谣,曾经是云阳县清水土家族乡落后面貌的真实写照。

清水土家族乡,位于云阳县南部边陲,坐落在群山起伏的歧耀山上,是县内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又是全县重点贫困地区。身为土家族儿女,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十几年来,清水乡乡长陈群根与干部群众一起奋斗在脱贫致富的路上,最终使这个贫穷落后的山乡旧貌换新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帮助村民挪穷窝

1998年陈群根担任清水乡歧山村支部书记,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帮助村民“挪穷窝”。

走访贫困户

歧山村是全乡最偏僻、落后的一个村子,山大坡陡,平均海拔1300米。800多土家人世代居住在简陋、破旧的吊脚楼里,在贫瘠的土地上刀耕火种。有一首民谣反映了这里的现实:“歧山人,棕裹脚,栽秧搭谷奈不活,烤的拽拽火,吃的洋芋坨,住的茅草窝,睡的包谷壳,姑娘远方嫁,单身成了坨。”

为了落实国家扶贫搬迁政策,为了改变乡亲们的生存环境,陈群根满怀热情地召集大家开会讨论搬迁之事。然而,本以为一件于民有利的大好事,却遭到来自村民的巨大阻力,犹如一瓢冷水浇到他头上。

乡亲们围了一圈坐着,起初都不说话。沉默一阵,刚卸任的老支书一边往烟竿里装烟丝,一边开口说道:“娃儿,老辈子说得好:‘要致富,勤快做。’我们祖祖辈辈住在这里,虽然房子孬,但也住习惯了。反正我是不得搬的!”说着,“吧嗒”一口旱烟,侧身望着山上那片开得正盛的洋芋花。

“搬到哪儿去?人又不熟,受别个欺负不说,连土地板板都耍脱,我们吃莫子?”“穷有穷的过法,还是山上住着好,自在。”…………老支书开了头,村民都跟着议论起来,但无一例外地都表示不愿离开。这时陈群根开口道:“老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既然这个地方发展困难,为啥不可以换个地方致富呢?我们……”“啷个致富?”陈群根话还没说完,就被一个乡亲打断,他抢过话头说,“本来就穷,还要去起屋,该一身账,这辈子啷个还得清啰!那不越搞越穷?”听着乡亲们这些话,陈群根心里十分沮丧。其实,他非常理解乡亲们的心情,俗话说“故土难离”,他们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这里就是他们的根,现在突然让他们搬迁,一时的确难以接受。但是,为了乡亲们的长远发展,他又不得不设法劝大家搬迁。那年整整一个冬天,陈群根都在走家串户地做乡亲们的思想工作,怎奈走坏了三双鞋子,磨破了嘴皮,大家却是铁了心不肯搬出这“穷山恶水”之地。陈群根记得去做村民陈双平的工作时,陈双平那八头牛都拉不回的顽固劲,令他印象犹为深刻。陈双平瞪着眼冲陈群根说:“‘睡得好就莫翻,住得好就莫搬。’搬嘛,搬了就背时!”陈群根说:“你们一辈子待在这里,你儿子媳妇都难找。难道你不晓得,邓武龙的老婆就是因为受不了穷,跑了?”“婚姻各有一定的!命里有,终须有;命里无,莫强求!”他这歪理,令陈群根啼笑皆非!那段时间,陈群根想尽各种办法,找他女儿去劝,找他邻居去说,还提着礼物去看望他生病的岳父母,都不凑效。后来,去的次数多了,他干脆避而不见,一听到狗叫就从后门溜走了。眼看快过年了,扶贫搬迁的事却毫无进展,陈群根十分着急,心想:“难道我连一家也说不动?难道就这样放弃?”恰在这时,发生了一件谁也意想不到的事;也正是在这时,他的说服工作出现了转机。腊月二十八这天,白雪笼罩着歧山村,使整个村庄显得很静谧。正当人们忙着准备年货时,村子里突然响起“呯”的一声,轻脆而响亮。接着传来消息说,邓武龙的女儿不小心碰到祖父的猎枪,被子弹击中,生命垂危。这消息不啻平地起惊雷,陈群根拔腿就往邓武龙家跑。当他赶到时,邓武龙正手足无措地伤心哭泣。他拉过邓武龙,劈头就说:“还不赶快送孩子去医院!”说着,他背起孩子就往山下赶。然而遗憾的是,因山高路远,又不通公路,一路上孩子流血过多,赶到医院时已无力挽救了。医生拍拍他的肩,叹息着说:“唉!要是早几十分钟把孩子送来,孩子就能得救了。”这句话犹如钢针扎在陈群根心里,令他终身难忘。他暗下决心:哪怕再苦再难,也要让乡亲们搬下山来!春节短暂休息了几天,大年初四,陈群根又赶到邓武龙家继续做他的工作。他对邓武龙说:“现在想通了没有?你看,要是早点搬下山去,你女儿也不会救不活了。”邓武龙嗫嚅着说:“生死有命,我有啥办法。”“啷个没有办法?只要你肯搬下山,许多问题都可以避免。”陈群根指着他家那几间裂开几条大口子的土房说,“现在你老婆走了,女儿也不在了,难道你愿意一个人在这山旮旮守着这几间破房过一辈子?”邓武龙低着头不说话了。陈群根趁机说道:“你先好好想想吧!”撂下这句话就走了。过了三天,邓武龙主动找到陈群根说:“陈支书,我想通了,我搬!”他接着说:“还是你说得对,树挪死人挪活。要是早听你的话,我的囡也不至于……”说着就抹起泪来,再也说不下去了。那一刻,陈群根开心地笑了,这是几个月来他最舒心的一次笑。

接下来,陈群根以成功说服邓武龙为契机,马上又召开院坝会,终于说动20几户村民搬迁。

村民张帮华家的旧房

村民田祥竹家的旧房

2001年底歧山村第一个生态扶贫搬迁居民安置点竣工,这20几户村民在新居放鞭炮过了个热闹年。随着第一批村民搬迁,后面的工作就好做多了。陈群根请有顾虑的村民到山下来考察,当他们看到移民新村“电灯亮堂堂,水管哗哗流,公路宽又平,居民乐呵呵”时,不少人都动心了。同时,为了加大宣传力度,陈群根创作了一些土剧本,自编自演,还写了不少打油诗、顺口溜,在群众中传唱:“想起往日过得苦,住的岩洞茅草屋,不通水电不通路,肩挑背磨苦难诉。今日扶贫大变化,碎石公路到院坝,自来水管接到家,摩托电视普及化……”

这些年,包括其它村在内的全乡高山村民,几乎都陆续迁下山来,开启了一种全新的生活。

村民新居

带头养羊齐致富在启动移民生态扶贫搬迁之初,陈群根就在想如何从根子上改变歧山村贫穷落后的面貌,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村里没有种稻谷的农田,几十年都只有老三样:洋芋、包谷和红苕。靠这“老三样”,土里永远都刨不出好生活,咋办?几经思索,他认为必须调整传统产业结构。当时他认定了养殖山羊这条路,决心带领乡亲们通过发展养殖业脱贫致富。2000年7月陈群根把乡亲们召集起来商议养殖山羊的问题。

带领村民齐致富

“养羊能当饭吃?弄不好到头来饿肚子。”“原来发展长毛兔,还不是杀来吃了,也没有卖到一分钱!现在又叫养羊,哪个愿搞?”“全村人都来喂羊,到哪里去卖呢?”…………如同当初劝村民搬迁一样,大家都异口同声地反对。这依然成了一次没有结果的会议。陈群根实在没想到,统一群众的思想竟是这般艰难!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已有几年了,歧山村如果再不抓住机遇,脱贫致富又从何说起?他想起农村一句俗语: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干部。既然群众一时想不通,他决定自己先干起来。他东拼西凑,借了两万元钱,购买了65只山羊,开始种草放牧。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群山羊身上。但是这两年来,他因一直忙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所以养羊的重担就落在妻子身上。那一次,陈群根在外面忙了半个月,刚挤出点时间回到家里,邻居谭映蓉就抱着一捆包谷找上门来。她把包谷往地上一扔,怒气冲冲地说:“陈支书,你看看我这些包谷,被你家的羊啃成啥子样子了!——还让不让我们种哟!”陈群根无言以对,只好连声赔礼道歉。而那天,有4只山羊不见了,后来在树丛中找到3只,但还是有一只不见踪影。那天晚上,妻子埋怨了很久。由于妻子一直在生气,第二天,陈群根只好自己把羊群赶到山坡上去。听说山羊喜欢吃带咸味的青草,他就提了一壶盐水,一路往青草上撒。这个方法果然凑效,盐水撒到哪里,羊群就跟到哪里,不再惦记人家的包谷了。大山里的冬天总是来得早去得晚。那年,4个多月的大雪封山,给陈群根家的山羊带来严峻考验,尽管做了各种准备,但还是冻死了15只山羊。此时他真有些后悔了。可他不能打退堂鼓,因为已没有回头路。他必须解决遇到的这些问题,不仅为了自己,也为了今后全村山羊的发展。于是,他开始从头学习山羊饲养技术。白天忙完村里的工作就上山放羊,晚上守着电视看山羊养殖科教片,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当春天来临,陈群根种下的100亩牧草齐刷刷地长出了新叶,把荒山妆成绿油油的一片,如同披上了一件绿衣。他发明的“盐水壶豢养法”,经过几个月的试验,已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提起水壶,站在高处一敲、一唤,羊自然就聚拢来了。而就在这个春天,他自己设计的“高床漏风式羊圈”也建成了,这种羊圈既通风又干净,不易使羊发病。有了新鲜充足的草食,有了通风透气的圈舍,他这群山羊再没有出现异常情况,只只膘肥体壮。到9月份,羊群已壮大到200多只。那年秋天,他卖出了第一批山羊,1500只,收入1.9万余元。陈群根养羊成功的消息在村里传开了,激起每一个乡亲心头的希望,大家纷纷到他家来问这问那。“看吧!家有百头羊,平房变洋房。羊养好了,不仅有肉吃,还可以盖新房。”他顺势引导大家养羊。于是,大部分乡亲加入到养羊的队伍中。不过,还有几十家特困户想养羊却没钱。陈群根就跑信用社,为每家特困户争取到500元的小额贷款,同时又号召全体党员干部与特困户结成队子,采取“借羊还羊”的办法帮助他们发展。他自己主动承担帮扶4家特困户,先后被借走12只种羊。解决了特困户的启动资金和种羊问题后,歧山村的种草养羊全面推开。这一年,全村人工种草面积达4000亩,养羊2000多只,建成了一个500平方米的山羊养殖场。第二年,又引进了重庆通达生态林业有限公司,投资近300万元建起了波尔山羊纯种扩繁场。通达公司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过去一家一户单独发展山羊的格局,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所有养羊户都与公司签订了合同,公司统一传授技术,统一配种,统一回收,农户的养羊效益在传统养殖的基础上翻了番。2003年不过一两年的时间,全村养羊户就达80%,养羊专业大户达到27户,人均收入从500元涨到1700多元。激动之余,陈群根即兴作了一首打油诗:“山上林草好风光,到处都是牛和羊;山腰一条致富路,旅游观光葵花香;山下一片找钱地,绿色蔬菜长成行;开发旅游土特产,运往各地大市场;几年苦干加实干,年年有钱存银行。”

歧山村养羊的成功,又带动了全乡养殖业的发展。目前,全乡已建设山羊养殖小区25个,养羊户达1500多户,养殖山羊9000多只,产值500多万元,形成了“吹羊号、舞羊鞭、发羊财”的良好势头。

歧山村民放牧山羊

发展旅游路更宽自从第一批村民迁下山来,陈群根就开始思索如何让村民在有限的土地上脱贫致富。此时,他作为乡里分管扶贫工作的干部,需要从全乡的发展角度来思考问题。当时由于考虑不周,居民安置点的功能设计不够完善。后来,随着境内龙缸国家地质公园对外开放,他们意识到这是一个绝好的致富门路,可借助龙缸国家地质公园这个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将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发展农家乐,开发旅游产品,让搬迁户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受益。于是,陈群根向居民安置点的乡亲建议,希望他们留出一间房来改成厕所。乡亲们的回答则是:“好好的房子,要改一间来做厕所,你硬是想得出来哟!我们祖祖辈辈都是猪圈里上厕所,没有你这个当乡干部的恁个讲究。”这样的回答,陈群根已不再意外,笑一声作罢。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他们决定在建设第二批居民安置点时,提前进行规划。2008年第二批新建的两个居民安置点相继竣工。这时,随着前来休闲度假的游客增多,村民陆续办起了农家乐。2012年新建居民安置点总共达到13个,其中建设了以土家文化为主题的“美丽土家民俗村”和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幸福农家乡村旅游示范小区”。所有居民安置点,全都是统一的设计风格:“青山黑瓦马头墙,雕梁画栋花格窗。”将传统土家建筑特色与现代化设计相结合,三层楼房,白墙青瓦、精致窗花、轻灵翘角,檐下悬挂三五个火红的灯笼,处处显示出浓浓的土家风情。2012年随着龙缸国家地质公园开园,前来旅游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居民安置点的村民纷纷办起了农家乐,生意十分红火。村民谭德育、卿芳夫妇经营的农家乐,当年赚了20万元。而在两年前,这个数目是谭德育做梦都不敢想的。他感慨地说:“现在不但住上了新房,还有了致富门路,再也不用看天吃饭了!”他们一家五口,原来住在高山上两间破茅屋里,三个孩子挤一个屋子睡。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一个月难得吃一回肉,缺水的时候,挑水来回要走两三个钟头,而且不通电,只能靠煤油灯照明。后来谭如山经常说:“要是早点搬下来就好了。”后来在龙缸核心景区,乡里又打造了500亩精品葵花园、500亩精品牡丹园、500亩葡萄园、500亩李子园、500亩精品花椒园、500亩魔芋园,让游客既能赏景又能购到绿色农产品,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老百姓的农业附加值。

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扶持全乡群众致富的重要途径。如今全乡已发展乡村旅游经营户197户,村民开办农家乐,平均每年获利10万元左右;有的村民在景区上班,每月也能拿2000元以上的工资。在一次重庆市扶贫现场会上,群众自发挂起“灯亮了,路通了,房子建起来了,自来水到家了,增收门路有了,我们一定好好搞”的大幅标语,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和对政府的感激之情。

乡村旅游虽然逐渐发展起来了,但是在陈群根这个爱好文艺的乡长看来,还需要赋予一些文化。他认为,没有文化的品牌是没有生命力的,乡村旅游也是如此。清水乡有神秘的土家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应当以龙缸国家地质公园为依托,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全力将土家文化作为产业来培育和打造。2012年乡里陆续创作了《迎客歌》《清水言子》《乡村旅游哪最港》等30余个土家文化节目。同时开展了“一舞十歌百传说”活动。在全乡范围内,所有干部群众都能跳一曲摆手舞,能唱十首土家山歌,会讲百个关于土家或龙缸龙洞的传说故事。成立土了家民俗表演队。搜集整理土家民间曲谱歌谣,组成了山歌、年宵、龙灯、花灯等多种形式的表演队。开发了土家服饰、袜垫、刺绣、织绵、壁挂、绣包、精装土腊肉、蜂蜜、天麻、兰草等旅游商品。如今的清水乡,土家吊脚楼片连片,特色新村寨排对排。在独具土家特色的清水民族文化广场上,定时举办篝火晚会,男女老少齐聚广场,在阵阵鼓乐声中,身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土家儿女唱山歌,跳摆手舞,舞龙灯,一个个土家传统特色节目轮番上演,无不令游客欢呼叫好。

乡村旅游,目前已成为清水乡第一产业。2015年,全乡实现旅游收入1.2亿元,人均增收6315元,同比增长106%,直接带动了300多家贫困户脱贫。

清水乡土家女儿会

清水乡干部群众齐跳摆手舞

云阳清水土家族乡,这个曾经远近闻名的穷乡,终于以决胜的姿态,叩响通往富裕的门扉。那首盘旋于群山之上的悲怆歌谣,已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首首欢乐的山歌,唱响在这古老而全新的土地上:党的恩情实在大,民生工程人人夸。阳光雨露遍地撒,农民个个笑哈哈。精准扶贫力度大,因户施策扶到家。搬迁新房展新芽,出行便捷路畅达。乡村旅游收入大,吹糠见米现嘎嘎。个个精神放光华,农村走向城市化。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云阳附近县城,云阳县云阳镇有哪些村":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7508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