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在网贷平台注册或贷款,却因为手机通讯录中的某人或陌生人贷款逾期,长期被催债短信和电话骚扰,有时甚至遭到对方的侮辱和恐吓...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在这背后,一些网贷平台在APP下载、隐私协议签署等环节,获取了借款人的手机通讯录等大量隐私信息并与第三方“共享”,有的平台竟然与近60家各类企业“共享”信息,其中隐藏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一人贷款逾期。
许多无辜的人受到了“骚扰”
一些网贷平台在贷款逾期后,后续的“爆通讯录”、短信电话频繁“轰炸”等操作,让很多无辜的人陷入了“讨债漩涡”。
“xxx欠xxx元,尽快还钱。”今年下半年,重庆某高校学生黄丽(化名)经常收到这条短信,借款人是她的同学。同时,班里很多老师同学也经常收到类似的催债短信。
“大家对这位同学的借款行为完全不知情,但也有牵连。电话和短信的轰炸让人无法忍受。”黄丽说,后来,那个同学也因为讨债事件受到重创,选择了退学。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黄丽的遭遇并非个例。福建厦门的李先生称,大学生通讯录在贷款逾期后被“爆”,一个“分期乐”的平台,导致全宿舍同学长期电话骚扰。“黑掉对方号码后,我就换号码打过去,直到反复回拨骚扰电话抗议,对方才罢休。”
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以“收藏”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显示信息超过45万条。多数投诉人表示,借款人贷款逾期后,网贷平台经常骚扰其通讯录好友、领导同事等多人,其催收方式严重干扰正常生活。
中国裁判文书网的一份文件显示,在借款人陈某签订微博借钱个人隐私协议后,陈某及其亲友因第一期还款逾期,开始受到不明来源的电话和短信骚扰。不明身份的人甚至将陈某的照片嫁接到色情图片上,附上其个人信息,发布招妓还债的信息。
不仅借款人通讯录的亲友无辜“中招”,还有人反映自己没有在网贷平台上贷款或注册,却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设置为陌生人的紧急联系人,还长期受到催债骚扰。
“你愿意躲就躲,看你的朋友亲戚能不能像你一样躲。那就别怪我了!”今年4月以来,湖北襄阳的方女士几乎每隔几天就能收到一个网贷平台发来的催债短信,称叫“周某某”的人一直不还,并有多次暴力威胁。
“我根本不认识这个人,也不知道我的私人信息是怎么泄露出去的。”不解的方女士致电平台反映情况后,对方回复称“可能被恶意设置为紧急联系人”。方女士与对方交涉后,电话和短信骚扰不断。
隐私条例暗藏“玄机”
一个人的信息被几十家企业“共享”。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一些网贷平台在APP下载、隐私协议签订等环节获取了借款人通讯录等大量隐私信息,并将信息“共享”给第三方,有的平台甚至将信息“共享”给近60家各类企业。
记者下载并打开“分期乐”APP发现,用户要想正常使用该软件,必须先同意相关条款。“个人隐私政策”页面显示,平台可能调用位置权限、电话状态权限、摄像头权限、通讯录权限等。,但也明确承诺当用户失联、逾期等情况下。,他们只会联系紧急或普通联系人。
进入平台页面后,一条大幅广告标语映入眼帘:“最高额度20万,最快一分钟放款。”只需输入电话号码并获取验证码,然后查看同意页面下方的注册协议和个人隐私政策即可“领取名额”。
但与页面顶部醒目的字体相比,协议内容颜色模糊,字体较小。记者仔细研究后发现,借款人一旦勾选“同意”,平台就会收集并使用姓名、身份证号及正反面照片、银行卡信息、行业及职业信息、收入信息、人脸信息、居住地址、位置信息等数十条个人信息。
与此同时,不少借款人反映,一些网贷平台频繁出现五六份长篇隐私协议,并涉及法律条款。有些用户既不懂也没时间深究,就糊里糊涂地把自己的隐私信息交出去。
记者注意到,在大多数网贷平台上,用户隐私信息也会被第三方“分享”。比如在“分期乐”和“个人隐私政策”的页面上,用户的信息被第三方商家、提供支付服务的合作伙伴、资金结算银行、信用增级机构、行业自律组织“共享”。在“借贷宝”的信息共享列表中,用户信息被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保险公司、贷后管理服务公司等十余类近60家企业共享。
但是,很多网贷平台对于信息将如何被第三方处理,平台如何保证隐私和安全等问题含糊其辞。比如某平台在隐私政策条款中指出,用户与第三方关于信息问题的纠纷,应直接向第三方主张权利;“分期乐”提到,因第三方服务缺陷、系统不稳定等原因造成的信息损失,用户同意不追究平台责任。
此外,记者就“贷款逾期是否会被暴力催收”、“是否存在信息授权给第三方的隐患”等问题咨询了多家网贷平台。
“分期乐”的工作人员表示,平台对催收公司有相关规定和要求,但平台很难正面回答是否会出现暴力催收或“通讯录爆炸”的情况。一家普惠金融平台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填写联系方式的目的是为了核实借款人信息的真实性,保证贷款顺利完成。贷款逾期,联系不到我的时候,我会给联系人打电话。至于“第三方是否会泄露借款人信息”的问题,平台已经通过隐私政策等信息授权协议告知用户,用户可以自行查看。
“贷款需要收集这么多用户隐私信息,分享给几十家企业吗?其必要性有待商榷。”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副教授郑志峰表示,一些网贷平台往往会收集不必要的个人信息,但对第三方平台使用用户个人信息缺乏监管。
郑志峰表示,自网贷平台账户注册、借贷服务使用以来,借款人陷入弱势地位。他们要想顺利借到钱,只能同意相关隐私条款。即使因逾期被暴力催收,也往往不敢主动维权。
隐私泄露埋下隐患。
急需加强精准监管
“目前,催收能力已经成为一些网贷平台的‘核心竞争力’。用户获得的隐私信息越多,收集的‘力度’就越大,平台可能获得的利益也就越多。”北京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其实网贷业务也需要完善的风控体系和优秀的预测筛选能力。但部分平台贷款门槛低导致坏账率高,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催收环节,可能导致更多人无辜被骚扰。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网贷平台逾期的借款人中,有不少借款人确实存在困难,有还款意愿但不具备还款能力。一些平台采取“广告不还”的催收策略,影响借款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甚至可能引发心理问题,干扰社会稳定。
“我有一笔网贷平台的贷款,只逾期了一天。沟通表示发完工资马上还,但对方要求2小时内还款,并威胁要‘爆’我的通讯录,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一位借款人说。
郑志峰等专家表示,考虑到网贷平台收集的个人信息的敏感性和巨大规模,一旦泄露或被滥用,将使用户的生活遭受各种骚扰,同时可能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危及用户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大规模泄露个人隐私信息可能会影响社会稳定."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杨东表示,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网贷平台转卖消费者信息行为的监管、查处和打击力度,进一步提高违法成本,促进网贷平台依法合规开展业务,同时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提高公众维权意识。
业内人士表示,网贷行业催收乱象的重要原因是行业门槛太低。建议进一步出台可操作的监管政策,明确准入门槛、催收方式等业务红线,既给行业一定的发展空间空,也进一步引导行业走向健康发展轨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自己没有贷款却遭到催款人催款威胁,未贷款却收到催款电话":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74616.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