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截至今年6月底,网贷“备案生死线”已经进入倒计时。最近一则备案延期的新闻,改变了P2P行业。一旦正式接受备案,目前市场上一半的平台可能面临淘汰。据了解,对于未能通过合规备案的平台,良性退出或并购整合是目前监管部门给出的两条路径。目前国内P2P平台的风险到底有多大?中国网贷平台如何发展?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
2015年初,P2P网贷平台“内外贷”表示,由于出借人未能按时还款,平台无法支付到期债务,将被迫停止一切业务。估计“内外贷”欠款9亿多元。如果不能按时支付,将成为当时P2P网贷平台最大的支付危机。P2P贷款到底是什么?它和银行的操作模式有什么区别?它的优势和风险是什么?了解了这些问题,普通投资者在面对P2P理财公司时,就可以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决策,而不是被销售人员牵着鼻子走,被看似很高的收益所蒙蔽。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P2P网贷公司在中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很多P2P公司不局限于互联网,甚至在上海等地开起了P2P理财店,装修得像银行柜台。P2P公司大多承诺高收益,但要求客户至少投资2万倍。这些公司往往声称自己资金雄厚,甚至已经上市;他们宣传投资者对公司的投资和银行储蓄一样安全,都是保本保息。如果是这样,为什么P2P网贷公司不断上演跑路、失联、资金链断裂、坏账的戏码?
为了更好的理解P2P的盈利模式,我们先来介绍一下传统银行的运营模式。一般情况下,储户将资金存入银行获得固定利息;同时,银行将储户的资金借给需要资金的公司或个人。由于银行贷款利率高于支付给储户的存款利率,利率之间的差额形成了银行的收入。在这种模式下,银行是存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的中介,同时承担贷款人可能无法偿还债务的违约风险。
传统银行的这种商业模式有两个缺点。第一,由于银行完全承担放贷过程中的风险,支付给个人的利率是低风险利率,收益往往很低。第二,银行在放贷过程中会更倾向于大客户,因为这些客户带来的利润更高。小微企业贷款和个人小额贷款往往很难从银行获得。尤其是在银行业竞争不充分的时候,这个问题会更加突出。如果有一种模式,可以直接在储户和小额贷款人之间搭建桥梁,绕过银行,对双方都有好处。这就是P2P模式的初衷。
P2P网贷最早诞生于英国,随后因其在美国的更大发展而引起广泛关注。在最初的P2P模式中,网贷平台只是扮演中介服务的角色。平台确认贷款人的身份和信用等级,并将这些信息提供给存款人。存款人根据网贷平台提供的信息,决定借给哪家贷款人,承担贷款人违约风险。P2P网贷平台除了收集和传递信息,还帮助完成存款人和出借人之间的资金转移。作为回报,P2P平台向双方收取信息和金融支付的服务费。在这种模式下,P2P储户将面临出借人违约的风险,因此投资回报率也更高,可以满足风险承受能力强的投资者的需求。这种模式也为小额贷款人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是投资人和贷款人双赢的策略。所以,本质上,P2P网贷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民间借贷方式。和大多数民间借贷一样,它是存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直接融资的一种方式。最早的P2P网贷仅限于个人,但后来允许小企业在平台上做小额贷款。P2P信贷公司负责调查这些企业的信用水平、经济效益、管理水平和发展前景,然后向资金出借人提供信息,收取账户管理费和服务费。
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相对完善,利率已经市场化,商业银行对小企业和个人的贷款也相对完善。所以P2P网贷虽然起源于发达国家,但是在这些国家的发展还是有限的。令人惊讶的是,P2P网贷在中国找到了自己的春天。2006年5月,中国宜信公司成立,P2P借贷首次引入中国。2007年8月,中国第一家基于互联网的P2P借贷平台成立。从此,P2P网贷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不断被复制,最终迎来爆发。首先,P2P网贷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内近50万亿的巨额存款,这成为P2P发展的坚实资金基础。其次,由于利率的非市场化,我国个人和小微企业的信贷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面对众多小微企业和上亿个人的融资需求,P2P网贷经过七年多的探索发展和近年来的野蛮生长,已经初具规模,各种平台模式竞相发展。
然而,P2P原有的商业模式也有两个明显的缺点。首先,储户面临更大的风险。如果贷款人到期未能还钱,储户将失去所有的钱。二是储户流动性差。我们把钱存在银行,即使是定期存款,也还是可以支付一定的罚息,如果着急的话可以随时支取。但在P2P网贷中,如果你借钱给对方一年,到期前是无法收回钱的。
针对这些不足,P2P网贷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调整了业务模式。首先,P2P平台开始担保平台贷款,把违约风险从存款人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就像银行一样。其次,为了应对流动性差的问题,P2P网贷随后提供了贷款可以转让的业务。比如张三通过P2P平台借给李四2万元,期限6个月。但一个月后,张三急着用钱,需要追回2万元。然后网贷公司再把贷款转卖给新的投资人,比如王五,然后把两万块钱还给张三。
P2P网贷两种业务模式的改变,听起来很美好,似乎方便了储户,吸引了更多的资金。但是仔细推敲就有很大的问题,尤其是两者结合给P2P业务造成了很大的资金隐患。我们将在下面逐一讨论。
首先,即使P2P网贷公司声称提供担保,P2P的投资也不完全像银行存款那样安全。包括中国和美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都或隐或显地为银行的存款提供了担保。如果银行不能归还储户的存款,政府或存款保险机构将负责赔偿储户。例如,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承诺为每个银行账户提供最高25万美元的保险。中国之前一直为储户的银行存款提供无限担保,但也从2015年开始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相对于银行通过政府或半政府机构的担保,P2P网贷的担保机制非常有限。目前P2P公司往往通过三种模式提供担保。一是由公司注册资本担保。但一旦坏账超过公司资本,这个担保就名存实亡了。第二,收取全部贷款的1%作为保险金,补偿遭受坏账的投资者。事实上,小额贷款的坏账率远高于1%,这种保险模式长期不可持续。但如果公司提高保险费率,会降低存款人的收益,失去P2P网贷的市场竞争力。第三,通过第三方担保公司担保。这种模式和用公司注册资本做担保有一样的问题。如果坏账超过了担保公司的担保能力,最后还是储户买单。
但是很多P2P公司都声称所有的贷款都有房产做担保,所以风险很低。如果贷款风险真的很低,我们就不需要担心上面的坏账带来的问题。但实际上,将房产抵押作为信贷的唯一选择,将P2P贷款客户的质量向下挤压了一大截,增加了信贷风险。试想,有房产贷款的优质客户,第一选择应该是银行,因为银行做房产抵押贷款相对更靠谱,利率更低。试想,一个深思熟虑、经营有方的人,为什么会放弃银行8%左右的利率,而选择18%左右的P2P资金呢?选择用房产做抵押在P2P进行高息贷款的人,往往会因为各种因素而被银行拒绝贷款。这包括贷款人没有可靠的还款来源、资金使用有风险或有抵押财产纠纷等。
这时候你可能会问,即使贷款人有不良信用记录,一旦不按时还款,存款人也可以没收他的房子来还债。风险不是零吗?事实上,无论在中国还是发达国家,一笔违约的按揭贷款都不可能在几年内经历从起诉到变现房产的过程。扣除这个过程中的诉讼费、律师费、执行费、拍卖费等诸多费用和政府税收,最后能收回的成本非常有限。所以即使有房产抵押,也不是无风险的。
其次,P2P网贷公司对贷款的担保违背了P2P运营模式的初衷,增加了P2P业务的系统性风险。P2P运营模式的初衷是实现存款人和贷款人的直接配对,形成绕过金融媒体机构的直接信贷。在这种模式下,存款人要承担贷款人的违约风险,所以在决定贷款给谁的时候会非常谨慎,认真考虑投资的风险,然后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量力而行。但是P2P网贷平台对储户投资进行担保后,储户没有动力认真考虑投资的风险。失去控制风险的激励机制后,追逐高收益成为储户的唯一目标。金融市场没有免费的午餐,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最终的结果是P2P贷款的风险越来越大,坏账率上升。P2P业务高扩张期间,不断增长的业务可以掩盖之前的坏账。但一旦潮水退去,坏账暴露,投资者就会发现自己在沙滩上裸泳。
最后,允许P2P贷款转让,提高投资流动性,会给P2P公司担保贷款引发的系统性风险火上浇油。虽然允许贷款转让提高了资金的流动性,有利于投资者,但也给P2P公司带来了银行挤兑的风险。P2P公司把贷款违约风险揽到自己身上,允许投资人随时提现。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导致投资人蜂拥而出,P2P网贷平台很快就会破产。在美国和美联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之前,这种挤兑危机在商业银行中反复上演。如果目前的P2P网贷市场不防患于未然,采取相应措施,爆发挤兑危机是迟早的事。
P2P网贷的初衷是让存款人和出借人通过网络中介平台直接借款,弥补传统银行融资渠道的不足。这种商业模式为存款人提供了新的投资渠道,为贷款人尤其是小额贷款人提供了融资工具。由于金融市场竞争不充分,这种新的直接投融资渠道过去几年在中国蓬勃发展,是对现有金融市场的很好补充。但目前这种P2P商业模式的发展已经逐渐偏离了其最初的设计初衷,存在很大的金融风险,尤其是在没有相应的宏观制度设计来控制这些风险的情况下。所以投资者需要清楚的认识到这种P2P网贷投资的风险,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量力而行,而不是一味的追求眼前的高收益。
(本文编译自中信出版社2018年4月出版的《理性非理性金融》)
理性非理性金融,王坚、余剑锋著,中信出版社出版。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中国p2p业务模式背离设计初衷,存在大风险,中国p2p现状":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7224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