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茂君(资深媒体人)
我把《九德故事》的第一个故事献给我的家乡萍乡。
2009年底,我在湘赣边界探索中国烟花三角,第一站是萍乡——在东经113.30 ~ 114.26,北纬27.36 ~ 28.09之间,中国有四个小城市,分属中部两省的四个地级市,分别是湖南长沙的浏阳市、株洲的醴陵市和江西萍乡的上栗县。
这个三角是世界上烟花产业最密集的地区。
▲上苏县烟花大会
根据2009年11月首届海峡两岸烟花爆竹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上披露的统计数据,2008年,全国烟花爆竹产业产值已超过200亿元,出口额达到5.2亿美元,占世界烟花市场的95%。这95%中,中国烟花三角占了80%以上。花炮行业的销售旺季是每年的12月到次年的2月(也就是圣诞节和春节期间)。有业内人士估计,大约80%的烟花爆竹产品将在年底后的三个月内销售和消费。
在这样的时候探讨这个三角形应该是合适的。
一个
萍乡上栗国际酒店前面有一条路,叫“李益大道”。在烟花三角中,“李一”是妇孺皆知的名字,尤其是浏阳、醴陵、上栗。那里的人们坚信,1300多年前就是这个唐朝发明了鞭炮。他们称李益为“爆竹大师”,为他建了一座雕像,并在他生日那天祭祀他。而且,他们和中国放了很多史料。
▲李伟大道
幸运的是,这一争端只存在于方圆几公里之内。
如果在“百度知道”里输入“李毅是哪里人”,会得到60个结果,但总结起来,其实只有三个答案:一个是江南西路园洲上里的马史人,一个是醴陵市富力镇马史村人,一个是浏阳大姚东风人...所谓上栗的马史和醴陵的马史实际上是。
至于浏阳大窑的东边界,离马史街不到10公里。在1300年的长河中,他们其实是同一个房间空。
2003年的一天,在距离街24公里外的上栗县镇,人们发现了一本李氏族谱。在这本据说“翻了就烂”的家谱中,有这样一段关于李益的文字:家住江南袁州平北马史街的北方人,四年四月十八日,唐武德太宗。被叫到长安,百鞭炮进京活捉山魈,赏李益一千银子,造福万民。我在马史街的“李益故居”看到了这份记录的复印件。
▲李敖雕像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
对当时的秦王李世民来说,这一年是个“马蹄病”。五月破王,七月杀窦建德,为新建立的王朝切断了两个最危险的对手。九月,唐高祖为李世民设“侧田将军”一职,在诸侯之上,增城两万户,开侧田府,设官。
好运似乎还在想要,继续给秦王锦上添花。
今年秋天,最宠爱的公主为他生了一个女儿。这是秦王得到的第五个姑娘,还不足以让他有做父亲的新鲜感和兴奋感。然而,据唐史说,秦王不仅把它视为珍宝,还把它命名为美人。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年仅7岁的李丽质被封为昌乐郡主,拥有三千家酒楼。
可惜这个长乐公主活不长。公元643年,年仅22岁的李丽质突然去世,悲痛欲绝的唐太宗把他最宠爱的女儿葬在了自己的昭陵。长乐公主结婚时,李世民准备按长乐公主嫁妆的倍数为她置办嫁妆,遭到郑伟的劝阻。长乐公主下葬时,李世民拒绝再向礼制屈服,用墓中三扇石门的高规格表达了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爱和亲情。
▲长乐公主墓壁画
此时,与长乐公主同龄的李益,已经在家乡发明了鞭炮。
采访中,我注意到当地出版了很多关于李纨的书,于是我试着搜集了一些,发现大部分都是民间言情。按照那些小说里的描写,李纨属于那种不好好种地的农民,整天就是为了猎取毒品。这种明显被美化和崇高的生活,成为李纨发明鞭炮的前提。多少年了?
根据那些小说,李益24岁带了100个鞭炮进京,应该是贞观十九年的事。
但贞观十九年,太宗大部分时间都不在长安。这年正月初七,玄奘取经十七年回到长安时,唐太宗在洛阳,只能让西京留在方凌轩迎接。二月,玄奘去洛阳见太宗,太宗劝玄奘还俗,未果。他奉命书写西域,住在鸿福寺翻译经典。三月,太宗从定州北上,亲自进军朝鲜,直到九月。按照当时的行军速度,回到长安应该是隆冬。
李毅用鞭炮展示御榜,应该仅限于传说。
二
从地理上看,李湾的历史渊源应该是一致的——在浏阳、醴陵、上栗、万载,上栗在中间,向西辐射到醴陵,向北辐射到浏阳,向东辐射到万载。著名的罗晓山脉矗立在这一地区的西部和南部,其他的血管,如章鱼的触角,深入到这个三角形的腹部,形成。
这种供应是必要的。
比如粘土。很难相信,无论鞭炮还是烟花,都有一个“打泥底”的过程,火药的加入量其实非常有限。既有经济成本的考虑,也有更多的安全设计要求。在一片绚烂的烟花中,80%的重量来自江南丘陵地区的红壤。
▲制作过程
对纸张的需求也很大。
根据民间传说,鞭炮师傅李益很快意识到把火药装进竹筒里是不划算的。去世前,他成功地找到了竹筒的替代品:纸筒。这项发明如此重要,以至于纸的消耗占整个烟花制造成本的47%。聚集在江南丘陵上的茅草和山竹为造纸工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当然,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广大的劳动力。
需要强调的是,传统产业对劳动密集型生产的依附和依赖,除了中国庞大的人口分母外,主要是家庭作坊,它动员了几乎所有家庭各个年龄段的成员进入自己的胜任流程。
在李益故居的一间阁楼里,一位名叫陈道友的热心人把一些原始的工具一一搬了出来,从滚鞭炮的“板凳”到制作导火索的“耙子”。据说现在收集这些工具并不是很难。虽然马史街上的许多家庭作坊已经逐渐使用机器,但它们并没有全部扔掉那些“地球人”。毕竟,那些工具是“几年前”的,其中一些工具甚至被记录在《天工开物》中。
▲制作过程
我们必须尊重祖先的聪明才智。那些发明通常简单而有效。这是典型的“中国制造”。我曾经用“中国厨房”来形容这样的制作——粗糙、原始、烟熏火燎,甚至到处凌乱。很难相信在这样的环境下,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都被烹饪出来了——其实中国很多家庭作坊都是这样的“中国厨房”:乱七八糟,乱七八糟。
原始有效的工具降低了生产的准入门槛,普及了家庭作坊。
更有效的是细致的流程设计。马史街的一位居民向我们展示了“拉凳”的用法。一张沾了浆糊的纸放在一块木头的弧形凹槽里,然后再拉一张浮雕。两秒钟,一个鞭炮筒就完成了。这位居民告诉我们,他家4岁的孩子都能胜任这种工作。鞭炮整个生产过程多达72道工序。
据说这都是拜鞭炮师傅李毅所赐。
编辑:薛楠
编辑:吴翔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萍乡爆竹之乡,江西爆竹之乡":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7116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