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芒康11月4日电题:西藏芒康:增添幸福新生活
中新社记者李江宁
“没吃过加加面,就没去过盐井。”在214国道上,有一个地方叫燕京,是这里的金字招牌,是燕京人的“富贵面”。
深秋的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芒康县,金色的田野,苍翠的松柏,蓝天白云,演绎着秋天的童话。芒康县盐井县纳西族乡纳西族村,位于214国道旁。是云南进藏的第一站。晚上,这里充满了面条的兴奋和游客催促“加面”的声音。
家家面是燕京的一种美食,经过不断创新发展,已经成为当地的特色美食品牌。2010年,燕京家家面被列入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加面,顾名思义就是“不断加”。荞麦常做面条,当地藏猪肉做肉末,配以葱花等调料,味道鲜美。每碗面都很少,只有五六根,只能盖住碗底,一口吃完。通常主人不等客人吃完就往碗里加面,等等。
35岁的郭拉卓玛是吃着嘎嘎面长大的。她靠嘎嘎面让家庭收入翻了一倍,还在家里盖了新房。“我以前和父母一起在街上卖面条,到现在已经卖了20多年了。”郭拉卓玛说。
郭拉卓玛告诉记者,纳溪村的村民祖祖辈辈都是靠盐田和嘎嘎棉为生。“小时候,我妈起得很早,去盐井给田里倒水。下午盐干了,我就收起来放在我的背篓里。父亲带着盐去云南、四川换了油和米线。”除了用盐换取生活所需的物资,郭拉卓玛一家还经营着一家嘎嘎面馆。“以前这里的路不好走,游客也少。大多数面条都卖给了当地人。那时候很少有人知道嘎嘎面。”
2015年,芒康县政府全面推进乡村旅游,拓宽当地群众增收渠道,为50多名当地群众提供旅游服务业培训。纳西村迎来新机遇。2017年,燕京古盐田开始创建5A级景区。期待已久的柏油路到了村口,国内外游客开始涌入。燕京成为西藏昌都的另一个热门旅游目的地。
道路是清晰的,随着知名度的提升,加加米安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郭拉卓玛申请了300万元(人民币,下同)扶贫产业贷款,用于新建房屋,开办集餐饮住宿为一体的农家乐。
“为了增加吃面条的乐趣,我们在每张桌子上都放了一盒石头。客人每吃一碗面,可以拿一块石头做个记号,最后看自己吃了几碗面。”Gola卓玛有时会举办吃面条大赛,在规定时间内,吃面条最多的游客也会赠送礼物。“每年来燕京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平均每天能卖出几千碗面条,现在年收入超过50万元。”
在卓玛看来,过上好日子,就不能忘记乡亲们。村里的贫困户农闲或家里不忙的时候,郭拉卓玛会请他们去农家乐帮忙,每个人每天能拿到100元的工资。近年来,郭拉卓玛还开办了一个当地的挂面培训班,向当地妇女传授挂面的做法和经营理念。许多村民从培训班毕业后,也开始在自己家里做面条生意。
芒康县旅游发展局局长庄洁告诉记者,2019年,芒康县接待游客6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9700万元,其中燕京景区约占30%。近两年来,受疫情影响的游客数量有所下降。2020年,纳西村100多户家庭人均收入将达到2.8万元,通过旅游接待、餐饮服务、特产零售等旅游产业实现收入600多万元,人均增收2696.3元。
说起未来的日子,卓玛信心满满。“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Gaga面做成游客可以带走的美食,就像自热火锅、自热米饭一样,让你在这里不仅可以吃到Gaga面,还可以把美食带回家与更多人分享,提升Gaga面的知名度。”郭拉卓玛说。(完)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西藏加加面记录,芒康加加面最高纪录":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62409.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