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记者王子辉
【学习进行时】着眼于我国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在最近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习近平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刻阐述。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工作坊”今日推出文章,为您解读。
推动形成以国内宏观周期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周期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反复强调的问题,引起国际社会和国内各方高度关注。
「大周期」和「双周期」的内涵是什么?党中央的战略选择意义何在?在最近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刻阐述。
5月23日,习近平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出席联组会。他深入分析了国内外形势,指出面向未来,要把满足内需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
7月21日,在企业家座谈会上,习近平进一步阐述了构建这一发展新格局的主要考虑,并强调了“大循环”与“双循环”的内在逻辑关系。
8月20日在安徽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8月21日听取安徽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对加快形成发展新格局提出具体要求。
8月24日,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从谋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系统阐述了构建发展新格局及一系列相关重大问题。
9月1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从改革的角度提出要求,强调要为构建发展新格局提供强大动力。
此外,新的发展格局也是习近平最近主持召开的政治局常委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党外人士座谈会等重要会议中极为重要的内容。
在这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深刻分析了构建发展新格局的背景、优势、不足和重点,从创新、开放、改革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也强调了一些需要特别注意和把握的问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和指导性。
推动形成以国内宏观周期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周期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我们必须理解“大周期”和“双周期”,习近平的重要讲话必须理解透彻,融会贯通。
我们必须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
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的循环系统,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如果整个流通体系畅通,经济发展是有利的。反之,哪个环节被堵,上下游都受影响。
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世界大变局加快,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与日俱增,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很大。习近平在CPPCC联席会议上列举了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收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交往受限、经济全球化逆流、部分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一系列不利形势。
另一方面,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更加突出,内需潜力巨大。习近平指出,中国经济潜力充分、韧性强、摆动幅度大空以及政策工具众多的基本特征没有改变。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最庞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1亿多市场主体,1.7亿多具有高等教育或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14亿人形成的超大型内需市场,其中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巨大。
国际大流通的动能明显减弱,而国内大流通的活力日益强大,这是我们决策的重要依据。我们要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流通,为中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促进世界经济复苏。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强调,推动形成以国内宏观周期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周期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提出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
在世界动荡多变的时期,我们必须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只有以辩证的思维对待新的发展阶段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努力在危机中培育新机器,在变化的形势中开辟新机遇,正如习近平所要求的那样,准确认识变化,科学应对,积极求变,勇于逆风航行,善于化危机为机遇,才能推动中国经济乘风破浪,稳步前进。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
国内大循环的形成,意味着满足内需是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靠国内市场。要平滑这个循环,必须构建一个完整的内需体系,尤其是供给体系和内需要更加契合。
这些要求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新发展理念是一致的。事实上,正是因为近年来我们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才培育了立足国内市场的有利条件。
习近平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强调,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一直在向国内宏观周期转移,经常账户盈余占GDP的比例从2007年的9.9%下降到现在的不到1%,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7年超过100%。
面向未来,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和中央深改组第十五次会议上,习近平从改革的角度提出要求,而且是力度更大、层次更深、范围更广的改革。
同时,习近平专注于创新。他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增长。
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电力问题解决不好,很难平滑大周期。增强发展动力的核心在于创新。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谈到构建新的发展模式,习近平几乎总是提到创新。
在CPPCC联席会议上,他强调,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加快推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
在企业家座谈会上,他强调,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创未来发展新优势。
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他强调,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和完整的产业体系,打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规模化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维护产业链安全。
……
我们还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习近平指出,这是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国内大循环的关键。
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新的发展格局强调“以国内大周期为主体”,但“国内国际双周期相互促进”也很关键。
在不同场合,习近平反复强调,澄清这一重要概念,着眼于国内宏观周期绝不是闭门造车。
习近平一再强调,对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推动形成以国内宏观周期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周期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目的是让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对接,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强可持续发展。
从世界大趋势看,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趋势,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国际经济互联互通仍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致力于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科技领域的开放合作,习近平多次强调“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正确一边”。
从中国的发展来看,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习近平在经济和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谈到了六个重要问题,其中之一是“高水平对外开放,创造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他强调,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高水平上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完善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
习近平还指出,在开放中要注意两点:一是所有愿意与我们合作的国家、地区和企业,包括美国的州、地方和企业,都要积极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第二,越是开放,越是要重视安全,越是要协调发展和安全,努力提升自身竞争力、开放监管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让自己坚不可摧。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看习近平这几次重要讲话,弄懂“大循环”“双循环”":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59674.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