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晚报
互联网金融监管趋严,记者调查发现——
P2P贷款也有“隐藏的角落”
360贷款APP在各大应用商店曝光,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互联网金融平台和线上“借钱”的关注。在过去的两年里,许多国家部门收紧了对涉及P2P贷款的各种乱象的监管标准,并出台了许多有针对性的措施。P2P贷款正面临“大浪淘沙”。
记者调查发现,点对点借贷中“利率低”、“额度高”、“放款快”的说法依然普遍。在一些大型网络理财平台逐渐走向成熟和规范的同时,一些“嫁接”平台的小规模借贷机构仍存在“隐蔽角落”。
批准
软件仍然需要大量的信息。
今年5月10日,国家网信办通报84款app非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其中,36款安全管理类app和48款点对点借贷类app被要求在15个工作日内整改完毕。那么,现在用点对点借贷软件收集个人信息是什么情况呢?
记者体验了多款点对点借贷软件,发现只要下载了专门的借贷软件,在安装软件的过程中,往往会交出很多与手机相关的权利。不同借贷软件所需权限略有不同,但大多集中在获取设备信息、电话通讯录权限、摄像头权限、存储权限、位置权限等方面。
调查发现,收集上述权利只是基础。随着贷款操作的深入,用户无论能否借到钱,只要想知道自己能申请到的具体贷款额度,往往需要一系列的数据补充和实名认证。其中主要包括完成上传本人身份证正反面、人脸识别、个人信用授权、填写绑定银行卡号。甚至有贷款软件在上传了身份证照片和人脸识别后,还要求继续填写申请人的职业、婚姻、住址、家庭联系方式、电话等相关信息,以便“准确评估额度”。
国家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于今年3月联合发布了《普通移动互联网应用必备个人信息范围的规定》。明确规定,点对点借贷申请所需的必要个人信息包括:注册用户手机号、借款人姓名、证件类型及号码、证件有效期、银行卡号。
甚至在申请人交出大量权限和个人信息后,在放贷过程中经常被“一扫而光”的协议或声明,也很容易隐藏“玄机”。
一款累计下载量近千万次的小贷软件,在协议内容上存在变相的“霸王”行为。在软件非常详细的协议中,有一条内容是,“如果我与被许可人的业务未被批准,我同意被许可人继续保留查询授权原件和我的身份证复印件。”协议内容下方是“我同意”按钮。
然而,2020年3月6日正式发布的《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规定,个人信息控制者应当向个人信息主体提供撤销授权同意收集和使用其个人信息的方法。授权撤销后,个人信息控制人今后不得处理相应的个人信息。
问题
金融借贷广告充斥互联网。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金融借贷广告往往被“嫁接”在旅游、外卖、视频等软件中。其中,有的广告是与自己平台直接相关的金融服务,有的则是与软件无关的规模稍小的第三方借贷机构。
在市面上某主流外卖软件中,有“借钱给新人当礼物,30元外卖红包”的字样。点击“立即查看”,立即弹出六个不同的借贷平台。并且在不同的借贷平台旁边,还标有“利率优”、“申请容易”、“容易通过”等字样。在手机应用商店中,也有很多带有“贷款”字样、大众相对陌生的借贷软件。这些软件有的是专门的借贷软件,有的则标明是“点对点借贷信息中介服务平台”,“推荐”相关借贷服务。在这背后,一些“嫁接”的借贷机构的资质和借贷行为更容易侵害用户权益。
今年6月,陈先生轻信了某平台“嫁接”借贷机构的广告。陈先生说,他在一个叫“应急分期”的软件平台上,不小心下载了“亿达”极限网贷。当他进入页面填写信息时,发现页面显示他贷款金额为2万元。填完相关申请材料后,额度最终变成了2000元。随后,他注意到页面提示贷款已于6月15日成功放款。但直到6月16日晚,他的银行卡才收到一笔1000元的实名转账(转账人为陈XX)。从此,高利率的噩梦开始浮现。“借2000元,最后到账1000元。6月16日到账,6月18日要求还款1200.20元。利息那么高,我恨死我的手了!”
陈先生的经历并不是个例。这家名为“亿达”的网贷机构被很多网友提及。同样,在网上,也有不少消费者反映,自己选择了“急用分期”推荐的另一家名为“急用先锋”的借贷机构,结果却“被迫赚钱”。许多网民抱怨说,个人银行卡在没有经过自己同意甚至没有签署相关合同的情况下被强迫进行支付。很多投诉者在网上声讨,这是“黑网贷”、“高利贷”。
“填了信息银行卡号后,我被强制打了款。过了几天,有人说我逾期了,要求还款。天天打电话,不理他们,用短信轰炸他们,还要曝光通讯录……”投诉人小罗说。记者注意到,仅在“黑猫投诉”这个平台上,上述两家机构的投诉量已经超过400次。但由于两家借贷机构的详细联系方式不好找,客服也不好联系,很多投诉无法在有效时限内得到答复和解决。
借钱或借钱
“无工作”可申请10万名额
“我在这里成功贷了8万,不用面签,5分钟就把钱还了。”搜索页面上的这个贷款广告和一些点对点借贷软件的“台词”并没有太大区别。点击进入页面后,要求申请人逐一填写姓名、性别、所在地、手机号码、手机验证码等信息。之后查看是否有车、房、公积金、寿险、营业执照等信息。填写一系列信息后,即可获得页面给出的贷款金额。
记者注意到,页面特别注明“金融机构不接受跨区域贷款申请”,广告下方的签约单位是Xi安的一家网络小额贷款公司。
填完资料10分钟左右,记者接到电话。然而,来电显示的地址并不在Xi安。“我是北京的审计经理,做贷款信息服务咨询。你刚才是不是申请了5万元的贷款?”一个女人在电话的另一端问道。她说,公司做的是正规的银行贷款咨询服务。“银行跟我们签了合同,需要你线下贷款。放心,不是网贷,也不是高利贷。”
既然是正规银行贷款,为什么页面显示的信息是网上异地小额贷款公司?正规贷款也借网贷公司广告的“壳”吗?对此,该女子在网络页面上回应称,她的公司与Xi安某公司没有任何关系,只是该公司在网上推广,“广告,所以才那样展示的。不用担心网上公司名字怎么写,只要在北京需要贷款就行。”
甚至在无房无车无寿险无公积金无工作的状态下,经过约20分钟的“审核”,记者最终拿到了10万元的贷款额度。
“利息3%到6%,10万块钱一个月还300元到600元。可以一年到五年还清,利息优先,本息相等。”电话那头的经理说,由于商业利益,目前无法告知是哪家银行提供的贷款,需要携带身份证、银行卡、学历证明到现场办理贷款。对于学校未毕业的人能否申请贷款的问题,该工作人员也果断表示没有问题。“不毕业也可以申请。毕竟你有学位。”
多日来,记者在贷款广告页面下联系Xi安某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电话一直未接通。根据来电女经理提供的公司信息,经查询,该公司经营范围主要包括经济贸易咨询、企业管理咨询、教育咨询、企业策划、软件开发、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技术开发。
我们的记者李松林。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互联网金融监管元年,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有哪些":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5744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