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无论你走多远,无论你走多远,母亲和故乡永远是我们灵魂外面最温暖的两件外套,是我们灵魂里面最亮的两盏灯。别忘了穿上衣服,擦亮灯。
信阳新闻网12月16日讯(记者魏翔)“我真的很感谢家乡的父母为我做了这么多。这次回来,看到还有一些村民吃不饱,穿不上,不禁心里一热。作为先富起来的家乡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是一位商场农民工在2016年春节期间我市举办的座谈会上说的一句话,道出了百万农民工的真实感受:在奔向小康的幸福路上,800万老区人民绝不能迟到,更不能缺席!
为响应这一号召,市委、市政府多年来一贯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从去前培训、去中服务、去后维权,到鼓励双向流动、返乡创业。健全的服务体系,让信阳的劳务输出和输入效益倍增。
今年8月30日,市长尚朝阳介绍了我市在服务农民工返乡创业方面的主要做法和成效。省长陈润儿在讲话中对信阳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认可:信阳近年来建立了一些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有效机制,形成了完整的服务体系。他们既能让农民工拿得回来、留得住,又着眼于如何做好工作,值得全世界学习。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发展思路,我市正在大力推进返乡创业建设。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带着资金、技术、理念这“三宝”回乡创业,“实现家乡梦、家乡共富”这篇大文章在信阳同步推进,相得益彰。
大众创业大显身手。
承“东”向“西”,面向“南”向“北”,信阳自然条件优越,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这里充满激情和活力,充满生机和魅力,早已成为创业和投资的沃土。
多年来,为把成功农民工的“金点子、钱袋子、好路子”等“民智财富”吸引回来,我市对返乡创业人员的发展措施给予了一揽子具体支持,对那些有突出贡献的创业者实行一站式办理、一站式服务,让他们在发展中干得好,在经济上得实惠,在社会上有地位。关键是让回来的创业者想回来,并且留下来,做好工作,拿回价值。
“一个人有钱并不难,但他有钱。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才是富。”说这话的是光山县合欢林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甘平安。家乡需要他的时候,他毅然从工作的广州回到家乡,投资成立了合作社。现在,6500亩荒山荒地种上了苗木、花卉、茶树,合作社资产达8000万元;回到同样在光山县的余曼后,他把目光投向了家乡的羽绒制品。他投资电子商务,带领团队使羽绒制品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进一步促进了家乡鸭养殖和鸭绒加工业的繁荣发展。
家住新县的涂辞去了年薪20万元的工作,回到家乡办厂。他创办的三家工厂的位置都离小区和学校很近,员工可以就近上班和接孩子。同时,工厂附近还有一个幼儿园,免费为员工照看孩子。这不仅解决了300多名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还为家乡留守妇女搭建了一个“家就业”平台,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良好口碑。
浉河区吴家店镇农民陈玲在外打工多年,收获并不大。回到家乡后,他在小贷的支持下开了一家奶茶店。店面虽小,生意却异常火爆,人称“信阳奶茶女”。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她受邀做客央视特别节目《聚焦三农》。全国人大代表、时任信阳市长的乔新江,民建中央副主席顾圣祖也在现场为她加油。
外出打工、当老板、返乡创业,信阳农民致富的三级跳模式,体现了改革创新。全民创业下的信阳经济,既要做“参天大树”,也要做“丛林”;既要“坐龙盘”,“千军万马”;不仅有望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而且有可能成为下一轮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
目前,信阳有近20万家小微企业。这些小微企业大多由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创办。它们的发展是信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城市从小到大的重要力量,是信阳从一个普通城市向真正的现代化城市转变的有力见证。
帮助穷人和有需要的人
200万农民工和4万返乡创业者也是该市扶贫奉献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阳西亚公司董事长苏去西藏创业。1989年回乡后创办信阳西亚商业有限公司,逐渐发展成为信阳民营企业的一面旗帜。赚钱之后,苏意识到,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不仅要为自己赚钱,还要承担社会责任。第一,她帮助身边的人,把员工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把员工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在企业招聘中,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下岗职工,吸纳了一千多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近年来,公司坚持开展“暖冬计划”公益活动,关爱贫困群体,特别是老人和孤儿,累计向社会公益事业捐款数千万元。
一大批肩负社会责任的企业家在信阳成长起来,他们在慈善捐款、捐资助学、修路架桥、扶贫济困等诸多方面给予了广泛的帮助。
2007年9月9日,新县卡房成功企业家张厚东慷慨捐赠20万元,在新县卡房乡设立厚东奖学基金。2008年,张厚东专门设立了“常健三方关爱基金”,在信阳市慈善总会的领导下,用于支持教育和慈善事业,全力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2014年、2015年共捐赠200万元,用于支持平桥区残疾人危房改造活动和教育。
“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富起来。看到周围的村民还在贫困中煎熬,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息县雷锦实业公司董事长任崇功回乡创业成功后,不仅投资改善了村里的道路,还热心捐款帮助同村村民兴办了5家砂石厂和24台装载机,年产石料50万立方米,人均年收入2万元。现在,他所居住的熊湾村的村民已经陆续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企业只有对社会有益,才有存在的价值。”潢川县的周把在国外多年积累的财富和技术带回了家乡。他依托当地资源,创办了郭煌粮食工业公司,并在逐渐做大做强后,积极捐资助学。从1999年开始,他每年都要拿出几万元用于当地农民抗旱、修路、建学校。两年来,他已经资助了39名贫困学生重返校园。
像这样的慈善,在信阳每天都在发生。具体数据我们无法一一统计,但有一点是无可争议的。就是这个可爱可敬的群体,为我们家乡的扶贫济困贡献了最多!
共同致富,争夺爱情。
“信阳返乡创业者活跃在全市各行各业,成为产业转移的承接者、现代农业的引领者、美丽乡村的建设者、商品流通的纽带,他们也是帮助我市脱贫致富的帮手。”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李强告诉记者,他们在助推全市人民共同富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信阳的集聚区呈现出鲜明的特色,信阳家居小镇、浉河区的电商物流、平桥区的服装加工、淮滨县的纺织加工、光山县的羽绒电商、息县的食品加工、新县的健康产业,都是由少数或一批外出返乡创业的企业家带动的。信阳集聚区蓬勃发展建设的背后,有他们的大力支持。
统计数据显示,我们城市的农民工已经摆脱了贫困,每年都带回大量的钱。“十二五”期间,我市农民工年劳务收入达到300亿元。
借助他们带回来的资金,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市城镇化发展,信阳市连续多年城镇新增就业位居全省第一。新增农村劳动力就业45.8万人,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34.4%提高到2015年的42.8%,提高了8.4个百分点。
他们带回来的技术帮助,帮助和带动农民就近就业54926人,在家灵活就业6451人。我们推进了扶贫开发,让农民富了起来,发展了农村,彻底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我们更有底气了。
大批返乡创业者的回归,除了帮助家乡人民在物质上逐渐富裕起来,还带来了一种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时代气息。在农村移风易俗、城市禁放烟花爆竹、文明交通等诸多方面,他们以身作则,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带动了更多的人在精神层面逐步走向富裕。
目前,全市人民正朝着既定的战略目标阔步前进。信阳的发展需要全国信阳人民携起手来,共同努力。要进一步弘扬信阳人的创业精神,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发展信阳、富裕信阳。
对于今后我市这项工作的开展,市委书记乔新江态度明确:要总结经验,完善鼓励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措施,创新服务方式,努力让这个亮点更加闪亮。同时,他对信阳返乡农民工和创业者寄予厚望:做招商引资的“先锋”,做信阳形象的“代言人”,做信阳发展的“实干家”。
我们希望,也坚信,有两百万外出创业的劳动力,有四万返乡的创业者,和家乡心连心,共赢。在共同富裕小康的道路上,信阳八百万儿女一定会走得平稳轻盈!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富信阳:八百万儿女圆梦想":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57224.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