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冰
日前,内蒙古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发布《关于取消6家小额贷款公司业务资格的公告》,强调被取消业务资格的小额贷款公司名称和经营范围中不得使用“小额贷款”、“小额贷款”、“贷款”等字样。
整体来看,近年来,不少金融监管部门发布公告,取消了部分小贷机构的经营资格。目前,小贷行业合规发展正在加速,在区域性小规模机构不断清盘离场的同时,“互联网系”小贷机构正在密集增资谋求全国性展业。
区域性小规模机构继续“离开”
事实上,近年来已经有不少小贷机构被取消资格。如2022年5月,河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宣布取消西峡汇通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南阳宛城汇鑫小额贷款有限公司资格;2021年12月,芜湖地方金融监管局下发《关于同意取消芜湖武星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等17家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经营资格的通知》。
自2022年起,多个辖区的小贷机构评级和研究结果向社会公开。对于“空 shell”、“失联”等长期经营状况不符合监管要求的机构,将注销其营业执照。如湖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4月18日发布公告,共有350家小额贷款公司参与评选,评选出A类小额贷款公司54家,B类小额贷款公司79家,C类小额贷款公司82家,D类小额贷款公司135家。这也是湖北省首次对辖区内的小贷公司进行分类评级。
“目前小贷行业正呈现出机构数量萎缩、洗牌加剧的趋势。”零一研究院院长余百成向《证券日报》记者总结,目前小贷机构“退出”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部分小贷机构面临生存压力,选择主动申请注销业务资格;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小贷机构在发放贷款过程中违法违规,存在高息揽储、违规营销等问题,存在漏环空 shell等现象。监管部门正在加大力度清理非法小贷机构。"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6232家,贷款余额9330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截至2021年3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6841家,贷款余额8653亿元。
“从数据上看,小贷机构数量在逐年减少,但小贷行业的贷款余额却在稳步增长。这说明小贷行业目前正处于洗牌过程中,并呈现出向头部集中的趋势。”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王鹏博向《证券日报》记者解释道。
“互联网系”频频增资。
记者注意到,目前一方面小规模区域性机构不断清盘“离场”,另一方面互联网巨头旗下的小规模借贷机构频繁增资。
天眼调查显示,6月1日,腾讯旗下深圳财付通网络金融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财付通小额贷款)发生工商变更,注册资本由50亿元增加至100亿元。记者注意到,这是财付通小贷近两年来的第四次增资。此外,在4月,字节跳动的深圳中融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从50亿元增加到90亿元。1月,福州360网络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360小额贷款)注册资本由10亿元增至50亿元,这是360小额贷款的第二次增资,以此类推。
整体来看,近年来,多家头部互联网平台对旗下小贷公司进行了增资,包括蚂蚁、美团、杜小曼、JD.COM等多家互联网公司。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互联网系”小贷机构频繁增资与《互联网小贷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的相关规定有关。
根据《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关于注册资本的相关规定,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不低于10亿元人民币,且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跨省级行政区域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不低于50亿元人民币,且为一次性实缴货币资本。
易观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对《证券日报》记者总结道,“互联网系”小贷机构密集增资,实际上是谋求国家展业。一方面说明贷款业务仍然是其金融业务的关键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在合规的前提下,部分互联网巨头选择对小贷牌照增资实现规模扩张是现实路径,这也将加速小贷行业的竞争。
余百成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小贷机构已经成为一些互联网生态巨头开展借贷业务的重点。增加注册资本可以增加网络小贷公司的抗风险能力,为其下一步的规模扩张奠定基础。”
苏进一步表示,小额贷款机构是多层次小额信贷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平台具有流量和数据优势,可以在帮助小微商家复工、识别融资需求、判断信用状况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与传统银行形成互补,未来银行和小贷机构有机会加强合作。
(编辑孙倩)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国家对小贷公司的治理,现在国家对小贷公司的政策":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50248.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