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大同市政府新闻办召开金融助企第四场新闻发布会。
大同市金融办副主任张福平同志,农业银行大同市分行副行长王宏星同志,兴业银行大同分行副行长曾季华同志,山西省联社大同审计中心总审计师魏鑫同志,分别介绍了近年来服务实体经济的情况,并就企业和群众关心的问题现场回答了记者提问。大同市委市政府新闻中心副主任张志同志也出席了发布会。
中国农业银行大同市分行副行长王宏星介绍:近年来,中国农业银行大同市分行紧紧围绕大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始终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不断提升服务乡村振兴和实体经济能力,发挥大行支柱作用,金融活水润泽民生。2022年累计审批贷款121亿元,投放98亿元,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2023年1至4月,审批贷款52亿元,投放44亿元。
面向三农履行使命担当,全力打造服务乡村振兴领军银行。大同农行践行担当使命,政治站位有高度,截至2023年4月末,县域贷款余额89.24亿元,涉农贷款余额54亿元,农户贷款余额8.13亿元,累计投放9.36亿元,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取得了“六个第一”突破,聚焦大同市八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全省第一家推出“黄花贷”“黄芪贷”“养殖贷”等特色贷款品种,累计发放特色贷款18亿元;聚焦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全省第一笔“智慧畜牧贷”落地大同,填补全市活畜动产融资抵押产品的空白,开辟县区畜牧业融资新渠道,全市进行产品经验推广;聚焦智慧县域治理平台建设,全省第一家上线集公共服务、小额消费、金融支付、数据应用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阳高”数字便民综合服务平台;聚焦村级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全省农行系统第一家在大同阳高县上线“三资”监管平台;聚焦农文旅融合,全省农行系统第一家采用互联网模式的云端BMP,为浑源恒山上线“智慧景区”;聚焦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全市金融机构第一家与县区政府签订信用村合作协议。
优化金融产品体系,服务普惠金融。大同农行主动担当作为,打造有温度的金融服务。大同农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5.8亿元,较年初增长5.5亿元。累计向2000户小微企业发放贷款30亿元。用优质的产品与高效的服务将各项金融资源精准直达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优化金融产品体系。围绕“微捷贷”“链捷贷”“增信贷”和“政采贷”四项产品,不断提升普惠信用贷款比例,信用贷款余额6.68亿元,占比42.26%。优化金融服务模式。深化与省担、省农担、市担、政府风险补偿基金的合作。2023年,成功落地“总对总”批量担保及国担e贷产品,实现见贷即保,作为首家将市担纳入批量担保名录的金融机构,完成首笔出贷。优化服务定价策略。始终坚持以客户至上,减费不减服务,减费不减质量,真正让实体经济、小微企业及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实惠。2022年累计为小微企业减费662万元,平均利率低至3.8%。拓展源头优质客群。大同农行与大同经开区装备制造及大数据产业招商服务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提出共建“智能经开区”的长远合作意向,实现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聚焦主责主业,服务实体经济。大同农行紧扣全市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下沉服务重心,做深本土市场,当好服务实体经济“主力银行”。截至2023年4月末,大同农行实体贷款余额172亿元。巩固基本盘,助力新转型。聚焦稳产保供,积极支持主力煤企的融资需求,累计发放煤业、电力保供行业贷款21亿元;聚焦新能源,加大对头部企业的风光电等新能源项目、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升级改造项目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了晋能控股煤业、国电电力、抽水蓄能、大唐、中电、山峡等重点客户,上报审批项目118亿元。聚焦专精特新,扩大政策适用范围,适度放宽用信条件、融资总量限制,对于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3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前瞻布局,主动服务,授信5亿元,出贷3.49亿元。聚焦战略新兴产业,重点支持了国家级装备建筑基地民营企业正方利民(天镇)建筑工业化有限公司,出贷2亿元,带动就业1500余人,年实现税收4000万元。聚焦先进制造业,重点支持了民营企业大同市同华矿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产业升级,发放中长期制造业贷款4800万元,为企业创新发展注入活水。
下一步,农行大同市分行将继续紧紧围绕市委“奋斗两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总目标,推动各项业务高质量发展。
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大同分行副行长曾季华介绍:兴业银行大同分行作为太原分行辖内的第五家二级分行,于2018年5月27日开业。成立以来紧紧围绕大同市委、市政府各个时期的战略方针,牢牢抓住新能源、新基建、新物流、现代医药、文旅餐饮、装备制造等产业,积极支持了晋控煤业、中联大数据、国药威奇达、华远陆港、牧同乳业、尚品御泉等大同市重点项目和民生消费领域优质企业发展壮大。特别是充分发挥兴业银行作为我国首家赤道银行的优势,在云冈区富乔垃圾发电,左云县、云州区光伏发电,广灵县风电等绿色项目贷款融资上予以积极支持。同时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实现了山西省金融系统首笔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保理业务、光伏投贷联动业务及“生物活体牛抵押”模式流动资金借款业务等支企惠农业务的突破。荣获大同市政府颁发的“2022年度金融服务地方发展任务完成突出贡献单位”“2022年度服务中小微企业考核优秀单位”“2022年度服务民营企业考核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
2023年,兴业银行大同分行将致力于为大同市经济发展提供更多信贷资金,为大同市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更多融资扶持,为广大市民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通过积极开展为私营业主和企业打造的“兴业管家”、小微企业集群拓展等专项活动,进一步优化小微审批流程,创新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流程,通过把控实质风险、简化授信资料、优化作业环节,便于中小企业客户快速获取融资,不断增强大同市经济活力。不断完善产品及提高业务专业度,通过特色产品为客户提供网上银行、投资理财、外汇结算、票据贴现等综合服务,积极拓宽融资渠道,推进数字化金融场景应用,大力发展小微线上业务,通过“e票贷”“快押贷”“合同贷”“政采贷”“快担贷”等线上融资产品,极大丰富和完善了融资产品体系,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主动发掘企业资金需求,为企业量身制定最佳金融服务方案。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兴业银行大同分行各项贷款余额较去年同期增加15.79亿元,增幅为35.96%;其中民营企业贷款余额较去年同期增加3.89亿元,增幅为47.44%;今年累计投放民营企业贷款2.04亿元。
下一步,兴业银行将坚持服务地方不动摇,坚持产品创新不止步,坚持普惠金融不懈怠,在贷款审批上开通绿色通道,在贷款项目上为大同争取更多资源,在内部政策和服务措施上优先支持大同,为大同市圆满实现“奋斗两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总目标贡献兴业力量!
山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大同审计中心总审计师魏鑫介绍:大同农信社作为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中网点分布最广、从业人员最多、资金实力最强的区域性金融机构。近年来,坚守服务“三农”、助力中小微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的市场定位,坚持资金取之于大同、用之于当地,做“大同人民的银行”“百姓银行”的立社宗旨,坚定实施“五四三二”信贷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4月末,全市农信社各项贷款余额473.87亿元,占到全市金融机构存量市场份额的18.81%;较年初净增46.98亿元,占到全市金融机构增量市场份额的18.49%,存贷比例为62.02%,较全市金融机构平均水平高7.76个百分点。2022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金融服务地方发展任务完成突出贡献单位称号;今年4月获得“大同市五一劳动奖状”表彰。
实施“五专机制”,提升金融服务精准性。全市农信社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瞄准乡村振兴、民营经济、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通过实施“五专”工作机制,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持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出台专门制度。先后出台了《金融支持市场主体倍增工作实施方案》《2021-2025年服务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意见》《“千名行长结对子”活动实施方案》《大同市农村信用社绿色信贷发展规划》等指导性文件,强化制度引领。二是组建专营机构。推行事业部制改革,全市八家县级行社均设立了公司业务部、小微事业部、三农(乡村振兴)事业部,专司不同借款主体贷款发放。三是组建专门队伍。按照人员配置和绩效薪酬向基层倾斜、向信贷部门倾斜的思路,通过组织专业培训、开展资格考试,向信贷领域配备了816名信贷人员,占到全市农信社从业人员的34.2%,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为持续加大贷款投放提供了强力保障。四是建立专项体系。搭建起“金融服务站——区域办贷中心(网点)——授信审批中心”的三级授信体系,理顺了组织架构,进一步畅通了办贷通道。同时,在全市建立起的913个农村综合金融服务站,采集收集农户信息,提供基础金融服务,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五是推出专门产品。推出富农、惠民、兴业等6大系列,惠农、强农、特色等13大版块,兴旺、兴晋、兴隆等36款通用信贷产品,有效满足了我市“三农”、小微、新市民、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不同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
推进“四条举措”,提升金融服务普惠性。全市农信社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安排,积极推进“助力乡村振兴,提升信用工程”专项行动,持续加大对各类涉农主体的金融服务支持力度,不断把“金融为民”的初心使命落到实处。一是争创乡村振兴主办银行。全市农信社将服务“三农”相关工作细化量化指标化,纳入综合考评,强化考核引导,涉农贷款和脱贫小额贷款投放量分别占到全市金融机构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二,辖内八家行社均被当地政府授予“乡村振兴主办银行”称号。二是扎实推进信用工程建设。全市农信社组织537名客户经理深入村庄、市场(商圈)、街道、园区、企事业单位,以“整村授信”“网格化营销”为抓手,积极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活动,为17万户农户评级授信50多亿元,发放乡村振兴福农卡9万多张授信24多亿元,让老百姓的“信用”变成了“真金白银”。三是不断深化银企合作对接。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先后举办银企对接会12场,信贷产品发布会6场,持续强化“银税”“银商”合作,仅今年前四个月就对接纳税ABM级企业、省市重点企业1237户,评级授信53户,授信金额16.54亿元。同时,主动引入省农担公司、再担保公司,深化与市财信担保公司合作,提高企业融资可得性,有力促进了“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四是积极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紧扣大同市“十四五”新业态规划,投放“八大特色产业”贷款29.96亿元,投放“九大业态”贷款7.67亿元,投放“三黄一红”产业贷款6.26亿元,不仅有力支持了特色农业品牌建设,而且带动了农户增产增收,为乡村振兴增添了不竭动力。
强化“三个创新”,提升金融服务便捷性。一是强化科技创新。积极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开通申贷热线,设置申贷二维码,客户依托“晋享贷”实现线上申请,线下对接,确保平台服务第一时间响应,融资需求第一时间对接,服务进度第一时间反馈。今年前4个月通过“晋享贷”平台发放贷款0.54万户、金额超10亿元。二是强化业务创新。主要是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银行对接”的三位一体服务模式,大力推广“信易贷”业务;丰富担保方式,提供订单融资担保业务;推出“忘忧易贷”“云小贷”“活体贷”等新产品,积极破解中小微企业、种养殖户无实物资产抵押的融资瓶颈。三是强化服务创新。紧紧围绕省委“清廉山西”和市委“三个大同”建设要求,制定《大同农信社贯彻落实“清廉农信”,扎实开展“阳光办贷”实施方案》,在乡村、集镇、交通要塞、居民社区广布广告牌,推行贷款产品、贷款条件、贷款流程、贷款利率、客户经理信息、贷款监督方式“六公开”,做出廉洁办贷、限时服务、优质服务“三承诺”,满足了符合条件的融资主体贷得上、贷得足、贷得快、贷得廉的需求。
用活“两项政策”,提升金融服务责任性。全市农信社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金融机构要向企业合理让利,助力稳住经济基本盘的重要要求,主动减费让利,多渠道降低实体企业融资成本,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助力“六稳”“六保”政策的落地生效。一方面,用活延期还本付息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和《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受疫情影响困难行业企业等金融服务的通知》要求,对中小微企业(含中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货车司机贷款实施延期还本付息工作。疫情期间,全市农信社办理延期还本569户、914笔、贷款金额85.2亿元,累计为小微企业减费让利超7000万元,为推动小微企业健康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稳定和复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用活用足货币政策工具。积极申请、运用人民银行出台的“‘一万亿’支农支小再贷款”等三类货币政策工具,拓宽低成本资金来源,积极为小微企业发放低利率贷款,全市农信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低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0.34个百分点,将政策红利精准传导至重点领域市场主体。
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大同农信社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奋斗两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的决策部署,继续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已任,当好助力脱贫攻坚的金融“排头兵”、支农支小的金融“主力军”、支持小微民营经济的金融“先锋队”,继续践行好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的宗旨使命,继续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农信力量。(图/王帅)
编辑:吴晓燕
责任编辑:雷子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大同市召开金融助企第四场新闻发布会":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41786.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