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小额贷款 > 伊春绿色转型的方向,中国林都·绿色伊春

伊春绿色转型的方向,中国林都·绿色伊春

小额贷款 岑岑 本站原创

新华社哈尔滨6月18日电题:“林区三大问题”的新回答——中国杜林伊春的绿色转型发展实践

新华社记者刘伟、陈聪、孙晓宇

林区经济转型发展怎么样?林区生态保护怎么样?林场工人的生活怎么样?

2016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伊春市调研时提出了“林区三问”。

六年来,位于小兴安岭的“中国杜林”伊春,在绿色转型发展中牢记嘱托,努力打造北疆强大的生态屏障。一片片青山绿水见证了“林区三问”的新答案。

林区经济转型发展怎么样?林区禁止伐木,在林下找路。

"你看,人参幼苗的叶子是椭圆形的,叶子呈锯齿状."如果不是跟随老林区人、黑龙江伊春上甘岭林业局局长王青山在林下搜寻,记者可能不会发现脚下一片不起眼的绿草,可能就是那片被人工播种过种子的林下人参。

“林下人参播下种子后,在林地中自然生长。生长过程和野山参一样,市场价值还是高的。”在王青山手机上的视频中,林场工人正在用播种机播种人参种子。该公司在林下种植了4000亩人参,这对老林区的许多人来说是一项新业务。

20世纪50年代,伊春开始成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木材供应商。

这是伊春市五营国家森林公园内的自然景观(5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当时伊春是一个规模较大的木材加工厂。我们喊着放开山,踩着雪,扛着斧子和锯子,进森林深处砍树。”68岁的林场退休工人刘阳顺说。

据当地统计,在60多年的林业发展史上,伊春为国家提供了2.7亿立方米的木材,可以往返地球和月球之间7次。

然而,刘阳顺和他的哥们慢慢发现,由于长期砍伐,能砍的树越来越少。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伊春林区陷入经济危机和资源危机,可采资源几近枯竭,广袤的森林面临“透支”的风险。2013年,伊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不砍树我怎么活?”林区的人在停止伐木后一直很迷茫。2014年,宜春GDP同比下降9%,地方财政收入下降17.4%。

“独木经济”的痛苦一去不复返,这让森林人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不要专一,要注重多样性。”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友好林业局万亩蓝莓产业园为伊春产业发展开出的“药方”。

“绿水青山是伊春最大的财富,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是伊春最大的优势,这是森林人在探索中达成的共识。”宜春市委书记闫洪波说。

在伊春完全停止砍伐后的第二年,林业工人张桂霞开始尝试用松明油籽制作精美的木雕,松明油籽是一种用于烧火的林下废弃物。近年来,松明油子成为伊春林下经济产业链的一环,它也有了一个新名字——北沉香。

如今,已经是宜春永达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张桂霞,把永达工艺品打造成北方沉香加工的领头羊。2021年起,她涉足生态旅游文化创意产业,成立了研究体验基地。

这是宜春永达工艺品有限公司的北方沉香工艺摆件(5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向森林要食物,向森林下要空 room,是今天林区人找到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在伊春森工红星林业局公司胡杨养殖基地,伊春林茂养殖合作社负责人曹一边看着羊群悠闲地吃着,一边用铁锹拌着草料。

这是伊春森工红星林业局公司红星林场分公司的一个胡杨养殖基地(5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我们林场的工人集资130多万元成立了合作社."曹说,湖羊养殖做起来后,把过去闲置的一些厂房改造成标准化的羊舍,农作物秸秆通过回收再加工转化成粗饲料,这在“一林独大”的时候是不可想象的。

“林下种植进一步发展了特色农业,林下养殖实现了有机肥的循环利用。家门口的绿水青山也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宜春市农业农村局三级调研员刘大伟说。

宜春正在围绕“林”字做“绿色文章”,不断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红松果林、食用菌、小浆果、湖羊等特色产业崛起,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碳汇交易等经济蓬勃发展。

今年2月,黑龙江省首笔2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500万元的森林经营碳汇项目交易在伊春森工崔峦林业局公司诞生。

“通过挖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在保护巍峨青山的同时实现林区繁荣。”该公司董事长郑仔俊说。

这是伊春森工红星林业局公司中药材种植区(5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林区生态保护怎么样?森林覆盖率达到83.8%

作家张抗抗曾在《红松》一文中写道:“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红松,蓝天能支撑什么?”

世界上60%的红松在中国,中国超过一半的红松在小兴安岭。伊春作为“红松之乡”,生态良好,红松种植面积是一把尺子。

如何突破常规育苗方式,以科技创新助力促林护绿?在伊春森工上甘岭林业局轻型基质容器罐生产车间,新鲜出炉的轻型基质容器罐整齐码放,容器内富含滋养红松幼苗生长的营养物质。

2021年底至今,这里已生产轻型基质容器330万个,红松苗木成活率可达95%以上。“轻型基质容器育苗可以突破传统造林方式,实现三季造林,更好地保护和恢复红松林。”该公司生态建设部副主任王立新说。

2007年12月2日,保护珍稀树种的专业联合会组织——伊春保护红松联合会在伊春成立,并发起了“认领红松”的公益活动。截至2021年底,共有4.24万人认领了37.72万棵红松。

如今,伊春的森林覆盖率已达83.8%。10年间,红松两用林7.78万公顷,红松纯林6.1万公顷。

在黑龙江省伊春森工集团上甘岭林业局的一处红松嫁接育苗基地,游客扫码查看嫁接红松的简介(5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从伐木到看护林认养树木,越来越多的林区人明白,有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无后顾之忧。有了坚实的生态基础,生态优势就可以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

近年来,宜春市坚决拒绝上马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高耗能的项目。伊春还在所辖县市主要责任指标考核中增加了“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的负面约束指标,党政领导离任时生态环境账不合格将被问责。

为切实担负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政治责任,2021年12月,宜春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决定,将每年的5月23日定为“宜春生态日”。

五年来,伊春初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54万平方公里,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达到23个,4个自然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单一到系统,从一个领域到整体,伊春山水林田湖草管理不断完善。

这是伊春市习水国家森林公园内的红松(5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林场工人的生活怎么样?小兴安岭的小康之家

2013年伊春停止采伐后,数万名林场职工面临转业,很多人在琢磨新的出路。方就是其中之一。

经过多次尝试,方把目光转向了生态旅游。2017年5月,方拿出种木耳10多年的积蓄10多万元,把自己的房子装修成了民宿。

在B&B开放之前,质疑的声音传入我的耳朵:“这里太偏僻了,交通不方便。有人能来吗?”

当地“三供三治”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等民生工程,拓宽了她的心。近年来,林场修了柏油路,装了灯笼,种了树,游客也逐渐多了起来。

“我在林下种植攒下了积蓄,用这些积蓄开了一家民宿。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良好生态带来的好处。”方说,作为一名党员,她会不折不扣地保护好这片绿水青山,让生态红利滋润林场职工群众。

在当地的支持和个人的努力下,更多的“方茹桂”在林场参与工业项目和合作社,依靠良好的生态吃上了“绿色大米”,小康家庭在临海安居乐业。

这是伊春森工上甘岭林业局习水林场分局退休职工刘阳顺的农家乐外景(5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在伊春森工崔峦林业局木耳种植基地,23个木耳大棚层层叠叠。林业局昆仑燃气林场分公司经理刘正在大棚里察看木耳的生长情况。

“大棚里近40万袋木耳,6-8月能摘五六茬,利润近40万元。我们成立合作社,带动员工增收。”刘对说:

在刘洋顺工作过的习水林场,随着工业项目的遍地开花,林场职工创业致富的热情也水涨船高。

工会主席张茂林率先发展无公害大棚哈密瓜绿色种植;林区护林员贾存革带头在棚里种黑木耳,挂袋立体栽培;刘洋顺带头办起了洋顺农家乐,现在林场近30家农家乐、民宿经营得有声有色...森林人的好日子,写在美丽的小兴安岭森林里。

伊春森工上甘岭林业局习水林场分公司退休职工刘阳顺正拿着小番茄招待游客(5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王松摄

初夏,宜春永达科技研究体验基地。在导游老师的带领和介绍下,一群年轻的“学者”走进了一片原始的红松林进行探索。

顺着他们仰望的方向,一排排笔直的红松,像守卫祖国北疆的战士,支撑着资源型老城市保护青山绿水的新梦想——

就在红松林下,有勤劳的林人,他们用肩膀肩负着时代的重托,用脚丈量着自己热爱的土地。在他们的故事中,正在书写“林区三问”的新答卷。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伊春绿色转型的方向,中国林都·绿色伊春":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37561.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