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谚语“正月我叔死”在中国流传已久。记得小时候,家乡所有的理发店都会关门歇业一个月,直到龙抬头的那一天。
那么,什么是“龙抬头”?
龙抬头,即农历二月初二,又称春耕节、农耕节、青龙节、春龙节,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节日。“龙”指的是东方黑龙七宿的星象。每年仲春的月初,“龙角星”从东方地平线升起,故称“龙抬头”。
龙抬头在仲春月初,“毛”五行属木,卦为“地震”;在《九二》中,表示龙已经脱离了潜伏状态,已经出现在地球表面,浮现为一只萌芽的大象。农耕文化中“龙抬头”表示阳光明媚,雨水增多,万物生机勃勃,春耕开始。
因此,在这一天理发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
那么,为什么第一个月不能理发呢?而且,还有“正月死舅舅”的说法?
鲜为人知的是,这句流传了近370年的谚语被引用如下:
第一个月不要剪头发——想想老的。
这不是关于理发与大叔生命安全必然联系的诅咒,而是清初摸着油光发亮的额头的汉人发自内心的感叹。
满族入关前,大量汉人被招募为鹰犬。更不用说出生在白山黑水之地,为大清统一打下基础的范文程、宁完我、包承先,以及单枪匹马向清朝投降的吴三桂、洪承畴、尚可喜、孔有德,都是帮助清朝统治者开疆拓土、扩大版图的好手。
“我在风雨中几十年,我们都是瞎子。我今天还有向导,我不高兴?”
从多尔衮的忏悔中,我们不难发现,当时满人对待汉人的态度是比较温和的,甚至是卑微的。虽然这一时期的满族人已经突破了山海关,但西部仍有张、李自成等叛贼,南部仍有南明老朱家的残余势力,东南部还有占据台湾省的郑。显然,作为清朝唯一家底的八旗军,是无法平息这么多“叛乱”的,它还是需要汉人的帮助。
因此,在顺治元年小皇帝发布的一系列神谕中,就包括了一条:“文官之衣,暂制明朝”。然而,这种“宽容”的态度仅仅过了一年就变了味道。随着清军大败瘟疫来袭的李自成,横扫长江流域的南明党,多尔衮借皇帝之口发布了“剃发令”:
“剃发的制度一直都是,即使是制服,也可以听自己的。如果你想做一个世界上的重大决定,你可以启动这个系统。今天,中外有一家,君仍父,民仍子,父子合一。怎么违反?如果不统一,最终还是两颗心。自发公告后,首都内外限十天,直隶各省各地方限十天从本部到日本。为了爱惜头发,绝不会轻易出借。”
从字义上看,圣旨充满了“人文关怀”,比如“一君一父一子”、“中外一家”,让人有春风的感觉。殊不知,几年后鬼子贴的“大东亚共荣标语”中,我们也能读到类似的“善意”。在这一段的最后,轻描淡写地提到了“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这个词。
那么,“无轻贷”是什么意思呢?
斩首!
其实这个《剃发》在清代已经被史家修改删除了。其实整段可以用十个字来概括:“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要想保住脑袋,就得把头顶的头发剃掉,把脑后的杂毛扎成辫子。几乎在“剃发令”颁布的同时,大街小巷的理发师们都乐开了花,纷纷将圣旨挂在剃发杆上,警示民众响应清廷号召。
那么,那些不肯剃光头的汉族人最后会怎样呢?
嘉定是明清时期江南重镇。当《剃发》发到了这个小城,前朝主左的时候,董和原春瑶聚集了数万嘉定军民,誓死捍卫自己的发型。面对这种不肯屈服于满清正统的“顽固派”,贝勒吕克德洪自然披挂上阵,干掉这些不肯剃头的家伙。
面对满清鞑靼人咄咄逼人的进攻,嘉定军民在坚固的城墙旁坚守了多日。没想到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倾盆大雨,恰逢叛军大将李成栋带着一批红炮来助勒克德浑。在雷声和枪声中,嘉定城墙倒塌了。清军像秋天的蝗虫一样涌入城市,与叛军展开了血腥的巷战。
巷战从清晨持续到黄昏。后腰是不可抗拒的敌人,他和两个小儿子一起淹死了。黄纯尧看到潮水已经退去,就用白绸子上吊自杀了。在清剿了叛军之后,明朝的统帅李成栋命令城中的两万汉族同胞挥起屠刀,将城中的余民斩尽杀绝。
二十二天后,清军在郊区遇到一群不肯剃头的军民。在李成栋的指挥下,又一场屠杀开始了...8月16日,类似的一幕再次上演,李成栋完成了“嘉定三屠”的“奇迹”。
江阴城与嘉定相比,面积更小,人口更少,军事地位也无足轻重。当地人为了保住父母的头发,选了阎应元这个肮脏的小官做守城官。在接下来的81天里,阎应元和9万江阴人共患难,创造了7.5万人阵亡的纪录。
阎应元向满族人展示了他祖先传下来的智慧,并将三十六计运用得淋漓尽致。城内老人自告奋勇,提着装满炸药的银箱假装投降,在一片轰鸣声中,带着清军一个王,清军三个将军,三千多清军战死。清军攻破江阴城后,身受重伤的阎应元投江自尽。
清军把它从河里捞出来后,刺向它的膝盖骨,试图让阎应元跪在地上。谁知道,阎应元用尽最后的力气支撑着自己的身体,但他还是没有弯下膝盖,直到摔倒。此战之后,江阴9.7万军民中毒,只有53人躲进了寺庙的佛塔,躲过了屠杀。
阎应元慷慨赴死的前一天,在江阴城墙上写了一首诗:
八十日,发忠示十七朝人。
十万人联合守城,离大明三百里。
如果一个有武功的人能在战场上遇到敌人,即使要面对数倍于自己的强大实力,也能抱着“杀一不亏,杀两个”的信念与敌人决一死战,做出英雄般的结局。
但是,对于无助的文人来说,一旦被敌人俘虏,就只能被敌人羞辱和屠杀。
左虽然是兵部左侍郎,但他效忠的是南明小朝廷,所以真的不算什么。《剃发令》颁布时,他被南明派往北京,与清廷谈判。
左听到“留发无头,留发无头”的谣言后,不予理会,但他的随从艾却怕死,按照清廷的规矩扎起了辫子。
左见此情景,立即用棍子打死了他。
多尔衮听说左的事,就派叛变的左茅台(左的弟弟)去投降。左见弟弟来了,冷笑着问:“你不是清朝的大人物吗?我怎么能冒充别人的哥哥呢?”之后,左茅台被踢出局。
当左茅台把弟弟的情况报告给多尔衮后,摄政王大怒,立即召见左本人,质问:“你为什么不遵照圣旨,把头发剃了?”左斩钉截铁地说:“头可以断,但毛不能断!”多尔衮万万没有想到左有这样的性格,恼羞成怒,不顾两国交战的礼数,迅速将左杀死。
明朝的兵部侍郎张同敞和大学士瞿士祯都被俘虏了,而俘虏他们的是投奔清朝的叛军孔有德。孔有德满口仁义道德,假扮成孔子的后代,希望他们能臣服于满清的“正统”。张同敞和瞿士禛一听,当即喝住了,骂道:“你不过是毛手下的一个狗腿子,平时给毛跑腿,把夜壶的角色都给颠覆了。你也配称为孔圣的后人吗?”
孔有德被骂得体无完肤,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命人把屈世贞和张同敞关进监狱。为了报复他们,孔有德安排狱卒剃了屈世贞和张同敞的头,但他们都没当回事。在接下来的四十天里,瞿士祯和张同敞每天都写诗,嘲讽满清王朝。行刑那天,瞿士禛朝南明院方向穿好衣服,跪拜,然后慷慨赴死。张同敞被斩首后,他的身体一动不动,他的头在地上弹了三次。
两人在狱中留下了几十首脍炙人口的诗,其中一首道:
从容以死,以死城,千古忠臣独善其身。
300年过去了,优雅消失了,第一缕丝依旧漫天香。
斯里兰卡人民已经去世了,活着的人不愿意用生命去抗争,只能剃发归顺清朝。不过,普通人虽然不会以自己的生命为筹码公开反对清朝,但也会以独特的方式进行抗议。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句谚语“正月不剪头——思旧”,每年正月,人民都不约而同地远离剃头挑子,以表达对前朝的怀念和对牺牲的抗议者的哀思。
从历史发展来看,即使在康雍的繁荣时期,满汉之间的宿怨也没有消除。而满清统治者却能以绝对劣势的人口统治人口基数庞大的汉人近300年,并且有自己独特的政策,甚至很多政策比前朝还要高明。清朝统治者也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好事,比如从来不给百姓加税,平定准噶尔叛乱,收复台湾省,不建长城。最后满族统治者甚至牺牲了满语和满文,并入中国。
但令人费解的是,连语言文字都可以放弃的满语,却对无关紧要的衣着和发型较真。在酝酿了一场人间悲剧后,他种下了毁灭自己的种子,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参考资料:
【明史与清史草案】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正月理发死舅舅”到底谁说的?“二月二龙抬头”又有什么讲究?":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37504.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