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刘青青·史丹
制图:焦振南
编号:BMR2004
唯品金融似乎正在经历一场“大调整”。
由于业务调整,很多唯品会会员的“唯花”已经停用;唯品理财业务已停止开户;就连唯品金融的贷款产品“唯品花呗提现”也出现了资金调整...
《商学院》记者给唯品金融打电话、发函、发短信,询问多项业务的调整情况。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不过,商学院记者从唯品金融客服处了解到,唯品花的“暂停风波”来自于资金方的“整体资金调整”,匹配南京银行的用户与资金方可以正常使用唯品花,而匹配富民银行的用户大部分无法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持有多张牌照,但理财产品的理财之路并不平坦。不仅拟设立的消费金融公司毫无进展,上线的理财产品也“全军覆没”,信用评分也“失踪”。
根据唯品会2017年的财务数据,2015年至2017年,唯品会的净收入分别占集团净收入的0.15%、0.2%和0.34%。同时,2017年,唯品会金融业务的应收账款未收回拨备为1.22亿元,占同期净收入的48.8%。
此后,唯品会的财报没有单独披露互联网金融业务,只是将其归为其他收入。“其他”收入主要包括第三方物流服务收入、产品推广和网络广告收入、向第三方商户收取的费用(为其提供产品销售平台的收入)、小额贷款和消费融资服务的利息收入,以及部分供应商的库存和仓储管理服务。2019年财报中,“其他”收入42.73亿元,占总收入929.94亿元的4.6%。
文渊智库创始人王超指出,微品金融的运营遇到了一个很大的瓶颈,相当于放弃了大部分金融业务,变成了一个流量通道。对于唯品会来说,理财产品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魏品华涉及富民银行的“停工风波”
近日,温温(化名)在投诉中抱怨“我用唯品会购物多年,也用过唯品金融。我一直遵守唯品会的各项制度,从未逾期还款,但是2019年底,在没有客服通知的情况下,我发现我的唯品花被永久停了。”
文汶出示的截图显示“根据综合评价,你唯一的花已被永久封停”。对此,文汶十分不解。一方面,文汶表示自己一直遵守唯品会的各项制度,从未逾期还款;另一方面,温温在APP上咨询客服,客服回复是综合评分不足,但具体原因不清楚。
投诉后,唯品会电话联系文汶,称“唯花的评价是银行的,唯品会不能干涉。”这种说法无法说服文汶,但目前文汶无法再使用唯一的花呗服务,只能按照账单偿还当初的分期项目。
温温唯一的一朵花被叫停并非个案。在黑猫投诉、聚投诉等投诉平台上,仍有大量关于唯一产品花无故被停的投诉。
(黑猫投诉和聚投诉平台截图)
此外,商学院记者致电卫品华客服了解到,卫品华可能被停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逾期导致的停服,另一种是卫品华的业务正在调整,大部分用户都会被停服。对于合作银行是否正在进行整体资金调整,唯品会客服表示,“金融机构整体资金业务正在进行调整,因此也会对唯花使用产生相应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卫品华的客服还指出,合作的出资方包括南京银行和富民银行。“如果和南京银行匹配,这里的资金拆借是正常的,所以这里的部分用户可以正常使用卫品华。但是如果是富民银行贷款,这边有业务调整,这边大部分用户无法使用。因为我们开始和富民银行合作,大部分用户都是在富民银行贷款,所以调整后才能恢复。”
对此,《商学院》记者分别致电、致函南京银行和富民银行求证,但采访函均未得到回复。其中,南京银行客服表示是唯一的资金提供方,但并未收到“资金调整”的通知。
富民银行客服也指出,和卫品华一直有合作。“目前,我们没有接到任何关于卫品华提现和卫品华存在中断的通知。我们都在正常经营,正常接待客户。”
至于是否有资金调整,富民银行客服首先表示“这里没有通知卫品华给出的说法,卫品华对于部分客户还在正常使用。不清楚卫品华的说法是否很准确。”当商学院记者再次询问“资金调整”一事时,对方表示,“如果对方(魏品华)给出了这样的解释,那确实是官方的回答,也是真的,但希望你能理解,因为这照顾了客户的一些情绪。”
借贷和理财产品都调整了。
值得注意的是,商学院记者发现,不仅是品华面临业务调整,品华金融的理财产品和借贷产品也有调整。
理财业务方面,唯品金融已发布暂停开户通知,指出“因平台业务调整,2019年6月25日10:00起无法开立理财账户。”据此,唯品金融的理财产品唯品宝、嘉实货币A被迫“下线”。
据了解,这并不是品品金融第一次在理财业务上“栽了跟头”。
此前,唯品理财产品包括“唯安迎”、“唯李铎”、“唯品宝”。早在2016年5月,据多家媒体报道,其P2P产品“微安迎”上线不到一个月就下线了。随后,“维多利亚”也消失了。时至今日,连“唯品宝”都失去了理财的意义。
在“仅花呗取现”方面,商学院记者注意到,贷款页面显示“此项服务由南京银行提供”;根据借款合同,借款人同意向南京银行和上海唯品会小额贷款公司申请,双方共同向借款人提供个人消费贷款。
此前,个人信用贷款合同中为借款人和出借人提供“只提现金换商品”的机构,都是即期消费金融。《商学院》记者向即刻消费金融发去采访函求证,未得到回复。
(图片来自网络)
卫品华客服告诉商学院记者,在卫品华的取现业务中,“如果放款,由南京银行或富民银行来做。”至于消费金融是否会不再作为货物的出资方,对方表示,“这种情况,我们还没有接到相应的通知,只说这边的话还在调整中,确认的(出资方)银行是南京和富民。”
文渊智库创始人王超指出,卫品华的产品一旦停止,就很难重新启动。唯品花最初是从学花呗、白条等电商平台延伸出来的消费金融产品。电商有流量,有用户,引导用户在自己的平台上消费金融。然而,金融业务依赖于用户的信任。这种信任链一旦断裂,就很难重新连接,即使是最低利率,也很难吸引客户。
同时,王超认为,电子商务平台在金融介入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阿里到JD.COM。作为一家市值约100亿美元的公司,唯品会依托电商平台开展金融业务,这是一种理念的表达。
“但是,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微品金融的消费金融和微贷都遇到了巨大的问题。从原来的自营或者合作,现在只是一个流量渠道。微品金融的运营遇到了很大的瓶颈,相当于放弃了大部分金融业务,做流量渠道。”王超补充道。
唯品金融成鸡肋?
据了解,2013年7月,唯品会成立金融事业部,布局互联网金融。2017年5月,唯品会宣布分拆互联网金融业务,形成由电商、金融、物流三大板块组成的战略矩阵。
截至目前,唯品会已拥有商业保理、小额贷款、第三方支付、保险经纪、融资租赁等多个牌照。
然而,唯品会的理财之路依然坎坷——理财产品“屡战屡败”,甚至“全军覆没”;2018年10月,宣布台湾省富邦华谊银行拟共同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四川唯品会富邦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此后再无进展;只是金融分期购买板更像是导流工具;只有产品信用点“缺失”...
《商学院》记者就理财产品“全军覆没”、消费金融公司进展、分期购买业务作为导流工具、唯品会信用评分“失联”等问题向唯品金融发出采访函,但截至发稿,未得到回复。
据了解,唯品会在2017年财报中披露了唯品会的财务数据。2015年至2017年,唯品会净收入分别为6200万元、1.15亿元和2.5亿元。同期,唯品会总净收入分别为402.03亿元、565.91亿元和729.12亿元。由此可以计算出,2015年至2017年,理财产品的净收益占比分别为0.15%、0.2%和0.34%。
一方面金融产品占集团净收入的比例非常小,另一方面金融风险不减。财务数据显示,2016年,唯品会消费理财业务应收账款中包含的不可收回拨备为4360万元,而2017年,该数字增至1.22亿元(1870万美元)——坏账占当期净收入的48.8%,几乎覆盖了拼多多财务收入的一半。
王超指出,从政策风险来看,金融产品几乎不能触碰监管红线,因为是小公司,与系统性金融风险无关。更大的风险大概是政府控制小贷公司十倍的杠杆率,限制消费信贷ABS的发行。
“但是在2017年政府没有严格控制的时候,金融产品已经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所以,金融产品在没有触及政策底线的情况下,就遇到了金融管控风险。”王超补充道。
王超认为,对于唯品会来说,金融产品只属于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如果金融操作得当,它会成为一种美好的资产,你可以从头到尾吃“十根甘蔗”。可惜微品金融经营不善,导致大量亏损,最后本质上不得不放弃。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唯品会金融正规吗,唯品会金融安全吗":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34154.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