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国家网信办、公安部对假冒投资诈骗平台进行打击,并对潜在受害者进行精准提醒。今年以来,国家网信办反诈骗中心已查处4.2万个打假app,并纳入全国涉假黑样本数据库。目前,全国诈骗相关黑样本数据库已覆盖并处置诈骗网站380.4万个、app 51.4万个、跨境电话41.5万个,互联网预警劝阻平台预警超20亿人次。
近期,国家网信办反诈骗中心监测发现多起投资平台诈骗事件。诈骗分子假冒京东金融、即刻金融、360借条等平台,推出大量“李鬼”式app。他们利用相似的标识和产品介绍以假乱真,利用“小额返利”诱导网民访问下载,从而实施诈骗。一些诈骗平台甚至声称有“国企背景”,以“国字头”的名义吸引用户,以“拉人头”的模式发展下线,给部分网民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
国家网信办负责同志指出,诈骗分子假冒投资平台诱导诈骗网民,给网民造成严重财产损失,并可能泄露个人信息,应引起足够重视。群众需要下载App通过官方正规渠道;遇到非官方客服联系,要注意核对对方身份,千万不要转账。应用商店等平台应加强对可下载应用的安全审查,防止虚假应用浑水摸鱼,危害广大网民。
为提高人们的防骗意识和防骗能力,国家网信办通报了一些典型案例如下:
1.2022年1月,四川省吴某某在网上看到“农E贷”假冒App的宣传信息。因为资金短缺,他点击下载,填写信息申请贷款,却显示贷款失败。所谓的在线客服与吴某某“沟通”,称其账户信息不符,需要先核实。吴某信以为真,转了3万元到指定账户,后来发现被骗。
2.2022年2月,河北人姜下载“东方财富”仿冒App进行相关投资操作。期间,姜收到一条信息,称其第三方汇款20万元。因为举报是违法的,而且交给了风控部门处置,所以蒋要交20%的风险保证金4万元,否则账户会被冻结,蒋转账后才发现被骗。
3.2022年6月,山东秦某某在“即刻金融”仿冒App申请贷款10万元,平台要求先交1万元金融贷款保险,否则无法提现。秦某某按要求交钱后,仍无法提取现金。平台又索要5万元验资费,并承诺保险费和验资费一起返还。秦某某填完钱后,被骗走6万元。
4.2022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张某某下载“中邮证券”仿冒App,在微信群里跟随“老师”进行投资操作。一开始投入10万,盈利后追加30万。结果发现投资持续亏损。张某某打算提现剩余款项,多次未果,平台催其继续加大投入。张某某察觉到异常,随后平台无法访问。
5.2022年1月,江西牟鹏在假冒的“安易花”App申请贷款,提示银行卡号错误,账户被冻结。平台让他转一万块证明是我操作的。转账后彭的账户恢复正常,随后发现被冻结。平台称彭操作失误,需要继续验证。彭发现自己被骗了。
6.2022年5月,辽宁省的张某下载了朋友推荐的“平安证券”打假App,先后投入18万元。不久后,张某收到平台升级通知,按照提示进行升级操作,但平台显示其账号为“风险账户”,涉嫌洗钱,需向监管部门“安全账户”核实转账,否则无法正常使用。张某多次转账,共被骗25万元。
7.2022年3月,河南省存钱在“长城资产”仿冒App上投资期货。该平台客服以免费提供增值服务为由,添加了其微信,并告知钱交25000元即可成为“VIP用户”,可享受手续费优惠,并可优先获取相关市场信息。钱某某信以为真,向指定账户进行转账,最后被平台客服拉黑。
作者|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侯建斌
来源:法治日报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李鬼”事件有哪些,李鬼行为":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3319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