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张
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银消费金融”)眼下可能日子不好过:2018年业绩不尽如人意,昔日的“黄金之王”被拉下宝座;另一方面,最新的增资计划存在变数。
市场上质疑声不断。作为首批获批筹建的四家消费金融公司之一,中银消费金融凭借强大的股东背景等优势,一度在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中脱颖而出。但目前来看,恐怕已经遇到了一定的发展瓶颈。
在过去的一年里,这家被列入头部牌照黄金注销公司队列的机构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曾经的“黄金之王”逐渐淡出?
净利润下降近60%
企业调查显示,中银消费金融成立于2010年6月,注册资本8.89亿元。大股东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40.02%),其他股东为安百里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20.64%)、上海陆家嘴金融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陆家嘴”,持股比例为12.56%)、中银信用卡(国际)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2.37%)和深圳市博德创新投资有限公司
根据官网介绍,中行的消费金融产品分为信用贷款、商户专属贷款、互联网贷款三大类,覆盖教育培训、装修、汽车、租房、婚庆等场景。信用贷款也提供给专业人士,大学生和其他人。
前不久,上市公司陆家嘴(600663。SH)在2018年年报中披露了中银消费金融的经营情况:中银消费金融2018年净利润达5.59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3.86亿元。陆家嘴表示,该数据已高于承诺扣非净利润,业绩承诺已完成。
然而,中银消费金融的业绩与一年前的业绩相比非常难看。
根据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合资信”)2018年7月的一份评级报告,2017年中银消费金融净利润达13.75亿元。相比同期净利润也进入10亿元俱乐部的捷信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成为2017年当之无愧的“吸金之王”。
但从最新数据来看,2018年中银消费金融净利润同比下降59.27%。相比之下,同行业其他主要竞争对手发展迅速。如2018年,捷信消费金融净利润13.96亿元,同比增长36.56%,取代中行消费金融,成为2018年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中的“吸金之王”。
联合征信报告还披露了中银消费金融的其他经营数据。截至2017年末,中行消费金融资产总额397.91亿元,其中贷款净额381.38亿元;总负债362.48亿元;不良贷款率2.82%。2017年,中银消费金融实现营业收入40.05亿元。
对于中银消费金融来说,2018年净利润下滑近六成。不少从业者认为,这与其资本有限、经营风险爆发有关。记者注意到,中银消费金融此前对媒体回应称,2018年由于资本充足率问题,公司业务规模和营业收入受限;同时,资金成本上升,业绩出现波动。
资本困境
近年来,随着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资金成为制约众多持牌消费公司发展的问题之一。根据《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消费金融公司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不得吸收公众存款,其资本充足率至少为10%~12%,这意味着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杠杆不能超过10倍。
“持牌黄金消费者的杠杆率一般在10%左右。2017年大家基本不受限制,所以生意很嚣张;去年,包括中银消费金融在内的公司遇到了杠杆瓶颈,在那种情况下,他们只能压缩业务。”一位持牌金消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降低杠杆率,要看股东能否达成增资协议,以及监管是否认可。
基于此,行业从去年开始掀起了增资潮。据不完全统计,即刻消费金融、金诚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等多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在2018年相继增资。
记者注意到,目前中银消费金融注册资本仅为8.89亿元,与同行业公司相比明显不足。而中银消费金融也确实打算通过增资来解决困境。
中银消费金融的增资计划源于2018年4月16日。当时,中银香港公告称,中银香港子公司中银信用卡公司向中银消费金融增资约4.331亿元。按此折算,中银消费金融增资达到35亿元。如果增资成功,其注册资本将由8.89亿元变更为43.89亿元。
然而,这个35亿元的增资计划却出现了“变数”。根据中银香港日前发布的公告,除于波资本和红杉资本外,原投资者将参与对中银消费金融的注资,以增加注册资本。注册资本增资完成前,于波资本和红杉资本的股份将由中国银行、安百里集团、陆金发和中银信用卡公司按其在中银消费金融的股权比例承担。中银香港(控股)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中银信用卡公司应支付修改后的增资款5.059亿元。
截至发稿,经济观察报记者尚未收到任何关于增资变更及最新进展的相关回复。
风险爆发
然而,造成中行消费金融现状的不仅仅是资本带来的挑战。
从2018年整个行业环境来看,随着获取新客户成本的增加和银行规模的缩减,消费金融的资金成本其实是在增加的。尤其是在监管明确贷款利率红线、合作机构资质受限后,持牌金销公司的利差空被进一步压缩,导致利润减少。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家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一些公司的股东资源可能不如以前了。此外,现金贷相关规定出台后,整个行业发展被“收紧”,部分公司在业务发展上会更加谨慎,选择稳健的发展策略。“中银消费金融此前与2345等流量平台合作过现金贷业务,但后来由于现金贷受到监管,相关业务基本停止,这也意味着中银消费金融少了一个获客渠道,业务会受到相应影响。”某第三方消金平台负责人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中行在消费金融前期疯狂跑马圈地的“后遗症”也在逐渐显现。据多位消费金融行业从业者介绍,中银消费金融自成立以来,虽然涉足线上小额现金贷、场景分期贷款、线下大额信贷业务,但始终专注于线下大额信贷市场的布局。“线下大额信贷业务容易规模化,但隐藏的风险也不容忽视。比如容易出现飞单等问题,渠道风险难以控制。之前的尹蓓消费金融就在这些问题上踩了‘坑’。”上述消金平台负责人直言,消费金融其实强调的是小额分散。之后,虽然中银消费金融在尝试新的方向,但是前期积累的风险已经在显现。此外,消费金融领域有相当一部分用户没有纳入央行征信系统,存在多头放贷、借新还旧的现象,部分用户甚至逃废债务,最终导致机构坏账。
中银消费金融频繁收取监管罚款或许支持了上述观点。记者注意到,2018年,中银消费金融被罚3次,金额总计298.68万元,是被罚金额最大的消费金融公司。
2018年4月17日,原上海银监局开出的一张罚单显示,中银消费金融在2016年7月办理部分贷款时,存在以贷代收费的行为。处罚信息显示,根据《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最终对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予以警告,罚款共计138.68万元。
2018年下半年,中银消费金融连续两次收到罚单。上海银监局行政处罚信息显示,2015年至2017年,中银消费金融部分消费贷款业务存在三项违法事实,包括“放款前未对借款人收入进行适当调查”、“未严格执行个人贷款资金支付规定”、“未对贷款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有效跟踪检查”。因此,上海银监局责令中银消费金融改正,共罚款150万元。上述处罚决定的日期为2018年9月26日。不久后的10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也开出罚单,中银消费金融因违反《征信业管理条例》被罚款10万元。
“风险的逐渐加大,确实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银消费金融的展业。”易观金融行业中心分析师张凯认为,相关评级机构数据显示,2015-2017年中银消费金融不良率分别为2.51%、3.06%、2.82%;逾期贷款率分别为3.59%、4.17%、5.39%,其逾期贷款率呈现持续上升的状态。但不良贷款规模、逾期贷款及其占比的快速增长,仍使中行消费金融和信贷资产质量面临一定下行压力。
据华北某持牌消金机构负责人介绍,消费金融公司的成本主要体现在风险成本、人员成本和运营成本上,而中银消费金融在后两项上变化不大,因此风险成本是导致其跌下“宝座”的最大因素。
记者就上述事宜多次致电并向中银消费金融相关负责人发送采访提纲,中银消费金融未予回复。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中银消费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中银消费金融简介":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32785.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