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行业继续洗牌。在表演座位的变换下,不经意间冲出来的“黑马”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落在后面的选手总是让人感到尴尬。
2022年上半年出现了两个净利润下降超七成的《他是我哥》。增收不增利,总资产略有下降,成为中银消费金融和中邮消费金融的共同标签。出于合规和风险的考虑,两家机构都调整了产品,降低了利率,迎合用户需求的代价是利润率的暂时下降。
同样的国有大行股东背景,同样的线下渠道,两家消费金融机构的发展有很多相似之处。在消费金融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两家机构也改变了新思路——线上线下并举,调整产品布局。
在寻求线上线下融合的转型道路上,两家机构缺少流量入口是必然的。
超预期净利润下滑超七成
2022年上半年,按照净利润排名,消费金融行业“吸金”资格赛前五名换了座位。
中邮消费金融和中银消费金融在报告期内双双落后。其中,中邮消费金融上半年营业收入29.43亿元,同比增长18.34%,去年同期为24.87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75.85%至1.91亿元,去年同期为7.91亿元。
2021年上半年,中邮消费金融是净利润同比增速最高的消费金融机构。中国邮政消费金融净利润以1512.2%的同比增速位居去年同期前三。
中银消费金融2022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1.4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3.48亿元同比增长33.7%;净利润1.36亿元,较上年同期的5.32亿元下滑74.5%。
对于这两家消费金融机构2022年上半年的业绩,不少消费金融行业人士表示,净利润下滑幅度超过预期。在近20家披露上半年净利润数据的消费金融机构中,中邮消费金融和中银消费金融是为数不多的净利润同比下降的机构,也是仅有的两家净利润降幅超过70%的机构。
在本报告所述期间,这两家消费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也有所下降。截至2022年6月末,中行消费金融资产总额为525.66亿元,较2021年末的543.26亿元下降3.2%;净资产为79.98亿元,去年年末为78.62亿元,微增1.73%。
同期,中国邮政消费金融资产总额为435.14亿元,净资产为51.35亿元。去年底,这两个数字分别为444.22亿元和49.45亿元,前者下降2.04%,后者增长3.84%。
在北京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智慧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鹏看来,消费金融属于金融业务线,但其业绩发展得益于消费水平的提升。2022年上半年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的消费热情。此外,中邮的消费金融和中行的消费金融依托于银行股东,线下业务的发展在疫情环境下更具不确定性。
针对公司上半年业绩下滑的原因,中邮消费金融在采访中并未正面回应,仅提及公司下调贷款利率,降低客户贷款成本。上半年新增贷款综合定价同比下降1.41个百分点,利率继续下降;为1.9万名客户提供了专项降息、票据翻译、信贷支持计划、调解服务等金融救助政策,减息4900余万元。
中银消费金融回复北京商报今日记者称,2022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外部形势更加动荡,消费群体的就业收入和还款能力受到冲击。此外,报告期内,中银消费金融为近3万名受疫情影响的客户提供了减免利息费用、延期还款、信用保护等救助服务。
调整场景,降低利率,降低利润率。
过去几年,消费金融行业不断涌入新玩家,教育、医美、装修、旅游等诸多消费场景都出现了消费金融机构,对口碑和用户体验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消费金融行业是不断变化的,也是员工不断调整的过程。9月6日,北京商报今日记者注意到,根据中银消费金融官网显示,该公司目前的产品主要包括抵押消费贷款和信用消费贷款。前者由“易贷-乐享贷”组成,后者由“招待贷”和“易贷-信用贷”组成。相关产品利率上限在24%以内。
此前中行的消费金融主要针对教育场景,“交易分期消费贷”(包括教育云分期和技能云分期)的产品已经消失。
此外,中银消费金融的“信易贷-乐享贷”以线下住房贷款为主,贷款年利率在15.4%-23%不等。申请人需要持有当地房产才能申请。在中邮的消费金融产品中,也有房产相关的设置,年化利率定价区间为14.04%-23.76%,申请人需要有未结清且正常还款的房贷。
“信易贷-乐享贷”需要用户线下签约,往往需要多重资质审核。北京商报今日记者发现,中邮消费金融业主贷款可以通过线上渠道申请。中邮消费金融的剩余利率不同,有循环贷、极速贷、加油贷等。
相比线上小额、高频的信用贷款产品,线下抵押消费贷款的特点正好相反。“用户已经开始抵押资产,自然需要更多资金周转。”有研究人员指出。
但也意味着更长的记账周期,更高的逾期风险。消费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张琦(化名)坦言,房贷业务讲究的是人力成本。如果出现风险事件,实现后期房产处置的周期性过程会比较长,消费金融机构也需要在后续处置上花费更多的精力。“业主贷款”等产品仍然通过还款水平获得信贷。
此前,中邮消费金融调整线上线下贷款产品的消息不时传出。自2022年以来,中邮消费金融专注于调整贷款利率和服务客户。多位受访用户向《今日北京商业》指出,中邮消费金融近期在产品布局上并无明显变化。
9月5日,中邮消费金融披露自营贷款定价及收费项目公告,这是中邮消费金融年内第三次调整贷款利率。信息显示,中邮消费金融循环线产品利率调整为7.2%-23.76%,非循环线产品(一次性线)利率调整为7.2%-23.76%。前两款产品的利率下限为14.04%。
“调整产品和贷款的利率,既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为了长远发展。对于有长期贷款需求的用户,首先考虑的是利率。目前银行在降低个人消费信贷的利率,消费金融行业也在降低利率,用户自然会选择利率更低的机构。贷款产品也要根据市场发展进行优化。”张琪说。
北京商报今日记者也向两家机构了解了业务调整的考虑以及对业绩的影响。中国银行消费金融解释称,为提升用户体验,优化申请流程,中国银行消费金融对产品谱系进行了升级,用一款新产品取代了原来相对分散的客户群定义产品。交易分期消费贷是考虑到经济环境、国家相关行业政策调整等因素,对消费分期行业和合作机构的重新调整和规划,目前正在调整中。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潘鹤林也提到,相关机构调整业务主要是出于合规和风险的综合考虑。在教育培训大整顿的背景下,教育产品分阶段需求下降也是大势所趋。降低贷款产品利率也是为了用户进一步扩大贷款需求。这些措施体现在业绩上,客观上压低了消费金融机构的利润率。
外部股东,努力从外部获取客户。
在这两家消费金融机构中,中银消费金融成立于2010年6月,是全国首批试点的四家消费金融机构之一。公司控股股东为中国银行;中邮消费金融成立于2015年11月。它是2013年9月原银监会宣布扩大消费金融公司试点范围后首批获准开业的消费金融公司之一。公司的控股股东是邮政储蓄银行。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底,中银消费金融已设立27个区域中心,线上线下业务覆盖全国约400个城市、900个县。中邮消费金融还在全国16个省(市)设立了省级营销中心,依托母行网点广泛发力。
在消费金融行业1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有两家机构,都是以线下业务起家,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没能守住先发优势。
“主要是竞争太激烈了。在随后进入消费金融行业的玩家中,他们带来了互联网和产业基因。也有一些城商行确实在渠道布局和拓展上优势突出。即使本质上是偿债贷款业务,每个机构的主要客户也不一样,资产质量也会有差异。”张琦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这也加速了两家消费金融公司的转型。在2022年上半年的财报中,中银消费金融首次披露了网贷占比。2022年6月末,中行消费金融贷款余额533亿元,同比增长近40%;网贷余额达42%,较去年末上升7个百分点,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
对于取得这一成绩的原因,中银消费金融指出,主要在于加快成长及配套运营、数字化、智能化风控、新一代科技系统建设,不断提升风控能力,提升客户质量。未来将稳步推进产品优化和客户开放接入,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信贷投放规模。围绕外部市场形势,加强与优质互联网头部平台合作,加大消费信贷供给,提高对客户的消费金融服务覆盖面。
“互联网+的线上线下联动、线上为主、线下创新”是中邮消费金融在发行ABS时指出的发展模式。对于下一步的发展规划,中邮消费金融也回应称,将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大在提升服务质量、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的探索。
但潘和林直言,在线上整合转型方面,两家机构都缺乏流量入口,是“硬伤”。与互联网巨头的流量合作带来的流量缺乏内生性,往往难以长期维持。
“转变的过程必须平稳而缓慢。对于两家消费金融机构来说,配置的股东资源和管理团队是最重要的优势。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过分依赖股东并不可行,外部渠道也不可忽视。我们应该通过更加多元化的渠道,及时调整战略和结构,与股东进行有效对接。”王鹏说。
北京商报记者廖萌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消金业绩角力(二)中银消费金融VS中邮消费金融,净利骤降的“难兄难弟”":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3278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