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凝固的是历史瞬间, 记录的是点点滴滴的岁月痕迹,它们是往昔黄金岁月刻骨铭心的记忆……更是金山历史的忠实见证。”
近日,金山区枫泾镇结合“四史”学习教育,收集整理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枫泾不同时期历史老照片、老图片,并以“薪火相传学四史 砥砺奋进奔小康”为主题举办了摄影图片展,通过环境面貌、生产生活、民俗文化等多方面,生动展示了新中国成立71年来,勤劳质朴的枫泾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一张照片记录一抹回忆,
一抹回忆牵出一个故事,
一个故事代表一段岁月。
今天,小编特意准备了这篇推文,
与大家一起分享这些珍贵的资料照片,
共同感受大家追寻小康梦的宝贵记忆。
1951年少先队建队。
原枫泾镇人民委员会。
新华社1960年9月5日稿,枫围人民公社农机厂工人们正把双人脚踏脱粒机改为六人操作的动力脱谷机,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新华社1960年9月16日稿,枫围公社钱明生产队勤俭办社,整修旧工具,迎接三秋。
1964年,建枫学生第二批参加新疆建设。
60年代,两对夫妇结婚合影。
60年代,本地居民参军照片。
1965年,农业局采访新华大队“七个姑娘”科研实验小组合影。三亩试验田亩产超2000斤,其中小麦800斤、单季稻1400斤。
学农(手扶拖拉机)
70年代,枫围人民公社内社论学习。
新华社1972年11月15日稿,枫围公社在开展农业科学实验的活动中,涌现出一支800多人的科技队伍。他们在对种籽、施肥、植保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成绩。选自图为良种繁育场的技术员正在对引进的水稻良种进行考察。
新华社1973年2月15日稿,枫围公社新农大队赤脚医生唐栋梁和其他医生一起,从办起合作医疗制度后,大力采用中草药和新针疗法,减少医药费用开支,使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受到广大贫下中农的拥护。图为唐栋梁正在打谷场上给社员治病。
新华社1975年1月25日稿,枫围公社自1967年以来,平均每人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一千斤以上。全公社二百多个生产队,队队都有储备粮。图为枫围公社东风大队第一生产队的社员正准备向国家交售丰收的晚稻。
董兆昌科技活动。
新华社1975年12月8日稿,图为金山县枫围公社红旗生产队青年在割稻前先把道路两旁稻割去一条,使挑稻时不致碰落稻谷。
新华社1975年9月19日稿:上海郊区大办农业机械化成绩显著,金山县枫围公社利民大队十一生产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用好管好农机,使农业机械发挥更大的作用。图为机手们在劳动之后,将手扶耕耘机、插秧机及时冲洗干净。
陈芙蓉与县文化馆的美术工作者一起探讨金山农民画。
金山县枫围胜利大队曹秀文正在创作一幅歌颂农村“赤脚医生”的农民画。
原枫泾镇镇政府。
原枫围乡乡政府。
原兴塔镇镇政府。
90年代,兴塔集镇商业街。
原枫围中学。
原枫围中学(沈家弄)。
90年代,枫泾兴塔小学教职工留影。
1、原枫泾小学 2、原枫围中心小学 3、枫泾利民小学 4、枫泾长征小学 5、原新新小学 6、原南星小学 7、原新华小学
90年代,学校教职工运动会。
原枫泾汽车站。
原枫泾火车站。
枫围乡新元大桥。
原第七印刷厂。
原芙蓉酒家。
枫泾中医外科创始人王彬容先生。
原金山县中医外科专科医院职工合影。
80年代末,兴塔居民结婚留影。
90年代原枫泾步杨村娶亲场景。
90年代,枫泾团新村民婚房留影。
90年代,村民新购双鹿电冰箱留影。
90年代,村民屋前留影。
90年代初,农村年夜饭场景。
90年代小轿车。
90年代,镇区居民日常生活。
2003年10月,枫泾古镇景区对外开放。
时间弹指一挥间,如果没有回头看
或许并未发现几十年来
枫泾默默的变化
下面,让我们通过今昔对比照
更深切的感受一番
这个小镇悄然改变成新的容颜
……
枫泾古镇。
新泾路联华超市。
枫泾检查站。
枫泾三桥里。
学生运动会。
枫泾中学。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收割水稻。
枫泾居民全家福。
耕耘成就梦想,奋斗收获幸福。一张张老照片是不同年代光影流转的珍藏,记录了新中国成立71周年以来,金山枫泾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接力奋斗、团结奋斗的壮丽史诗,构成了一幅幅展示金山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幸福的鲜活画面!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金山的发展会越来越好,人民越来越幸福!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金山历史,金山的这些老照片里,有你的记忆吗英语":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32659.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