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板日报5月19日电(记者陈美)激战进入第四天,近2800轮竞价...雅江卫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卫)54.2857%股权的竞购仍在进行中。
股权拍卖的背后,质感的价值在于卫拥有迪卡侬巴锂矿的探矿权。
然而,这场拍卖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持有者成都兴能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能新材)已经处于破产清算状态。此外,科技创新板记者了解到,魏的探矿权已经到期。
为什么魏控股权拍卖还能吸引20人报名,出价2800多轮?
值得注意的是,在竞购的同时,《科技创新板报》记者独家获悉,包括GCL能科在内的GCL已完成收购斯诺威矿业99%的债权和43%的股权。而43%的股份,正如川商基金“疑似实控人”刘永好持有川商基金的股份。这背后发生了什么?
疑惑1:为什么起步价会“大幅降低”?
魏成立于2008年,主要从事锂辉石等稀有金属矿的开发和销售。
大股东成都兴能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能新材”)于2020年11月进入破产清算。根据(2019)川01泼申207号裁定,前者债务超过10亿元。2019年8月,四川伟成资产评估事务所对其持有的魏57.1%的股权进行了市场评估,评估值为12.75亿元。
至此,这笔资产走上了拍卖之路。拍卖记录显示,2020年2月,破产拍卖魏54.29%的股权,起拍价8.49亿元。但由于外人反对扣押标的物,拍卖中止。
2021年4月16日,卫也因资不抵债进入破产清算。申请人为二股东“成都川商兴能股权投资基金中心(有限合伙)”(以下简称川商基金)。
雅江县法院公开信息显示,管理人先后四次招募意向投资人,招募底价从2021年12月13日的6.79亿元变为2021年12月21日的4.7亿元。2021年12月29日,第三次募集缩减至3.8亿元。直到今年3月,卫第四次招募投资人,100%股权底价仍为3.8亿元。
但两个月后,魏54.2857%的股份在拍卖,起拍价却跃升至335万元。比例上,3.8亿对应54.2857%的股权,也值2亿,高达98%!
天和达律师事务所律师杨在接受《科技创新板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跳价”的原因是资不抵债。“公司的实际价值就是壳价值。如果贝壳本身不能保存或者没有价值,其价格自然会有很大变化。”
不过这次起步价缩水的背景是原材料市场向好。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一年里,作为新能源电池重要材料的“锂”价格飙升了490%。今年国内电池级碳酸锂(99.5%)也超过50万元/吨,同比增长超过80%。
疑点二:威矿业的控股权是多少?
拍卖火爆背后的魏矿石质地如何?
5月19日,科技创新板日报记者独家获悉一份《德卡农巴锂矿和石英岩矿》探矿权评估报告,报告显示,在折现现金流量法下,前者估值为9.7亿元。
报告显示,德盖弄巴锂矿、石英岩矿储量2492.4万吨,氧化锂储量29万吨,锂精矿回收率80%,销售价格(不含税)4600.71元/吨。成本方面,露天开采总单位成本398.12元/吨,单位作业357.86元/吨;地面开采总单位成本为511.78元/吨,单位作业成本为442.63元/吨。
从时间上看,本次评估的基准日为2021年6月30日。仅半年时间,同样的股权将以335万元折价拍卖。
但是,价值的B面是采矿权流失的风险。2016年8月,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公布了十龙坝锂矿、石英岩矿探矿权“增勘矿产”价款12.79亿元,威公司未支付价款,评估结果已失效。而且采矿权有效期到2021年6月30日。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相关管理人员也表示,由于探矿权证在取得和补充矿种阶段涉嫌违法或违规,相关管理部门正在组织调查。因此,探矿权保留进展缓慢,存在采矿权丧失的风险。
然而,竞价资本似乎并不在意这些。截至记者发稿,魏股权拍卖有20人报名,80多万人观看,2899人关注提醒。最重要的是,竞标还在继续。
疑点三:为什么另外43%股权悄悄转让?
除了标的涉及锂矿,卫背后的资本也值得玩味。
“作为国家资源,矿产资源的勘探必须获得自然资源部的许可。在实际操作中,不是一般的背景能挖掘的,或者实力强的,所以关系很硬。”一位自然资源部内部人士在接受科技创新板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魏的股权变动证明了这一点。2017年5月,川商基金强势入市,追加注册资本2175万元,持股42.8%。股权穿透显示,刘永好为川商基金疑似实控人,通过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希望集团和新陆实业有限公司持股,总股权比例为5.13%。
川商基金背后的股东——川商返乡基金,投资方中也涌现出了嘉兴于敏投资、四川发展、四川国资委、四川能源投资集团等。
重金入场是因为2013年6月,威申请延续变更,将勘探矿种变更为锂矿和石英岩矿,有效期至2015年6月30日。期满后,采矿权人分别于2015年和2017年申请续期登记。
2017年碳酸锂价格飙升至13万元/吨以上。之后2018 -2019年价格逐渐回落,2020年回到4万元/吨。但2021年碳酸锂价格涨到14万元/吨。
结合未支付的12.7亿元价款,上述自然资源部内部人士向科技创新板日报记者表示,12.79亿元为探矿权费,说明卫一直未支付。
“可是魏只有探矿权,并没有采矿权。未支付价款12.7亿元导致锂矿开采权搁置。”知情人猜测。
就在今天(5月19日),科技创新板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独家获悉,在此次拍卖之前,GCL包括GCL能科已完成对斯诺威矿业99%的债权和43%的股权的收购。
随着GCL接手川商基金旗下43%股权,是否意味着以新希望和四川国资委为代表的资本将悄然退出?
不过,去年9月,GCL能源与新希望集团主体合作,投资新能源上游资源。那么,这次股权交易,新希望是否另辟蹊径?
更重要的是,截至目前,谁将花掉伟54.2857%的股权还不清楚,但已完成收购伟矿业99%的债权和43%的股权。这是在为“斯诺威矿”埋下伏笔,还是在为未完的游戏争取更大的主动权?
5月18日,科技创新板日报记者致电二股东川商基金,其工作人员表示,“抱歉,现在不能透露。所以信息在公告上,你可以自己看。
其他资本“出局”
股权显示,兴能新材持有卫54%股权,背后有22名股东信息。大股东为罗朝华,持股比例为21.74592%。目前是失信被执行人,有消费限制令;第二股东为台州椒江台州椒江祁鸣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比例13.07563%;第三股东为西藏明丰资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9.86269%。
值得一提的是,二股东是台州椒江祁鸣的实际控制人李小波。后者投资了路德环境和金博股份等上市公司,目前仍持有一家股东的部分股份。
此外,成都兴能恒信科技有限公司、成都丁洪新能股权投资基金中心(有限合伙)和深圳市郭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均持有一定股份。
这些机构的背后,几乎都是自然人股东,认购时间在2015年9月。2015年,魏延续锂矿探矿权,但在采矿权到期前夕(2021年6月30日),汇鑫小额贷款公司将兴能新材送上破产清算程序。
碳酸锂的价格在上涨,进来的资本想分享锂矿的价值,但为什么没有走到最后?
上述自然资源部内部人士告诉科技创新板日报记者,矿产勘查开采分为两步:一是探矿权,二是采矿权。
“就探矿权而言,一般有两种方式获得。一种是业主单位即当地自然资源局主动探索,通过挂牌子走正常流程。第二,县级政府的经济相对薄弱。通过招商引资,让有资金实力的企业到县里自己找矿,也就是冒险探矿。相比之下,招商引资的探矿权价格比正常流程下便宜。”
“我不知道12.7亿元的价格是企业自己冒险勘探的价格还是自然资源局自愿勘探的价格,但总的来说,公司股东太多,内部意见不一致,也可能是导致价格无法支付的因素之一。”该人士分析。
在“德拉农八里矿、石英岩矿”探矿权评估报告中,记者也看到,除探矿权费外,生产时还需要向当地政府缴纳利益分成费。同时,探矿权人将探矿权转让给采矿权时,也应当按照规定处置采矿权转让所得收益。据披露,甘孜藏族自治州矿业权出让收入不低于2.944亿元。
5月19日,魏54.2857%股权的价格已攀升至5.4亿元。在这次拍卖中,除了承认GCL能科参与了拍卖,还有谁在幕后多次出价?卫54.2857%股权由谁出资?
《科技创新板报》记者将跟踪报道卫控股权拍卖结果。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四川斯诺威矿业公司被拍卖,四川斯诺威贸易有限公司":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3234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