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3月8日电题:借春风走向未来——山东四年乡村振兴一瞥。
新华社记者杨守勇、张志龙、陈国峰。
2018年以来,山东在全国率先探索乡村振兴建设之路。四年来,不断巩固农业生产能力,精准发力乡村建设,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激荡起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从黄河滩区到老沂蒙区,从黄海之滨到运河之滨,从丘陵山地到盐碱滩涂,齐鲁农村绘就了一幅生产产业强、生态环境优、生活家园好的“三生三美”诗意画卷。
2月17日,山东省聊城市莘县梅中镇农民在麦田里镇压保墒(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郭旭雷摄
夯实农业生产能力,担负起稳定生产、保障供应的重任
“村里的1400亩麦田都用上了水肥一体化设备,‘喝’有机肥的小麦肯定是健壮高产的。”走在麦垄间,桓台县奇南村党支部书记魏瑞佐仔细察看小麦长势。随着气温回升,山东各地麦苗陆续返青,春耕春管进入关键时期。
20世纪90年代,桓台成为江北第一产粮大县。如今,齐鲁大地广泛创建吨粮镇、吨粮县,推动粮食绿色、优质、高效发展。
作为农业大省,山东坚定地肩负着粮食安全的重任。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不断巩固肉、蛋、奶、菜等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
在寿光,自动控温、智能雾化、臭氧杀菌等智能设备在新建的蔬菜大棚中全面推广,一对年轻夫妇可以轻松管理三个大棚;
在金乡,一个个大蒜发展成黑蒜制品、硒蒜胶囊等40多种深加工产品,“小大蒜”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大龙头”;
在诸城,现代农业正在向餐饮终端一体化延伸升级,预制蔬菜走进了北京冬奥会的厨房...
图为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九仙山梯田风光。新华社
农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基础。去年以来,位于潍坊市霞山区的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所一直在开展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模式的试验。在玉米亩产量不降低的同时,可收获300公斤大豆,为解决玉米和大豆的矛盾探索了一条新路。
由于创新,山东省培育的麦基、山农、登海等系列品种多次创造全国高产新纪录。目前,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8%,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5%,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9%。
精准发力农村建设,绘就“三生三美”画卷
近年来,山东各地充分结合地域特点,开展“户口迁移”。在淄博市博山区的许多村庄,通湖路以原生态为主,用原石、毛石、鹅卵石铺成“会呼吸的小巷”。漫步其上,感受原始风貌,勾起人们的思乡之情。
四年来,山东把良好生态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农村也逐渐从户户之美、村落之美转变为田园之美、生态之美。
沂源县演亚镇朱家湖村,原本是一个被锁在沂蒙山深处的贫困村。这几年,这里被美丽的乡村所建造,到处都是绿色的石板路和白色的墙壁和瓷砖。景色简单美丽,吸引了大量游客。燕崖镇党委书记余庆说,在朱家湖村的带领下,周边村庄“一村一品”搞旅游,统筹打造古村落文化等特色产业,促进农业、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
无人机拍摄的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刁龙嘴村的茶园。新华社记者郭旭雷摄
从今年开始,山东将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五年行动,建设500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为“三生三美”的多彩画卷添上笔墨。
进行乡村建设,需要在塑造中铸魂。山东开展乡风文明行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巨野县推行“一碗菜”办丧事,“白吃一碗菜能省一万元”逐渐成为共识。日照市岚山区组建了400多支文明婚礼队伍,“抵制不良婚姻,健康文明办喜事”的新风尚深入人心。
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增强振兴内生动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山东下大力气改革制约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破除束缚,激发内生动力。
初中学历也能评高级职称?作为利津县绿康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童福兴成功选育出夏优39等一批平菇新品种,并带动了5个生产基地的发展,辐射了2000多户种植户。去年被省有关部门评为高级农艺师。
山东打破了学历、论文、科研成果的限制,4000多名“田秀才”、“土壤专家”获得专业技术职称。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基层设置专属高级职称、建立基层职称“直评直聘”通道、引入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制度等改革措施,有效激活了农村人才资源。
在山东莒县赵县曲坊现代农业产业园玫瑰基地,工作人员正在包装玫瑰。新华社记者郭旭雷摄
在基层,广大干部群众勇于实践,探索土地信托服务和农村社区振兴的新路子。
四年来,山东在全省率先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这些改革促进了农业现代化,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新华全媒+丨借得春风向未来——山东蹄疾步稳推进乡村振兴四年掠影":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23609.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