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小额贷款 > 信用监管优化营商环境,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研究

信用监管优化营商环境,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研究

小额贷款 岑岑 本站原创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大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订单减少、信贷紧张、就业压力加大等诸多风险和挑战。帮助中小企业,除了为其提供必要的金融政策支持外,优化外部营商环境也非常迫切和重要。疫情期间,各级政府加大了信贷投放,信贷也首次进入地方政府的政策工具箱。从疫情初期救助企业到实现复工复产,从解决企业融资问题到推进双循环格局,信用工具、信用机制、信用治理的功能可以集中发挥。信贷正在成为检验营商环境的新标尺,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基础工程。

精准信贷助中小企业脱困。

在抗击疫情期间,为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各级政府加大了信贷投放,信贷首次大规模进入地方政府的政策工具箱。比如苏州市政府率先提出支持中小企业共同渡过难关的十条政策意见,被称为“十条暖心文章”;北京市政府出台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强调“鉴于疫情对中小企业信用等级造成的负面影响,暂不下调信用等级”;商务部要求多家商会协助因疫情未能按时发货的企业出具“不可抗力事实证明”,减少企业损失。

政府信贷政策涵盖经济社会治理的诸多领域,包括:推出积极的信贷激励措施;因疫情造成的中小企业负面信用记录暂不纳入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企业利用疫情从事哄抬价格、制售假冒伪劣医疗器械等违法犯罪行为形成负面信用记录的,及时纳入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隐瞒病史、重点地区旅行史、与患者或疑似患者接触史、回避隔离医学观察的个人纳入社会信用失信名单。

财务是企业的血液,信用是财务的基石。信贷工具在帮助企业摆脱财务困境和关爱商业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信用报告、信用评级、风险补偿、信用担保、信用修复、信用监管、信用奖惩机制成为应对疫情影响的“安贷”、“暖贷”、“快贷”等金融救助政策的底层技术支撑。梳理各地出台的政策,对增信企业的金融救济主要体现在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提供专项信贷服务、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支持技术改造(丽水等五个方面。);降低融资成本,为防疫提供专项信贷支持;提供融资担保支持;落实贷款风险补偿政策(山东、四川等。),加强应急借贷资金使用,支持融资租赁业务,加强保险服务,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湖北、上海等)。);发挥信用修复功能(重庆、北京、广东、成都等。)、信用免密系统试点(南京)、应用“信谊+”公共信用平台(广东南京)。

信用体系已成为最具弹性的治理手段。

市场主体在准入、生产经营、退出等过程中所涉及的政府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等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构成了多方面的商业环境。有理论认为,与硬法相比,信用制度作为一种软法,充分体现了合作监管在针对性、定量性、动态性、正向引导性监管方面的优势,尤其是在政策执行、信息共享、联合奖惩等场景中。信用制度还具有强硬治理的功能。首先,它体现为贯穿了三个现代治理体系:政府治理、法律治理和社会治理。其次,以此次疫情防控中的“健康码”为例,从杭州版到全国版的“健康码”成为信用数字化赋能社会治理创新实践的一大亮点,既节约了社会治理成本,又提高了社会治理效率。

在全球化体系中,信用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在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中,2019年中国全球营商环境便利度排名较2018年上升15位,升至全球第31位。其中,信用覆盖率和征信指数是报告评价一个国家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2020年3月27日,《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强调,“本市实行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监管制度”,“建立健全市场主体信用修复制度”。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重申“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失信认定、失信联合惩戒、信用修复等机制”。

建议启动中小企业“信用基础设施”。

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了帮助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许多帮助民营企业的政策,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政策传导中的“肠梗阻”这一顽固问题依然存在。其中,解决风险定价问题成为突破这一难题的关键。为此,建议启动全国中小企业“信用基础设施”工程,聚焦中小企业融资“最后100米”,打造信用基础设施升级版。“信用基础设施”不是创造一个新的银行,而是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类似“信用积累、储蓄、增信、变现”蓄水池的新型基础设施,打通金融服务精准对接的最后100米。

实施这一项目,只需要对现有的全国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进行整合创新并进行升级,这也是对目前国家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无法覆盖的中小企业的重要补充。平台可提供六大系统信用服务,即信挖、信评、信增、信存、信修、信用。前五项是企业信贷资产的“收入”,信贷运用是企业信贷资产的“支出”,是信贷价值的“实现”。其中,“挖信用”是对中小企业沉睡的信用资源进行多维度挖掘和信用价值量化,是传统征信、征信、信用评估的智能叠加。“存信”主要解决“数据白户”问题。“信用修复”是实现容错纠错机制的重要一环。

(作者薛芳,首都师范大学信用立法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经济参考报

修订:马春明、邓景龙

编辑:王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信用监管优化营商环境,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研究":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2274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