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散货码头自动化的“断路器”
——山东青岛港干散货智能绿色码头建设项目负责人赵维莉。
十月的阳光,照在山东港青岛港前湾港区北岸。一座运营了近30年的传统装货码头,没有了往日的气息,沿岸大型机械昼夜不停接力,现场是“空无人”。
数百米外的控制室里,工人们西装革履,足不出户就实现了抓取、卸载、堆放物料的自动化。其中一个手里拿着电脑匆匆走过。如果不是那位友善的“赵大姐”,很难把这个短发女人和中国首家智能绿色干散货码头的创始人联系在一起。她就是山东港青岛港干散货智慧绿色码头建设项目负责人赵维莉,原港口公司安全环保技术部副经理,一名普通的港口科技工作者,同事口中的“女汉子”。
平凡的她,做了不平凡的事——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里,她和她的团队在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完成了传统码头的升级改造,攻克了600多个行业难题,建成了无人机械、无人堆场、无人登船等多功能智能码头。与之前的传统码头相比,平均作业效率提高20%,平均能耗率降低10%,人员配备压力降低15%,安全风险点降低70%。
解决世界性问题
2020年3月,山东港青岛港干散货智能绿色码头项目正式立项。这个填补行业空白的项目空不仅仅是基于青岛港的生产需求,更源于赵维莉多年来的一块“心病”。
散货是青岛港的支柱。1998年,青岛港前港分公司建成了当时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20万吨级矿石码头。2009年成为全海域首家百吨级装卸公司,19次创下铁矿石装卸世界纪录。但是,运营模式始终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
1997年大学毕业一进港,赵维莉就亲眼目睹了船舶装卸工在30米深的半封闭船舱里清理边角料,亲自爬上40多米高的门座起重机,体会到了码头作业又脏又累的风险。从此,她梦想着有一天,把自己学到的自动化专业知识运用到码头上,改变工人“晴天满地土,雨天满地泥,安全隐患极大”的工作环境。
作为一名多年走在港口科技创新前沿的“老码头”,没有人比赵维莉在被任命为项目负责人时更了解其中的困难。
与技术成熟的集装箱自动化相比,铁矿石、煤炭、铝矾土等干散货的自动化难度更大,这是摆在全球港口面前的世界性难题。此外,码头上原有的装卸设备已进入“老龄”,部分控制系统仍使用20多年前的PLC,不具备自动化改造的条件。业内普遍认为,实现干散货自动化是异想天开。
赵维莉多次邀请技术专家来港研究和论证。专家的话给她泼了一盆冷水。“以这样的设备状态和生产模式,升级的成功率基本为零。”
“就算是第一拱,也要建自己的干散货自动化码头!”赵维莉没有退缩。干散货码头自动化这块硬骨头,再难也要啃下来。她从各基层部门挑选骨干,迅速组建起一支平均年龄36岁、硕士学历占80%的信息创新团队。
团队组建后,他们竭尽全力收集前沿信息,如饥似渴地“恶补”智能化、自动化专业知识,夜以继日地研究无人驾驶专业技术。慢慢的,每个型号的升级都形成了上万字的可行性报告,大家都从“外行”变成了“内行”。
走自主创新之路
青岛港已经拥有世界上效率最高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但全货、全流程、全机械、全流程的干散货码头升级改造尚属首次。
作为行业第一,转型没有先例;一些大型设备是进口的,国外厂商拒绝提供信息接口。无处不在的瓶颈让赵维莉意识到,关键核心技术买不来、来不来、谈不来,必须找到一条干散货码头自主创新之路。
当然,他们也有自己的优势,没有人比这群“土专家”更熟悉一线运营需求。
堆取料机是卸料、堆料、装车和混矿过程中的核心设备。赵维莉首先选择了堆取料机的自动化作为突破口。为了保证生产和工艺的连续性,团队只能掌握所有的生产间隙,甚至心照不宣地形成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哪怕有5分钟的停机时间,也要进行沟通测试。两台堆取料机经过60多天的连续奋战和上千次模拟试验,成功完成了整机的电气改造和自动化改造,相当于对整机的神经中枢进行了一次“大置换”。
团队一个个突破,用的大多是“笨办法”和“慢功夫”。装载车队副队长甘每天用脚踩着万米皮带流程,在46条皮带输送机上安装110个摄像头,流程皮带巡检由“人工监管”升级为“远程智能巡检”;车队队长助理郭凯从装载机复杂的动作中实时观察信号变化,采集各种数据8000余条,掌握了油门、制动、转向等动作信号的控制,突破了国外厂家的技术封锁。船队副队长李磊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连续4个月下舱,采集关键数据8000余条,克服了舱内信号传输覆盖不足的难题,完成了国内首台遥控清舱装载机的改造...
得益于自主创新的坚持,团队完成了全机自动化、全自动列车清洁机器人等9项创新突破,获得国家专利16项,行业领先成果6项。仅现场人力就减少了300多人,各项效率和效益指标已经完全超过传统人工干散货码头。
蓝领变成白领。
有人说码头是男人的天下。毕竟码头常年露天作业,工作强度很大。
在赵维莉工作的前香港公司的2000多名员工中,只有100名女性,但工作中的赵维莉从来不把自己当女人。她整天“泡”在被告席上,工作的时候经常忘记时间。白天,她穿过矿石场,爬上大型设备。晚上,她要在办公室开夜车,翻图纸,调程序。“不喜欢红衣服,爱工装”,“女中女英雄”,“女汉子”是她同事的评价。
投资干散货码头建设的“大局”,就是放弃“小家”。赵维莉的女儿不久前参加了高考,这恰好与新系统在网上测试的时间相吻合。直到最后一场考试结束,连续奋战了10多天的赵维莉才在设备调试时来到考场外。她女儿的第一反应是惊讶,然后他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
“这个项目里,互相关心的人都留不住。”团队成员、原香港公司副经理杰森说。
今年6月,山东港青岛港干散货智能绿色码头投入使用。在实时监控作业现场的大屏幕前,赵维莉自豪地告诉每一位参观者:“工人们曾经在风吹日晒、尘土飞扬的作业现场。现在,通过我们的自主研究,他们已经实现了自动化、无人化和智能化。他们看着监控,点着鼠标,按着按钮,从蓝领变成了白领、金领!”
在巨大的控制室里,工人们换上了干净的西装和衬衫,一个人控制三台大型机器轻而易举,而赵维莉依然是平时的赵维莉,或者说是一个橙色的码头工具。
25年过去了,一颗梦想的种子终于生长开花了。(青岛日报/管亥新闻记者周晓峰)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来自第一线的奋斗报告|赵伟丽:干散货码头自动化的“破题人”":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19729.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