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黄金淘汰之王”将迎来新股东!据了解,一家互金公司有望成为捷信新的“金主”。另有市场消息称,捷信小金的原股东捷信集团将逐步减持直至退出。从含着金汤匙出生,到“出卖自己”给别人,捷信该从神坛的什么地方消失?
一则捷信将淘汰黄金或将迎来买家的消息再次将其推到聚光灯下。
6月20日,有媒体报道称,某上市共同基金公司有望完成对捷信旗下消费者基金的股权收购。
有分析认为,捷信的消费金融互联网基因不强,风控没有优势,在中国实现数字化转型并不容易。此时,捷信消费金融将引入一家拥有中国资金、流量和技术优势的金融科技公司股东,有助于其线上转型。
消息落地后,业内对传闻中的“上市共同基金公司”也十分好奇。毕竟,拿下捷信消费基金的一部分,对于今天任何一家消费基金企业来说,都将是一个分水岭。但截至记者发稿时,该买家的背景仍未被官方披露。
自从捷信母公司创始人意外去世后,关于其“易主”的消息层出不穷。经营环境变化、自身业务调整、规模业绩下滑等因素交织在一起。过去几年,捷信消费金短暂达到行业顶峰,然后一路走低。
捷信会从“神坛”上消失在哪里?
捷信杜绝黄金“卖身”
吸金大王捷信小金的部分股权迎来了新的“金主”!
6月20日,据21世纪经济报道,捷信小金的一部分股权将迎来收购,一家上市的互金公司有望完成对这部分股权的收购。
早在去年,捷信母公司捷信集团创始人彼得·切尔纳(Peter Chelner)意外去世时,就有消息称其创立的捷信集团将面临消费金融业务重组。
到今年年初,关于捷信消费金寻找合作伙伴的消息在业内广为流传。4月,捷信小金回应称,捷信确实希望通过寻找有实力的股权合作伙伴,进一步加强其在中国市场的行业地位,从而整合其在中国市场的业务,使其运营更加本土化。
据业内人士透露,“易主”消息传出后,捷信曾与浙江一家AMC和国内一家互联网巨头进行谈判,但最终被一家互金公司拿下。
如果最终交易能够达成,将结束捷信一年来淘汰黄金的“流浪”历程。
至于交易对象,一家可以“吃掉”老牌黄金消费巨头部分股权的互金公司也引起了业界的关注。毕竟这对于后者来说是一个命运的转折点,只是公司名称没有透露。
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传闻中的互金公司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一是资产规模大,现金流充裕。
根据之前界面新闻的统计,2020年贷款规模超过500亿元的上市共同基金公司有5家,分别是:陆金所、360数字分公司、乐心、金融一账通、新益科技。
从上述五家互金公司2021年的盈利情况来看,陆金所、360数码分公司、乐心、新翼科技分别实现净利润167.09亿元、57.65亿元、23.34亿元、24.95亿元,金融账户净亏损13.31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乐心曾多次试图消灭赵晋。2019年,市场消息称,乐心正在申请黄金注销牌照;此外,乐心还寻求入股哈尔滨银行和杭州银行,但未获批准。
老牌消金巨头“倒下”
这家如今“卖身”的耗金公司,似乎略有没落,之前还以业内知名的“黄金大王”而闻名。
资料显示,捷信小金成立于2010年。从他的背景来看,他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据悉,是银监会批准的首批四家试点消费金融公司中唯一的外资公司。
稀缺的牌照,加上外资的“撑腰”,从诞生之日起就备受市场关注。
而它的背后是捷信集团,这让它在多家消费公司中一骑绝尘。
从发展历程来看,2012年至2015年捷信消费金选择了稳步前行,在规模和盈利能力上并没有大的突破。数据显示,2015年末,捷信金融总资产156.35亿元,净利润3300万元。
2016年,消费黄金行业迎来政策契机。据悉,该行与银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大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创新金融支持和服务方式,促进消费金融蓬勃发展,更好满足新消费重点领域金融需求。
在此背景下,捷信的消金火力如火如荼,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数据显示,捷信消费金今年实现营收68.26亿元,同期净利润9.3亿元,在消费金公司中遥遥领先。
之后的两年,捷信消费金依然是风起云涌。2017年至2018年,捷信营收分别为132亿元和18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0.22亿元和13.96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2018年还超越了背靠中国银行的中银小金,成为当之无愧的“小金王”。
在上述阶段,资产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16年至2018年,捷信小金的资产分别为469.7亿元、878.8亿元和990.75亿元。
事实上,过去捷信一直占据行业领先地位,与其模式密不可分。
此前,吸金行业属于一片蓝海,人海战术也符合当时行业的发展状态。捷信小金还成功利用线下网点,将业务触角延伸至三四线城市。
据媒体报道,截至2016年底,捷信消费金融服务网络覆盖超过312个城市,员工超过6万人,运营超过14万个POS贷款服务网点;2017年,捷信线下渠道规模达到顶峰,员工约8万人,全国POS点近24万个。
然而,转折点也在2019年悄然而至。疫情肆虐时,专注于线下模式的捷信消费金受到重创。
2019年营收170.38亿元,净利润11.4亿元,均为负增长,而资产增至1045亿元。虽然资产规模是黄金消费行业最好的,但从业绩来看,一直在“后来者”之下。同时,后者与支付宝的合作一度成为行业标杆。
转型迫在眉睫!
但资产的过度铺设成为其未来转型的阻力。根据《中国企业家》杂志的报道,捷信对基层销售人员提出了强制性的业务考核——“每人每月的业绩考核要求人数必须达到15单或业绩金额必须达到20-30万元,两者任选其一”。数据显示,2019年6月30日至9月30日,捷信员工人数从4.5万人减少到4.3万人。
与此同时,过渡线并不平滑。据悉,捷信消费金融已推出首款循环额度贷款产品“捷信惠购”,并布局新一代智能客服中心。但是很多用户投诉这个产品黑猫,说利息被乱扣。
此外,高层人事动荡也给这家公司的发展蒙上了阴影。2020年以来,捷信也出现了高管频繁离职的现象。董事长、首席风险官、总经理等重要职位均有变动。
在一系列的变化下,小金哥已经落伍了。数据显示,2020年,其营收112.32亿元,同比下滑35.2%;净利润1.36亿元,同比下滑88.1%,资产规模缩水至652.07亿元。从2019年净利润第二名到前五名。同时,招联前进无论是规模还是业绩,都是当之无愧的一哥。
2021年,业绩依然没有起色。PPF集团最新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财报显示,捷信消费金融营收7.25亿欧元,净利润4.62欧元,去年同期为10.8亿欧元,同比下滑近60%。
捷信集团为何“壮士断腕”
被捷信集团抛弃的捷信消费金,之前是其“功臣”之一。
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9年一季度末期间,捷信集团在中国市场的贷款余额分别达到56.43亿欧元、106.85亿欧元、124.46亿欧元和133.53亿欧元,分别占其贷款业务余额的52.7%、63.3%、63.6%和63.9%。
如上所述,捷信消费者的钱这几年一直在下降,逐渐失去了作用。这也是捷信黄金被“抛弃”的因素之一。
从捷信集团本身来看,业绩并不好。根据其业绩,捷信集团2020年至2021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分别为-5.84亿欧元和-1.78亿欧元。捷信集团将业绩亏损归因于中国和印度的疫情。由此看来,捷信集团这次要么是回笼资金。
同时,捷信集团各地区的消费金融板块正在调整。
具体来说,2021年10月,捷信集团的母公司PPF集团一直在为其信贷公司Home CreditBank在俄寻找买家。
同年11月,PPF集团完成了一笔12亿美元的交易。据悉,MONETA银行此次将以12亿美元收购PPF集团的消费金融业务AirBank和P2P公司Benxy。
此外,有业内人士分析了捷信集团2019年香港上市受挫或出售股权的另一个原因。
2019年7月,捷信在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花旗银行、摩根士丹利和汇丰银行是其保荐人。
同年11月,捷信集团突然宣布取消上市计划。有意思的是,据第一财经报道,捷信集团的上市过程一直比较顺利,已经通过了港交所的聆讯。
离上市仅一步之遥,却选择放弃。捷信的回应是,现阶段上市不符合捷信集团的最大利益,因此决定不推进上市进程。但当时市场上更多的观点是,捷信之所以取消IPO,更多的是与公司的“高利贷”质疑有关。
2019年,消费黄金行业遭遇监管重锤。首先,银监会召开银行业和保险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继续治理金融市场乱象。
此后,各地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例如,当年9月,浙江发布《浙江监管局驻中国银监会办公室关于规范个人消费信贷的通知》显示,不仅禁止非法挪用资金进入包括楼市、股市、金市在内的交易市场,购买理财、信托和民间借贷、P2P点对点借贷等禁止领域,还要求银行建立灰名单制度。
事实上,捷信集团在招股书中也表示,“我们可能无法顺应中国消费金融行业的不断演进和严格合规要求。”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捷信消费金融是什么贷款,捷信消费金融是干啥的":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19236.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