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缺钱,但是急需偿还某贷款平台,你会怎么做?
“拆东墙补西墙”大概会是很多人的选择。通常其他平台都不知道你贷款的用途——直贷。这种做法的背后,也是“墙塌”的风险。
从目前来看,这样“一人多贷”的现象已经成为互金行业的痛点。据不完全统计,小额现金贷总负债率已经超过60%,部分平台甚至达到80%。
智信征信公司总经理赵辉曾表示,其系统监测过很多多头借贷项目,其中借款人在6个平台借款,最多时一个借款人同时在22个平台借款。
学生“多头贷款”也是校园贷纠纷的原因之一。
在不同的借款渠道中,借新还旧看似可以解燃眉之急,但用户陷入债务漩涡的风险却很大——对于借贷平台来说,坏账风险也急剧增加。
“一人多贷”的背后,其实是征信市场的尴尬局面,征信机构之间的数据趋于“孤立”。
目前,国内个人征信行业存在“两大阵营”,即央行征信系统和互联网金融征信系统。前者以商业银行提交的信用信息为核心,后者主要基于个人交易和社会行为轨迹。
“孤岛”的原因并不深刻。对于任何借贷平台来说,信用数据都来之不易,各方都希望分享别人的信息,享受自己的信息以获取更多利益——这就是“囚徒困境”。
但从目前来看,困境似乎是在逼出一批先行者。近日,宜信旗下的智诚信用发布了一个名为智诚阿福的共享平台,不仅共享宜信自身积累的贷款数据,还与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小额贷款等金融机构合作共享数据。
这样,这个分享平台包含了日常生活数据、贷款信息、消费信息等信息,借款人的身份可以更加立体的呈现。
这个平台也成为了平台之间的数据通道,所有平台都可以查询参考信用记录。这背后的意义不言而喻——防止一人多借,为多人负债。
宜信创始人兼CEO唐宁在接受钛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普惠金融的未来需要每一个员工的参与,行业的发展不是零和游戏。数据和金融科技的共享,不仅可以提高机构的风控水平,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行业的共赢。
事实上,数据共享的概念并不是宜信的创举。今年9月,由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组织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正式开通。平台首批接入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宜人贷、拍拍贷等17家机构。
这17家公司涵盖了第三方支付、点对点借贷、消费金融等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态。系统建成后,各单位可以从更多元的角度交叉比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提高信息核查的准确性。
此外,几家互联网金融机构也在输出自己的大数据风控技术。同样在今年,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已经向消费金融、P2P等互联网金融平台开放,为合作企业提供信用评分、反欺诈信息验证、行业关注名单等服务。同样,京东金融和百度金融也在这个方向有所涉猎。
这些举动似乎证明,数据对接、信息共享已经成为互金行业的发展趋势。
经历了两年多的坎坷,互金行业的热点正在向上下游延伸——风控、征信、催收成为目前行业的关键词。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行业面临各种问题后“补课”的过程。(本文为第一钛媒体,记者/蔡鹏程)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 taimeiti),或下载钛媒体App。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竟有人“同时在22家小贷平台借款”,互通征信数据已成为共识":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19226.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