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持贫困户,要创新扶持模式。依托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能人)、龙头企业、村级集体组织组织贫困户,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阆中市扶贫移民局局长涂汉波说,在扶贫工作中,该市一些乡镇创新扶贫模式,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的带动,政府购买服务,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红山镇:
龙头企业+贫困户
“洪山镇坚持‘政府引导、贫困户参与、能人参与’的原则,按照‘一轴两翼’的总体思路推进扶贫工作。其中,一轴是指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轴,一边是龙头企业,一边是五郎坪村、宝龙台村两个小微园区。”12月14日,红山镇党委书记陈正道说。
红山镇走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道路,实行“龙头企业+贫困户”的扶贫模式。贫困户将土地流转给龙头企业杨果业。除了土地租金收入,他们还可以在杨的果业打工,赚取打工收入。
据介绍,该镇依托杨的果业,建立了“企业+贫困户”的扶贫模式。杨果业与贫困户缔结了技术、种苗、农资、销售、务工等多方面的利益联结机制,将贫困户(农户)的传统劳动属性与产业园区发展需求相结合,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实现了共赢。镇政府加强了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并给予适当的补贴和指导。
该镇还大力宣传土地流转相关政策法规和致富典型案例,以互换、转包、租赁、借用、转让、入股等方式发展小微园区,解决了承包地块碎片化问题,既减少了产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投入,又降低了产业管护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土地抛荒现象。
由村党支部、大户、富人牵头,确保贫困户全部加入,其他农户积极加入,成立专业合作社,把贫困户(农户)培育成“组织化农户”。发扬贫困户(农户)的个体优势,集中力量在传统生产领域工作,结合新型农业主体优势,做好产品销售、信息资源等业务领域,实现贫困户(农户)的“生产领域”与专业合作社的“业务领域”分工。根据贫困户的意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以自己种植。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以通过土地和财政扶贫资金入股,在三年管理期内委托给专业合作社,在收益期内由专业合作社交给贫困户。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账管理、群众监督、年终决算补充。
目前,该镇五郎坪村已投资30万元发展小微园区,种植柠檬220亩。宝龙台村投资60万元发展小微园区,种植银杏315亩。东兴镇:
专业合作社+贫困户
"龙头寨山羊养殖合作社是由村干部牵头,贫困户入股成立的."东兴镇景西河村龙头寨山羊养殖合作社理事长赵军介绍,景西河村实行“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组织村里的贫困户,村干部带领专业合作社,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自己养殖。合作社提供羔羊、防疫、技术指导等服务,统一销售。鼓励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将精准扶贫资金投入合作社,由合作社为其发放固定分红。如果贫困户扶贫后自愿退出,合作社将返还全部本金。
“自愿入股,自由退出。贫困户达到扶贫标准或有能力发展养殖业时,可以退出,不收取任何费用。我们还安排兽医跟踪服务。”赵军说。石龙镇:
专业户(能人)+贫困户
石龙镇慈云村走“能人+贫困户”扶贫之路。通过能人(专业大户)示范,发展獭兔养殖,产业脱贫。村里对无劳动能力、持观望态度的贫困户采取獭兔看护,贫困户每年分红收益不低于投资的10%。村委会主任杨志培已经照顾了两个贫困户的40只獭兔,现在库存獭兔300多只。很多贫困户找他学习,他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村民张开清、杨志金看到了他养殖獭兔的好处,主动要求参加技术培训。目前,村里建起了160平方米的圈地,养殖100只獭兔,下个月能产下300只左右。
采取“专业大户(能人)+贫困户”的扶贫模式,慈云村10多户贫困户赚到了第一桶金。该镇还加强与阆中兔业协会的合作,对养殖积极性高、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贫困户,全程参与建兔圈、收购种兔、收购成品獭兔,并跟踪服务指导。除了定期举办獭兔养殖技术培训班,协会还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对贫困户进行消毒、饲养管理、防疫配种、母兔产仔等方面的指导。为了降低獭兔养殖的市场风险,确保贫困户看到效益,村里还与市兔业协会签订了保底收购协议,让贫困户赚到了钱,增强了脱贫的信心。
封飞镇:政府购买服务帮助贫困户
封飞镇等乡镇依托村级集体组织,实行土地互换,发展专业大户,建设家庭农场,鼓励贫困户规模化种植。村级集体组织还为贫困户提供农机具耕种、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缴纳土地出让金等服务,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的扶贫模式。
为了解决土地抛荒问题,封飞镇明确规定,没有劳动能力的外出户、贫困户,要将承包土地经营权委托给村集体托管。村组会把弃土流转给有能力在家种地的贫困户,鼓励多种地。组织党员干部带头争做种粮大户,争做家庭农场。引导外出务工农民、个体工商户、农村经纪人、农村大学生流转抛荒土地,从事粮食规模化生产。如果抛荒土地面积过大,当地业主确实无力耕种,可以引进业主实行规模经营。今年,该镇建成了42个家庭农场,发展了68个种粮大户。
为了激发业主和大户的种植积极性,镇里在村里配置农机。2014年,该镇为瓦店村提供了2台旋耕机、2台收割机和2台插秧机。今年,该镇新配备了7台旋耕机和2台收割机。该镇分为两个区域,吸引业主成立两个农机合作社,补贴购买农机,将农机产权交给种粮大户和家庭农户。鼓励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修建自己的生产通道。截至目前,该镇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修建的生产便道已达60公里。该镇农业服务中心还向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统一提供种子和化肥,节约了生产成本,并给家里的农民100元化肥补贴,让他们每亩地开垦荒地。镇农业服务中心对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进行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指导,每年对家庭农户进行不少于10天的培训。协调阆中农商银行向农民发放小额信用贷款的行为,解决农民发展产业缺乏资金的问题。目前,全镇已建立家庭农场42个,发展种粮大户68个,规模耕地4925.43亩。(南充日报张晓东)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阆中扶贫开发局,阆中扶移局胡建":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16058.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