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信托产品销售真的很好,一分钟几亿的产品都卖完了。”某信托公司业务人士表示。
央行数据显示,2019年1月,信托贷款新增345亿元,信托贷款增量由负转正,创11个月新高。据中国证券报记者调查,1月份信托贷款由负转正,除了资金面宽松导致信托发行回暖的因素外,信托公司稳健经营、信托作为融资工具的地位以及市场仍将信托视为优质资产也是重要原因。
从资金面来看,近期信托产品销售火爆,政信产品销售渠道也有所松动。但从资产的角度来看,由于各信托公司的风控标准等因素,落地项目数量并没有明显增加。未来信托贷款的规模增长能否持续,还有待观察。
1月份信托贷款规模大幅增长。
北方信托研究员李明(化名)表示,1月份由负转正的直接原因是资金面宽松带来投资信托资金增加,信托发行回暖;深层原因是市场仍然认为信托是一种优秀的金融资产。在风险防范和通道去除的背景下,信托业的稳健经营和信托作为融资工具的地位逐渐被认可,导致市场对信托产品的需求旺盛。
资深信托研究员袁继伟认为,目前监管政策和市场需求并未发生大的变化,1月份信托贷款增量规模的逆转可能存在偶然或季节性因素。
华创证券研究所证券分析师洪认为,与以往的宽信贷不同,信托公司的风险控制仍面临高压。类似于年初银行抢贷,资金来源取决于银行的信托贷款,也有明显的季节性。政治和信贷产品的松散分销渠道
中国证券报记者调查多家信托公司了解到,近期通过直销渠道销售的信托产品较为火爆。“最近信托产品销售真的很好,公司几亿的产品一分钟内就卖完了。从公司整体信托规模来看,下降趋势有所减弱。”某信托公司业务人士表示,“以前基本没有银行愿意代销的政信产品。最近银行也开始和信托公司洽谈,发行渠道有望打开。”
用益信托数据显示,1月份集合信托产品规模为1639.13亿元,同比增长4%。
袁继伟表示,年初以来信托产品销售情况良好。一是投资者对近年来信托收益率下行趋势有所预期,提前投资锁定收益。第二,目前非标固定收益产品供给明显减少,信托仍然是一类风险收益相对较高的产品。三是部分信托公司为了满足未来资管新规的要求,提高了产品销售门槛,小信托产品供给减少,导致部分投资者抢购小信托产品。同时,在流动性充裕的支持下,机构资金认购信托产品的积极性也有所提高,边际改善。但在资管新规等监管政策的约束下,银行等传统机构的资金占比很难大幅提升。
对比资金面,整体资产面没有明显变化。某信托公司相关业务人士李翔(化名)透露,目前仍有很多风险在积累,因此短时间内项目审批不会大幅放松。
李明表示,从资产的角度来看,整体还是比较稳定的。在目前的环境下,公司在项目审批上主要以风险控制为主,必须满足相关的风险控制条件,才能去融资环节。
信任增长的可持续性仍有待观察。
1月份信托贷款回暖趋势能否持续,受到市场关注。据中国证券报记者调查,不同机构对此问题看法不一。
某券商首席经济学家刘敏(化名)表示,从信托资金的角度来看,如果监管政策不调整,信托贷款的增长是可持续的。某券商宏观分析师表示,随着政策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大力支持和银行理财子公司的获批,去杠杆将更加注重把握节奏和力度,表外融资有望进一步复苏。李想也表示,从目前来看,机构资金面略有宽松,预计未来信托贷款规模会缓慢回升,但不会出现大幅增长。
但也有机构人士认为,需要理性看待信托规模转正的问题。“总体来看,在资管新规逐步深入实施,2019年信托到期量保持高位的背景下,全年信托贷款仍可能保持负增长态势。”袁继伟坦言。
李明也认为,目前各家信托公司都在积极管理信托,交易管理类信托规模的逐渐下降对信托贷款规模有影响。
洪认为,新信托的可持续性还有待观察。年初信托行业确实有大量项目,但房地产企业必须达到“432”标准,平台公司达到评级和历史发债要求的标准一点也没有降低。社会融资大增背后的信任净增是一个积极信号,但信任数据需要持续跟踪。
来源:中国证券报。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信托资金贷款利率,信托总规模2020":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1464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