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红提关乡倪虹村的村民,现在有了一条高速公路可以出行(左图),而在过去,他们只有一条“挂壁公路”(右图)(摄于2020年11月12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曹
新华社太原5月9日电题:山西:转型发展新路山河新貌。
新华社记者、王飞航、马
太行山再高,也没有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高。吕梁山再深,也挡不住人过穷日子。
在山西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上,3700万干部群众正在努力脱贫奔小康,让三晋大地变得富饶美丽。乘着新时代发展的东风,这里的人们重整旗鼓,再出发,踏上转型发展的新征程。
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西沟村村民在众鑫源扶贫造林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常永红的带领下上山植树(2020年10月2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柴婷摄
摘掉穷帽子,黄土地不再“贫瘠”
谷雨过后,吕梁山草木葱茏,春意盎然。
在五一劳动节的前一天,吕梁市柳林县薛家湾村的村民胡在忠在儿孙们的簇拥下庆祝了他的百岁生日。在宽敞明亮的二层小楼里,看着一大桌精心准备的菜肴,胡在中感慨万千,向孩子们讲述了自己在过去不同时代的愿望:吃一碗白面,穿一件新衣服,盖一座砖房,买一辆车,去旅行...
胡在中(中)和家人在院子里拍全家福(2021年4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詹佘艳
“我十几岁的时候,一家人挤在山坡上一个破旧的土洞里,经常挨饿,衣服都是打补丁的。”胡在中回忆说,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了一名乡村教师。每次开学,他都要走20多公里崎岖的山路去黄河岸边的学校。
时光荏苒,胡在中一家的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衣食无忧,盖新房,孩子开车,火车飞机旅游...“过去所有的愿望都实现了。”胡在中说,现在的愿望是多享受几年幸福。
几十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三晋大地发生了和胡在忠一家一样的变化。
夹在太行山和吕梁山之间的山西,曾经是全国脱贫攻坚的重要战场。2015年,全省贫困发生率达到8.33%,近一半的县是贫困县。赵家洼、椿树沟、万年堡、如意洼...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贫困村名,无声诉说着普通人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山西省临汾市大宁县阙镇支角村,大宁县鑫达扶贫造林专业合作社成员正在种植油松(2018年5月10日摄,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杨摄
自脱贫攻坚战开始以来,山西已有近5万名干部奔赴贫困地区,与群众一道寻找出路、建设设施、搬迁发展产业。短短几年,全省32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327元提高到2020年的9592元。曾经生活在山沟沟里的穷人搬出了大山,渴望吃饱肚子过上幸福生活的人们终于实现了梦想。
山西忻州市岢岚县宋家沟村村民周明脱贫后,当了护林员,学会了编织,迷上了唱歌。在上山巡林的路上,在游客聚集的村子里,在微信里的歌手群里,经常可以听到他的歌。“日子好的时候,我有心唱歌。在那些悲伤的日子里,谁还有心思唱歌?”他说。
这张拼版照片上图为: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宋家沟村村民整村搬迁前居住的房屋(资料照片);下图为2020年5月9日拍摄的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宋家沟村(新华社记者曹阳摄)。新华社
宋家沟作为易地扶贫移民村,现在已经被打造成AAA级旅游景区,五一期间迎来了一批游客。周明每天帮忙值班,从早上六点到晚上七点半,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穿绿衣服补短板,里外的山川重焕风采。
前不久,太原市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园的25万株樱花竞相绽放,形成“醉美”春景,吸引了众多市民。
游客在太原市玉泉山郊外的森林公园参观(2021年4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杨摄
这个总面积约13平方公里的公园,10多年前有许多石膏矿和小煤矿,还有200多个因开采形成的山体滑动面。矿物废料和各种城市垃圾形成了七个大垃圾场,是太原市扬尘的重要来源。
水被转移到山上,山被修复,到处都种上了绿树...经过不懈的管理,它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生态旅游公园。“我每个周末都来这里,不仅是为了看风景,也是为了感受生态环境的变化。”太原市民王锴说。
这是太原市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园的景色(2020年7月19日拍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曹
山西之长在煤,山西之短在水,山西之痛在生态环境。缺乏森林和绿化,水资源不足,河流断流,水污染,许多城市“列出”污染严重的城市。有一段时间,山西在保证全国能源供应的同时,承受了巨大的生态阵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要强经济富民,又要改善生态环境。近年来,山西践行“两山论”,聚焦山、水、气、城等领域突出的生态短板,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让内外山川重焕风采。
在太行山、吕梁山等重点地区,山西掀起造林绿化高潮。仅“十三五”期间,就造林2300多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2.4%提高到2019年底的23.18%,历史上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从“十山九秃,大水漫山遍野”到“我们看着绿树环绕你的村庄,还有远处群山的淡蓝色”,今天,山西在北京和天津之间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
为解决水资源困境,山西建设了大型应急水源工程和大型水网工程。在有效解决水资源短缺和分布不均问题的基础上,以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为重点,加强“两山七水五湖一盆”生态修复和保护。通过努力,汾河、桑干河等流域生态全面改善,晋阳湖、漳泽湖等省内主要湖泊得到有效治理,“一清水入黄河”的美好愿景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这是山西省太原市汾河公园一角(2020年5月10日拍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杨摄
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清洁低碳能源结构等措施,山西省重点城市和魏奋平原等重点地区的环境空气体质量也有明显改善。去年,全省环境空气体质量平均综合指数同比下降9.9%,优良天数比例比上年提高8.3个百分点。涌现出“大同蓝”等许多城市新名片。
种植生态就是种植未来。“五一”期间,全长75公里的太原汾河公园自行车道开通运营。蓝天白云下,许多市民骑行在绿树环绕的碧水岸边,享受着生态改善带来的红利。
市民在山西省太原市汾河公园跑步(2019年7月2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杨摄
让高品质发展成为三晋最强音
作为煤炭大省,山西出产的煤炭曾经“点亮了全国的半边天”。然而,长期以来,“一煤独大”的资源型经济不仅造成了过度依赖煤炭的粗放发展方式,也挤压了山西发展的改革创新、人才和综合竞争力。
转型发展新路,成为摆在山西面前的新“时代考题”。
为此,山西提出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做强做优基础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规划未来产业布局,在基础产业的有效支撑下,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赢得时间空。
同时,山西要改革创新的动力。近年来,山西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高质量生活为目标,大力推进国有企业、行政审批、科技体制、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教育布局优化调整等多个重点领域改革,有效释放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今年以来,出现在山西多个防疫检查站的“气凝胶零能耗舱”备受关注。
“这个18平方米的小屋,使用了气凝胶保温墙板、石墨烯发热膜地板和可以发电储能的光伏板,都是华阳集团自主研发的新材料。”华阳集团三建公司副总工程师王说。
在位于山西省阳泉市的华阳集团红阳第三建筑公司,工作人员展示气凝胶防火保温板的保温性能(2021年3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杨摄
华阳集团的前身阳煤集团曾是知名的老煤企。在去年山西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中,这家老牌煤企告别传统煤炭业务,专攻新材料产业,成为山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典型。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山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8%。今年一季度,全省装备制造业、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明显快于全省工业增速,部分新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经过持续努力,山西的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等传统产业正在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大数据、半导体、光电子、光伏等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也在加速发展并产生效益。
新的旅程,然后开始。
从“一煤独大”到“八大支柱”,从过度依赖要素驱动到更加依赖创新驱动,肩负着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改革试验和能源革命综合改革使命的山西,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奋勇前行。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山西转型发展率先蹚出一条新路,山西转型跨越发展":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14507.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