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元宵节,大家不是在祝福就是在打灯谜。这个小编只是提醒一下,元宵节后就要开学啦~ ~ ~这两天寒假作业大军占领了星巴克、肯德基等多家门店,刚开始感觉新闻被放大了,但是有一天突然想吃冰淇淋,旁边正好有家肯德基。。。然后。。。没有然后、、、、
良心。。人太多了,没有圣诞冰淇淋。。。
所以,现在似乎是学生回归学业的时候了。是时候第n次说说“校园贷”的问题了。虽然从2017年开始各大高校都接到了取缔校园贷的相关通知,但从边肖平日里接到的举报和问询来看,校园贷虽然很少出现在表面,但却一直在暗中暗流涌动。。。
“警察叔叔,请帮帮我!”这就是身陷“校园贷”陷阱的大学生罗。去年的一天,他报案称,2016年10月至11月,因无力偿还校园贷款,多次被逼签订各种阴阳欠款协议,欠款总额达70万元。
所谓“校园贷”,就是学生通过网贷金融机构、面向大学生的平台,在网上申请信用贷款的方式。
随着物质条件的丰富,各种精彩的世界对于还在高校读书的同学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同时也成为商家紧盯的“美味蛋糕”。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至少有3000万大学生,每年有数百万“新鲜血液”发生变化。在这些大学生中,80%以上资金短缺,大量的潜在用户让兴趣商家兴奋不已,于是一个针对大学生丰富消费能力的贷款平台(俗称“校园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2017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媒体广泛关注的校园贷案件有32起。其中,浙江有4起,其中3起发生在杭州下沙大学园区:“杭州一18岁女大学生借了2万高利贷,后来发生的事让她觉得很可怕”“杭州下沙大学几十名学生校园借款40多万,公司目前无力偿还”“一父亲校园借款调查”。
很多校园网贷平台的审核几乎形同虚设。这些平台为了吸引学生贷款,都打着“一分钟申请,一天到账”的口号。所谓的信息审核程序,都说学生只需要填写身份证,学校,年级,学号,父母双方的姓名和联系方式等等。乍一看似乎审核程序相当严格,但实际操作过的人反映,即使填写了其他同学的个人信息,只要真的存在,也不会被发现。
对此,警察叔叔们总结了关于校园贷的五大危害:
1“利率低”不可信,本质上是高利贷。
犯罪分子瞄准高校,利用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差、心理脆弱的特点,进行短期、小额贷款活动。这种贷款表面上看是“薄利多销”,但实际上犯罪分子拿到的是银行20-30倍的利率,随意赚学生的钱。
2越方便越容易“抢”。
有的贷款很方便,只需要一个身份证就行,有的同学因为人事关系等原因,用自己的身份证为别人办理贷款。这种行为是有风险的,因为一旦对方无力偿还,剩下的债务将由“被申请人”独自承担。
3一旦逾期,催款是“全方位”的。
贷款时,有的贷款人会要求一定价值的物品做抵押,会收集学生的学生证和身份证复印件,对学生的个人信息非常熟悉。因此,一旦学生未能按时还款,网贷平台不会通过正当途径追款,而是采用给家长、亲戚、老师发短信、在校园张贴海报等威胁手段,甚至安排人上门阻止,督促学生还债,对学生的人身安全和校园秩序造成严重危害。
4容易滋生借贷的坏习惯。
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父母提供的生活费。如果学生有攀比心理,有平时乱花钱的坏习惯,那么正常的生活费肯定不够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这些学生可能会转向校园高利贷获取资金,从而导致赌博、酗酒等不良嗜好,严重的可能会因无力还款而逃课、辍学。
5容易诱发其他犯罪。
出借人可能利用校园“高利贷”骗取学生的抵押物和押金,或者利用学生信息从事电话诈骗,骗取信用卡。
在此,警察叔叔提醒广大学生、家长、老师:
第一,引导大学生端正消费观念和观念,提醒学生在借贷前充分了解网络借贷,尤其是在利息收取方面。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少,对不良网贷了解少,容易被不良网贷吸引。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个人信息管理观念,防止被冒用后成为“被贷款”的受害者。
第二,既要在大学开设法律课程和法律知识讲座,引导学生健康消费,又要让学生知道哪些权利受法律保护,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如何保护。要在大学开设实用性的法律课程,至少包括合同法、侵权责任法、刑法,防止他人权益受到侵害,同时在自己权益受到侵害时,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
来。。。别哭了。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校园贷的真相,校园贷的可怕":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1444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