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2月24日电题:普惠金融,浙江农村:银行做“傻事”,农村挖出“大数据”。
新华社记者王
春节期间,浙江临海东城镇朱轩村农民徐义生靠加工灯笼卖了1000多万元,这是他在血本无归的压力下“二次创业”的成果。
在2015年冬天的一场火灾中,徐义生价值数百万元的库存灯笼被点燃。第二天早上,当地农商银行的负责人来他家,不是催他还30万贷款,而是实地调查后告诉他:再加50万贷款,支持他“站起来”!
`“老徐是一个踏实的人,性格可靠。如果我们拉一把,他一定会再起来;推出去可能真的会变成坏账。”当时进行入户调查的临海农商银行东恒镇支行行长陆说。
这家银行花了十几年时间,通过进村入户“扫街”的“笨功夫”,建立了一套农民信用档案。每个农户有多少人,有多少间房,孩子的工作,收支情况,赌博等不良嗜好,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到今年年初,临海已有农民信用档案26.37万份,占当地农民总数的94.52%。浙江全省已建档1097.15万户,占全省农民户数的92.79%。
这是中国最基础的地方版“大数据”,量大面广,实时更新。春节前后,信贷经理胡新初约了村会计和老支书,进入所辖的丝带朱村更新信贷档案。
随着入户调查,记者发现今年更新的数据量并不小:去年一批新开发的150套商品房被村民买走;村民陆轶君家新建了一栋四层楼的房子,生产设备也搬进来了。评估资产可增加300万元...
数据登记后,胡新初会坐下来和会计、老支书等几位有威望的老人协商,修改信贷方案。他想了解的包括村里农民的人品、信用、个人能力、家庭和睦等无形资产,这些信用信息会转化为可以融资的社会资本。
台州是中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除了入户采集,胡新初还会将采集的数据与台州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以及信用中国、信用浙江等政府数据库对接,作为判断借贷风险的依据。
除了“信用用户”,还有“信用小镇”、“信用村”,贷款更方便,利率更优惠。截至2017年底,浙江农信系统共考核信用乡镇1204个,信用村(社区)2.7万个。
临海市永丰镇镇长单宜波认为,“信用村”是一种集体荣誉,集体利益。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银行的这些举措客观上有利于改善乡村治理。
自2013年胡新初接手朱轩村以来,每年8600多万元的贷款从未出现过一分钱逾期。村党支部书记胡给了记者两个理由:一是农村民风淳朴,谁恶意逃废债务,在村里肯定活不下去,而且农民打入市场后诚信意识强,“老赖”的名声传开了,没人会跟你做生意;其次,集体共同维护。朱村是台州一级的信用村,贷款利率比其他村低。如果一户是“老赖”,全村都不服,实在没办法。每个人都要还钱。
在临海农商行,去年农户贷款余额121.12亿元,不良率仅为0.48%。扩大到浙江所辖农合机构,不良率1.1%。还有一个统计是,到去年底,浙江省银行业平均不良率为1.64%。
农民讲信用,银行有信心,形成良性互动。浙江农村无担保信用贷款高速增长。
在浙江农村,越来越多的农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诚信红利”。农民的“信用点”可以是诚信经营、爱岗敬业、道德高尚、孝顺父母。
周是村里公认的孝子。卢说,像他一样被评为小星的东溪单村村民,可以享受低息贷款,10万元以内可以随时放贷。
多年的信用体系建设和数据积累,让包括浙江农信社在内的金融机构纷纷下沉到基层。在发放农户最常用的小额贷款时,可以实行高效率、低成本的信用贷款。
在前期建立农村信用档案的基础上,浙江农民可以直接到农村信用柜台或在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和近3万个取款点放款帮助农民,实现了村村通贷。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农村普惠金融支付服务点,浙江普惠金融服务有限公司":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11915.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