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德良,中国共产党党员。我66岁了。我以前是平遥农商银行的信贷员。23岁退休到2014年,之后又被返聘做大堂经理。我在东泉支行工作了42年。正所谓“远观马力,日久见人心。”我对东泉镇的每个村子和大部分农民的情况都很了解。
我是1978年参加工作的,那时候还是大规模的集体生产,土地还没有下放到农民个人。信用社余额只有27万,几十块钱几百块钱的贷款也不少。当时的信贷员,算盘、存单、贷款收讫凭证等都装在背囊里,到哪里都随身携带。农民出售牲畜和粮食的钱可以吸收市场上的存款,农民需要贷款,他们可以在田间和路边市场的炕上处理。到了年底,他们会蹲在每个村子里给社员分红。可以说每个信贷员都是一个流动的小银行。
记得当时我手里放了一大笔贷款,3万,现在只能算小数目,但在当时是个巨大的数字。可想而知,所有信用社的存款只有27万,贷款只有9万,我一下子就放了3万,心里真的很沉重。1979年,平遥县政府发放财政贴息贷款,支持当地发展水产养殖业。蒙山深处有一个叫康家庄的小山村,到处都是森林和灌木丛,非常适合养牲畜。那年春天我下乡,他们村长跟我说,很多村民想养肉牛,但是资金还有很大缺口,想让信用社帮忙解决。我也知道这对山区人民有多重要。我花了10天的时间,走遍了村里的80多户人家,详细的了解了每户人家的底细。最后我确定了38户,办理了3万元贷款,帮助村民买了150头奶牛。毕竟贷款金额太大了。虽然没有人给它施加压力,更没有人指责它,但我心里的石头还是放不下。如果出了问题,我真的会成为罪人。我别无选择,只能想到保险公司。贷款保险在平遥从来没有发生过。保险公司和农民都不太理解。经过多次耐心沟通劝说,让养殖户每头牛交10.5元加入肉牛养殖保险。这样每头牛在繁殖期死亡可以获得最高350元的赔偿,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在村民们的精心照料下,这些牛在三年的时间里长大并出售。除了还清信用社的贷款,他们还给每家每户带来了2000多元。他们很高兴,用红纸写了一封感谢信,说了很多感谢的话。村民的生活看到了开始,我们的辛苦没有白费。
平遥自古就有经商的传统。人们头脑灵活,管理意识强。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家家户户都分到土地。当大部分人还在好好打理自己的亩田时,一些头脑灵活的人开始种果园,养殖,做家具,去城市打工做生意。农民有新的需求,要积极想办法满足。
彭坡头村曾是平遥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地处偏僻,资源贫乏,经济落后,农民生活贫困。村里有个叫侯敏达的农民。他从小就是村里人眼中的“乖巧虫”,遇事总有好点子。上世纪90年代,他承包了20多亩果园,开始过上了丰收辛酸的日子。1995年,侯敏达的果树遭遇暴雨,但当时发生了“荷兰猪”事件,连家里仅有的2万元积蓄都被骗走了,从农信社贷款的1万元也没还上。侯敏达觉得天塌了,很多人觉得应该逼他赶紧还款。
基于我多年的了解,侯敏达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管理细致入微。挫折只是暂时的。我坚信侯敏达不会就这么倒下,我们不应该在最关键的时候抛弃他。于是,我从亲戚朋友那里凑钱帮他还了所欠的贷款,又重新申请了5万元用于改造基础设施和引进优良树种。终于在第二年,我克服了困难,走出了困境。到现在,他的果园还在,只是里面的果树品种升级了。借助木瓜红富士苹果园的品牌优势,他的产品远销华北各大城市,生活越来越红火。
2000年以后,农村经济更加活跃,人们致富的途径更多,社会环境更加复杂,骗贷、赖账的人更多,手段也在不断翻新。信贷人员需要增强辨别是非和选择客户的能力。坏客户放不进去,好客户丢不掉。
东泉村有一个叫张忠义的农民。他家很穷,兄弟很多,娶个老婆都是问题。但他从小就满脑子都是点子,做事干练利落。1992年,我不顾家里反对,贷款350元买了一个小烤箱,在家里两间东屋开了个小作坊,给人加工馒头,卖烧饼。每年借几百元几千元储备面粉油之类的东西,生意规模逐年增长。几年后,第一家粮油门市部开在了村里最大的一条街上,糕点加工店也搬到了街上。每年借点钱,每年按时还,生意越做越大。
到了2008年、2009年,村里又多了几家粮油店、糕点加工店,5000人的村子一看就养不了这么多竞争对手。张忠义的生意第一次遇到了障碍。我去他家了解贷款的情况,他跟我说了他的苦恼:“维持现状是不可能的,再投资一个也没有方向。”我给他讲了一些新名词比如粗粮加工,绿色食品,合作社等等。根据省联社的支农惠民工作重点和在报纸电视上了解到的知识。他很兴奋,想往这个方向发展,但是资金成了最现实的问题。向信用社领导汇报后,我决定再借给他20万。当时他担心自己的生意太小,承受不了这么重的债务。我告诉他,有政策鼓励,前景看好,加上自己的商业头脑,他一定能做得很好。在这笔贷款的支持下,他建起了大型厂房,引进了新设备,组织800多名农民成立了健康养殖专业合作社,专门生产优质粗粮,并注册了“金涛泉”商标。产品已进入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各大超市,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领头雁。
做家具的颜、大规模养猪的胡海宝、承包工程的王等...还有很多其他的例子。在信用社的支持下,他们一步步拓展事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东泉信用社的业务也快速发展,存款余额从27万元增长到2.6亿元。在成就客户的同时发展自己是农信社的宗旨,也是每一个信徒的仁心。
现在想想,我没有后悔,因为我每天都认真对待每一件事。40多年的工作积累了6000多万存款,30多年的信贷岗积累了1.1亿贷款,常年接触农户1000多户。
总觉得人活着应该有点意义,希望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或许这就是一个农村信贷员的价值。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李德亮 私募,李德银简历":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10591.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