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来到国盈网!
官网首页 小额贷款 购房贷款 抵押贷款 银行贷款 贷款平台 贷款知识 区块链

国盈网 > 小额贷款 > 依托银本位成功发行纸币,元朝纸钞究竟有多牛?堪比当时世界美元

依托银本位成功发行纸币,元朝纸钞究竟有多牛?堪比当时世界美元

小额贷款 岑岑 本站原创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自忽必烈建元后,元廷逐步探索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纸钞发行和管理制度。元钞制度从建立到完善,需要凭借诸多的条件方能成立。

一方面,纸钞制度承铜钱制度的衰落而逐步发展,无论在价值的元钞在运转初期很难单独代替铜钱而存在,故纸钞制度建立伊始需要依托金银、丝绢等实物货币的内在价值来整合各自相独立的地域货币体系。另一方面,纸钞需要通过权定与金银的价格关系来有效运转,依靠金、南宋后期纸钞建立的财政领域和交换性市场基础,逐步得到推广拓展。

更重要的是,纸钞背后所凭借的国家力量,尤其是王朝强大的财政循环渠道是维持纸钞价值不可缺少的关键条件。

1、元代纸钞的四个阶段

元代纸钞制度的形成与演变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蒙古建政后的地方性货币至忽必烈发行推广全国的中统钞。

蒙古帝国时期,统治者便逐步继承宋金朝的经验,开始探索发行纸钞。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草原各部,建立大蒙古国。建政前后的蒙古部落长期以实物交易、重视金银为特点,通过与周边不同民族的贸易往来和朝贡联系蒙古部落逐步扩大了交换的水平。

至13世纪30年代蒙古灭金前后,随着农牧混合经济区交流的扩大、蒙古诸贵族等对金银财货的追求以及跨地域的长途贸易逐步兴盛,华北地区出现铜钱、纸钞与金银等货币杂用局面。

由于军事战争与财政支用的需要,蒙古辖属的地方汉人世侯势力及蒙古领主为了经营地方,试图印行纸钞来促进商品流通、获取财利。

如1227年,何实在山东博州以丝为本印行会子,“权行一方,民获贸迁之利”。元太宗八年(1236)正月,窝阔台接受建议印行交钞,但似乎流通不广。太宗死后两年的1242年,邢州安抚使刘肃“行楮币,公私赖焉”。

元宪宗元年(1251),蒙哥即位后命布智儿主事“印造宝钞"。元宪宗三年(1253),领主忽必烈在京兆地区立交钞提举司印造交钞“以佐经用”。

这一时期,各道多发行地方性的纸钞,限于特定区域流通,两三年一换,货币分割状态明显。如王恽所说:“各所领发行纸币,交易买卖,纸币皆不出所领。”

为了改变这种货币割据的局面,地方世侯率先出台相关措施,以河北真定路兵总管史楫于宪宗元年所立“银钞相权”法最为重要。

“银钞相权”出台的背景:

由于蒙古沉重的包税银负担,故史楫奏请以实物来折银,并减少实物、白银的数额。当时,各道货币分立的局面导致商业不通,由于白银的跨境沟通作用,故立“银钞相权”的办法沟通各地市场,这个方法很快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至宪宗末年,真定行用的银钞在燕、赵、唐、邓等地区流通的数额已有8000余贯,可见当时白银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指出的是,大蒙古国时期这些地方行用的纸钞大多依托丝、银为本。

元人刘宣曾指出:

“大元初年,法度未一,诸路各行交银,或同见银,或同丝绢。中统建元,王以道执政,尽罢诸路交钞。“

为何有些地域依托丝或绢,有些地域依托现银,这显然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类型和民间通用的货币习惯有密切关联。

从大蒙古帝国形成至元朝建立前这一段时期,北方地区货币的流通格局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赋税折征银确立了白银的某种法偿地位,铜钱虽在流通却日渐消退,呈现银进钱退之局面局部地区丝绢恢复了货币地位。同时,依托斡脱信用或实物基准出现了三种地方性的纸币:一是依托斡脱信用的交钞;二是以丝为本的纸钞;三是兑付金银、行“银钞相权”的真定钞。

第二阶段,中统钞的正式发行与确立。

世祖忽必烈在中统元年(1260)改元称帝后,在货币制度层面进行了重要的创建。中统元年,世祖便设置机构,分别于七月和十月印造发行“中统交钞”和!“中统元宝交钞”(此钞也在七月酝酿制造,后称为中统钞),众多史料对此事进行了记载,不乏含混抵牾之处。

如为何中统交钞以“丝”为本,而三个月后的中统钞却以“银”为本?

以丝为本的出台除了银丝比价不当、丝绢货币地位逊于白银外,应是忽必烈为征讨阿里不哥出台的经费筹集措施,战争胜利后,这项措施便成为需要收兑的一项“旧钞”,完成其历史使命,此后便不再出现。

当然,在中原地区的货币体系中,金、银、丝、绢原本是作为具有相似货币性质的流通货币而存在,且对于对银有特别嗜好的蒙古诸贵族集团而言从以“丝”为本到以“银”为本,似可收兑更多的白银,同时利于建立更为稳定的纸钞制度。

有两个问题值得提出:

一是忽必烈政权为何选择不乏失败先例且极易丧失信用的纸钞来作为统一诸路的货币?二是纸钞所具有的双重货币单位隐含何种意义?

关于第一个问题,高桥弘臣做了较为深入的解答。他认为,忽必烈推行纸钞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削减汉人世侯、蒙古诸领主的既得利益和消除分裂割据威胁,实现财政的集权化和统制的均一化。

中统元年五月,忽必烈设置十道宣抚司,利用此机构来监视汉人诸世侯势力,弱化或收回官吏的升迁、租税的审核等权力。对于投下领主,忽必烈试图收回其对五丝户的征税权来实现财政的集权化。

对于这个目的,白银是无法发挥其作用的。当时的白银货币功能虽得到极大发展,但由于其大量流向中亚、西亚地区而近于匮乏,在基层市场和民间社会使用率较低,本身不适宜作为一般流通手段。当然,最根本的一点在于称量银对国家而言难以成为有效的经济统制手段,所以很难成为元廷的考虑对象。自金朝之后,由于缺乏铜矿资源、铸行成本较高、民间流通渐少等因素,铜钱的流通在中国北方日渐衰微,故元初政府也不会选择铸行铜钱。

面对军事战争的巨大需求以及货币混乱局面的现实,发行纸钞实为忽必烈政权的上佳之选。这个分析有助于提醒我们,认识特定时期的货币问题,不能只从商品经济单线的角度去认识,还需要结合国家货币财政政策的意图、货币体系的内在变动轨迹来解读。

其二,忽必烈政权首先发行的交钞确立以“两”为单位,很快为以“贯”“文”为单位的中统钞代替,元廷还设定它们与金银、交钞的比价。

虽然法定价格单位是“贯”“文”,但中统钞在实际使用场合中继续使用锭、两、钱、分的重量单位。此后元廷发行的纸钞,计重的单位“两”“钱”等和计数单位“贯”“文”等相通使用,这在中国历朝中绝无仅有。

实际上,这一互通性的货币单位还隐含了更为重要的内容:

元廷将华北地区银两的计重单位两、钱与从事东西贸易的畏兀儿语地区使用的货币单位锭、分等结合起来,并拓展至波斯地区,试图建立一个贯通欧亚的国际单位。

同时,元廷将中国铜钱制度的贯文单位和白银的国际称量单位相通行用,使帝国内部的经济交流更为密切和畅通。这一方面体现了蒙古帝国对于跨地域商业的重视以及不同经济形态下显现整合的特点,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纸钞作为货币标准的过渡性,即从计数的“铜钱时代”走向称量的“白银时代”的过渡和转变。

忽必烈政权起初发行中统钞也只是一项具有鲜明目的的紧急性措施,抑或说是一种暂时的选择。因为单一纸钞制度从未在此前的王朝实行过。

元初汉人官员倾向于认为政府日后需铸行铜钱,与纸钞相权而行,这才是稳定中国货币秩序的基础。此时纸钞最小的货币单位是10文面额,零碎交易似乎还是需要铜钱来维持。

由于元廷不同民族官员间一直存在经济管理思想和现实利益的激烈争斗,且结果多是汉人官员受到排斥,色目官员受到重用。

为此,色目官员抛弃了中国传统货币理论,在推行单一的纸钞制度方面起了助推作用。很快,金银、铜钱相继被禁止行用。

总之,元初纸钞制度的形成和确立,并非一开始就事先计划好,而是形势逐步演化的产物,其过程夹杂着元初立国特点、庞大财政需求、重商特质以及汉人官员与色目官员的矛盾等诸多因素。

第三阶段,至元钞的发行与流通时期。

元世祖末年,由于军事巨额开支、大量赏赐支用、小额纸钞缺乏,以及整合南宋旧地货币秩序并未取得彻底成功,中统钞出现贬值问题。至元十九年(1282),主管财政的阿合马遭人暗杀,中统钞的“钞虚”问题日益严峻。

当年十月,中书省颁行《整治钞法条画》九条也无济于事。至元二十一年(1284),短暂的卢世荣整治钞法也很快流产。至元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中统钞发行的额数又大量增加。至元二十三年十二月,中书省传旨讨论钞法问题。至元二十四年(1287)二月,忽必烈颁布圣旨,更改钞法。

三月,新成立的尚书省在权臣桑哥的主持下颁发《至元宝钞通行条画》,发行高价值的至元通行宝钞,企图平准钞法,禁止民间私自买卖金银。同时,元廷还短暂铸行过铜钱,但一年后便禁止通行。第二年元廷停止发行中统钞,但中统钞没有被完全废止,与至元钞一体通行。

至元钞流通期间,至大三年(1310),武宗试图进行一次币制改革,发行至大银钞,并铸造铜钱流通,但未及一年便失败,而后又恢复了至元钞流通制度。

第四阶段,至正钞的发行和流通。

至正中期以后,随着朝局混乱,财政支出规模越发增大,原有“钞法”问题越来越突出。元廷针对钞法进行了广泛讨论。至正十年(1350),元廷在丞相脱脱的主持下实行了纸钞制度的最后一次改革,发行中统交钞(史称至正交钞),并同时铸行至正通宝与历代铜钱并用,实行钱钞兼行制度。这次货币改制,改物价以至正钞计算,即采取降低名义物价的办法加量印制纸钞,财政目的明显。随着农民起义在全国各地蔓延,货币呈现逐步失控的混乱局面。

2、元代纸钞有多牛?

元朝政府发行的纸钞,没有流通期限和地域限制,可谓具备无限法偿资格。随着忽必烈统治的扩展,纸钞制度的规定和管理方面日趋完善。在中统钞发行初期,由于国家力量的强制助推,公私领域很快出现纸钞取代白银、丝绢、地方性纸钞、铜钱的现象。中统元年,官员俸禄规定月俸由中统钞、米粟、职田构成。

中统二年,“始以钞一千二百锭于上都、北京、西京等处籴三万石”。同年,中央规定:“中统元宝交钞,拟于随路宣抚司所辖诸路,不限年月通行流转,应据酒、税、醋、盐、铁等课程,并不以是何诸科名差发内,并行收受。"

中统三年七月,忽必烈敕令:“私市金银,应支钱物,止以钞为准。“

其后,以往使用金银丝绢赏赐、赈济的地方积极改行中统钞。中统四年三月,中书省下令:“诸路包银以钞输纳。"

至此,忽必烈政权在赋税、赏赐、官府购买、货币替代等诸多方面推行纸钞,而银、钱作为货币的使用大大减少。到了至元时期,据《元史·世祖本纪》记载,中央进一步在边远地区如沙州、肃州、和林、畏兀儿等地通过设钞库、驻军屯垦、盐法交通等方式积极推行钞法。至元十二年后,随着平南宋战争取得决定性的成功,元朝纸钞也被强制推行至南方诸地。

纸钞在全国广大范围内得到形实一体的统一通行局面,并辐射至海外诸多国家和地区。不仅如此,元廷在很长时间内稳定住了纸钞的价值。

元朝前期政府究竟采取了何种不同的制度经验,使纸钞能在相当的时期内取得较大成效?

对此,可将其归纳为六点。

其一,纸钞发行有十足的金银(以银为主)作为储备,建立较为严格的准备金制度。

“随路设立钞库,如发钞若干,随降银货,随见银流转。据倒到课银不以多寡,即装垛各库作本,使子母相权,准平物估。“

其二,全国各路遍设平准库(实际还包括行用库),允许民众持纸钞兑现金银。民众持钞兑现白银只需付3%的手续费,后来进一步降低至2%。

“如有诸人资元宝交钞从便却行赴库倒换白银物货,即便依数支发,并不得停滞,每两止纳工墨钞三分外,别无克减添搭钱数。”

其三,一切税收支付以钞为准,以财政税收确立纸钞的无限法偿地位。

“应据酒税醋盐铁等课程,并不以是何诸科名差发内,并行收受”,“诸路通行中统元宝,街下买卖金银、丝绢、缎匹、斜斗一切诸物…不限年月,通行流转”。

其四,严格控制纸钞的发行数额。

据《元史·食货志》记载,元廷对中统钞的投放数量极为谨慎,中统元年发行7.3万多锭,中统二年发行3.9万多锭,中统三年发行8万锭,中统四年发行7.4万锭。至元元年发行8.9万多锭,至元二年发行11.6万多锭,至元五年才2.9万多锭。中统时期到至元十一年,元廷年均发行纸钞数额仅为8万锭上下。

其五,严格管控物价,保证币值稳定。

元廷不仅于各地遍设常平仓以平抑物价,还想方设法维持币值稳定,通令各地方官吏,“将彼中统钞法有无底滞,及物价低昂,与钞相碍,于民有损者,画时规措,有法以制之"。①当时各地设立的平准库,也有平抑物价之重要功能。

其六,专设纸钞发行机构,由户部主管、户部尚书专司,下设宝钞总库、印造宝钞库和烧钞东西二库。

地方设有诸路宝钞提举司,又设立平准行用库掌管兑换金银,平准钞法,平抑物价。可谓举措得当。

此外,吴志坚还指出了第七项维持钞法的重要举措,即元廷严格执行不直接支用料钞的政策。“在都总库印到料钞,不以多寡,除支备随路库司关用外,一切经费,虽缓急不许动支借贷。”

可见,新印料钞主要是以收兑旧钞、兑换金银等方式投放,不许其他形式的财政支用,这极大地保证了对纸钞发行数额的制约。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依托银本位成功发行纸币,元朝纸钞究竟有多牛?堪比当时世界美元":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10473.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