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第二次钞法改革是由元武宗尚书省推动的。从武宗到他大二年(1309年)七月,山东宣威为了让朝鲜人民高兴,建议改革钞法,发行大银钞,并绘制新的钞票模板打进去,得到了托乎托、三宝奴等高级官僚的支持。同年8月,尚书省成立,取代原来的中书省,成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脱虎脱为尚书省右丞相。三宝奴和施乐都是大臣和官员。
9月中旬,新钞正式发行,命名为直达银钞。智达钞与致远钞的比价也是1: 5,智达钞与白银的比价是1:1。禁止再次买卖民间金银,禁止在流通领域使用统一纸币。除了发行新钞外,还铸造较小面额的铜币,小钱称为“直达鲍彤”,大钱称为“大元鲍彤”。大通宝一文相当于最大面值纸币的1%,大元鲍彤一文相当于大通宝10文。前代的古钱也可以用智达鲍彤。
武莺宗海山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武宗采取与铜钱并行的钞法改革是一种合理的手段,因为在流通领域,小钱的流通频率最高,流通速度最快。但从当时的印钞技术来看,小额纸币在流通中破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容易导致流通领域小额货币供给不足。流通中的小额现金短缺也是通胀背后的重要推手之一。铜币虽然铸造成本高,但金属不像纸币那样容易破损,可以多次流通,保证了流通领域小额货币的充足供应。
不幸的是,武宗四年(1311年)年初去世,在大钞改革取得成效之前被仁宗废除。仁宗上台后,对武宗的政策采取了全盘否定的态度。他不仅停止了大银钞的印制和铜钱的铸造,而且恢复了中央钞的印制和印刷,一切官方和民间的交易活动都由中央钞结算,重开民间的金银交易,一切都恢复到了吴宗政权之前的状态。
事后很多大臣都表示,武宗时期铸造铜钱的政策是合理的,不应该全盘否定。大概是因为铸造成本的原因,这一号召往往得不到响应和支持,直到脱脱上台后才再次实施。
钞法改革的基本思路来源于武宗时代的尚书省旧法。首先是发行新钞,但为了节约印刷成本,在钞票背面印有“铸锭付钞”字样及相关图形,一贯等于1000枚铜币。二是铸造正通宝铜钱,与历代铜钱一起使用。致远钞仍继续使用,与郑智新钞并行。
分离钞票法的改革显然忽略了两个问题。
第一,新钞的发行代表着政府的信用,国家必须进行足够的投入,避免新钞第一次流入市场造成的混乱。在这方面,世祖后期和武宗时期的新钞发行,是有比较强大的国家力量做后盾的。但此时农民起义不断,是国力空之前的衰弱期。新钞进入市场后,国家根本无力应对货币流通的混乱。
第二是假币问题。中央纸币发行之初,市场上就出现了大量的假钞。元朝没有今天的防伪技术,只能靠纸张的油墨颜色和纸币上的数字来判断是否是假币,但纸币在全国各地流通,无法查清楚。有人修改真钞的面值。具体方法是把原来的面值磨掉,模仿高面值的纸币,用墨水重新描绘。这种做法被称为“取”和“画”。最后,经过人工揉捏,将一张小钞票制成破损的大钞,可以在市场上使用,也可以在钞库换成大面值的新钞。
中央纸币流通时间最长,假钞自然也最多。伪造者把真钞直接印在中央钞的背面也很方便。另外,这些纸币存放时间较长,纸张的质感很差。用了几次就烂掉了,被重用了,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元顺帝
脱脱于郑铮十年(1350年)十月开始讨论钞法改革方案。在中书省左书记吴起的积极鼓励和脱脱的大力支持下,参与讨论的大臣们不敢提出异议。只有集贤堂大学士、国子监陆思成提出了异议。吕思成当面痛斥吴起等人是轻浮少年,认为新旧钞票同时流通,肯定会造成更大的混乱。结果,监察御史按照超然的意思,以狂妄之罪弹劾了吕思成,甚至罢免了陆,钞法改革由此正式启动。
下一篇文章讲的是脱脱治理黄河洪水和红领巾起义。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元朝在经济上推行什么政策,元朝在经济上的措施":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10471.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