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汕尾市红海湾开发区前田街道外湖村,美丽的田园风光和独特的滨海美景映衬其中。秋天,整个村庄被金黄色的稻田包围,就像一个世外桃源。
看到丰收的景象,深圳市光明区新湖街道干部李畅深受感动。作为来到这里三年的扶贫组长,他见证了当地村民的整体脱贫、村容村貌的转变和产业逐渐实现“造血”。
于是,新湖和外湖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根据省里的统一部署,2016年至2020年,深圳市光明区新湖街道办事处将对汕尾外湖村进行帮扶。
新湖街道在深入调研当地情况的基础上,深入推进民生建设,因人施策精准扶贫,因地制宜打造主导产业,积极动员统一战线各界参与,外湖村脱贫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
抓党建工作,筑牢脱贫攻坚战斗堡垒。
汕尾红海湾经济开发区是革命老区,是海陆丰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涌现出了“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等仁人志士,生动诠释了那个时代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新湖街道在外湖村扶贫工作中,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夯实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
据悉,外湖村是典型的问题村,村内矛盾较多,尤其是浦上自然村。村里一直以来帮派多,小团体多,维稳压力大,村党组织软弱无力,缺乏威信。为了激发村民脱贫致富的“向心力”,新湖街道扶贫工作组一来到外湖村,就迅速按计划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民生痛点。通过解决村民安全饮水、建设路灯工程等民生问题,成功地将村民关注的焦点转移到建设发展上来。
夯实基层党组织,筑牢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调动村干部的责任感和积极性。李队长带领驻村工作队以身作则,与村干部、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加大走访调研力度,全力解决村里发展和村民的实际困难,逐步树立了村两委干部“会办事、办实事”的形象。
制度建设为村党委扶贫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保障。比如党务政务公开制度,按要求公开贫困户名单、建设项目等重大事项;村“两委”每周例会制度,让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都有研究。
为及时总结阶段性工作,进一步加强“精准扶贫”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新湖街道领导根据省、市、区扶贫办的安排和要求,每季度对汕尾外湖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情况进行调研。三年来,我到外湖村走访调研10次,每次都给建档立卡贫困户送去油和米,让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得到了群众的持续配合和响应。
工业援助增强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
红海湾清澈、湛蓝、无污染的海水为这里的海洋生物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潮水退去,岩石上的绿海燕窝是珍贵的食物,被当地人称为“佛菜”。2018年11月,在第八届深圳国际天然有机产业博览会暨高端食品展上,来自红海湾川投家食品有限公司的“佛料理”首次亮相,成为广受欢迎的“明星产品”。
红海湾川投家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玉兰说,这次展会是外湖村委会和新湖街道扶贫工作扩大销售的桥梁。现场销售佛菜、虾米、鱼干、紫菜等海鲜500余件,销售额2.5万元。后来的订单达到25万元。“我们会把年收入的6%到8%用于外湖村的扶贫。”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和关键举措,是扶贫从“输血”向“造血”转变的必由之路。结合外湖村“半农半渔”的实际,新湖街道投资100万元,开展了川投加海产品加工业、石郎山养殖专业合作社帮扶项目。按照村委会集体入股,8%、6%分红,贫困户受益的模式,构建“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的长效发展机制,为在家工作的贫困户提供工作岗位,同时为贫困户捕捞的海鲜投保。
新湖街道扶贫工作队帮助川投家海鲜加工实现了从小作坊到现代企业的转变,指导他们完成了商标注册、生产许可证申请、包装升级、规章制度修订等一系列工作。现在拥有自己的工厂,形成了完善的生产、加工、销售体系。目前船工们正在申报省级“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致力于打造能够代表红海湾乃至汕尾特色的产品。
针对另一个帮扶项目——石浪山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新湖街道签订合作协议,将所有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纳入合作社科学管理。合作社与成员分红,“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鼓励买不起种子的贫困用户申请扶贫小额贷款,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统一种植销售,为农民提供种植技术信息。
抓精准扶贫,多措并举,实现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
来到外湖村浦上,民风依然淳朴,绿色的原野,白色的瓦房,鸡犬相闻,小河从村口缓缓流过。然而,村民王浣瀑布的生活有了新的面貌。在新湖街道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原来的危房已被拆除,并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新房。更令人欣慰的是,他的三个孩子都获得了教育补贴和就业机会,一个靠老人种田艰难度日的家庭,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据介绍,外湖村有浦上、深井、后湖、马援四个自然村。全村989户4700多人,常住人口却只有600多人,多为老人、残疾人、妇女儿童。准确认定登记的相对贫困户为83户244人。截至2019年9月,外湖村81户242人脱贫,脱贫率99.18%。该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购买基本医疗保险。
新湖街道按照“一户一法”的要求,制定了帮扶贫困户的措施,近三年来开展了定点扶贫。就业帮扶一批稳定就业,实行“以奖代补”政策,为7户稳定就业的贫困户奖励14600元;资助一批贫困学生,给52人每人每年3000元生活费;住房改造帮扶一批,5户贫困户完成危房改造,极大改善了贫困户居住环境;通过低保、五保等社会保障措施,一批脱贫48户无劳动力贫困户;对一批贫困户给予资金支持,协调汕尾农商银行举行贫困户小额贷款集中受理仪式,共向3户贫困户发放贷款11万元。
作为资金扶持的受益者,贫困户李俊达坐在自己新买的收割机上,向扶贫工作队的工作人员念叨着“感恩”。李俊达是家里唯一的壮劳力。在此之前,他只能靠自己的七八亩地养活一家七口人。新湖街道扶贫工作队不仅为他解决了孩子的户口和学籍问题,还为他提供了3万元贷款,购买农具扩大生产。
李俊达高兴地说:“一台收割机要12万元。原来贷款连首付都还不起。现在我用政府的资助买了一台收割机,可以帮村民收割,每年增收两万多元,日子过得舒服多了。贷款马上就要还清了!”
抓好新农村建设,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车辆行驶在外湖村的主干道上,整齐的村道延伸至所有自然村,路灯、绿化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据悉,外湖村党员活动中心、各自然村文化广场等建设项目正在逐一完善。
自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自省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以来,外湖村在驻村工作队的指导下,迅速推进村容村貌整治、村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新湖街道办事处充分发挥“指导、检查、监督、协调”的作用,帮助解决难点问题,打通关键环节,帮助各项工程顺利完成。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要求,街道领导亲自对村庄规划进行研究和批示,并专门聘请了广州的专业公司对村庄进行规划,为整个工作奠定了基调。
截至目前,外湖村已初步完成“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工作,并陆续启动了外湖村4个自然村拓宽美化、马援深径后湖村文化室建设、雨污分流系统建设、浦上村文化室改造、村卫生站建设、外湖村各自然村立面美丽粉刷工程等5个新农村建设项目,涉及省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130项。
新湖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我们希望在当地打造‘一村一品’的全域旅游,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流转土地,承包给企业经营开发,鼓励外出发展的人回来建设家乡。”
【作者】穆玉洁
[作者]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从“输血”到“造血”,这个小村经历了什么?新湖三年扶贫见成效":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10050.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