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高高兴兴来打工。
惠水县是云南、广西、贵州集中连片石漠化的贫困地区。近年来,为解决“十三五”期间计划脱贫的3684户15975人“如何迁出”的问题,惠水县科学统筹易地扶贫搬迁资源,积极创新,形成了“盘活三地、连通三保、统筹三地、建三院、用三制”的“五三”机制,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截至目前,已搬迁扶贫1293户5486人。
一是盘活“三地”,建立帮助群众增收的机制。
用好国家扶贫政策,促进搬迁点耕地、林地、宅基地等资源向“三变”有效转化,促进搬迁农民增收。首先是盘活耕地。落实搬迁群众继续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所有权并享受原有惠农补贴的政策,土地出让收益归搬迁群众所有。成立移民后续扶持开发有限公司,按照“一袋五年,每亩300-400元”的标准,对流转土地进行统一外包、开发经营和生态修复。充分利用“优惠贷款”、小额政府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和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流转移民原有承包土地。易地扶贫搬迁点适宜退耕还林的耕地纳入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二是盘活林地。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继续落实国家公益林、集体林地、联片认证林地的区划界定和相关补偿资金拨付政策。对具有流转价值的林地,由移民后续扶持开发有限公司以每亩30元的价格进行流转收储,鼓励搬迁群众流转公益性林地经营发展养殖业。易地扶贫搬迁点周边宜林荒山优先纳入林业生态工程项目,享受造林补贴政策。三是盘活宅基地。积极兑现拆迁户旧房拆迁复垦后每人15000元的奖励,对复垦的宅基地进行分类,确认到户后进行流转,不能流转的部分退耕还林。对闲置废弃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腾出的宅基地,土地增减挂钩换取城镇用地指标,产生的相关收益专项用于支持易地扶贫搬迁。
二是“三保”衔接,建立惠民增福机制。做好搬迁群众迁出地与迁入地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的转移衔接,整合各方资源,自上而下落实政策,织牢低保与医保、养老保险的安全网。首先是做好低保的衔接工作。提高低保标准,及时将已迁入城市区域安置点的农村居民全部转为城市低保对象。搬迁群众迁入安置点未实现就业前,按照城市低保标准给予3个月的临时生活救助;3个月后,因客观原因家庭生活仍有困难的,可以申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属于农村“五保”人员转为城市特困人员。二是做好医保衔接。搬迁群众自主选择参加新农合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搬迁群众进入企业并有稳定劳动关系的,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对建档立卡、迁卡的“十二类”参保人员,政策范围内的费用实行全覆盖。在享受现行新农合补偿政策的基础上,同步搬迁的,门诊费用90%以内报销,住院费用85%以内报销,其余自搬迁之日起3年内按政策结算。对未参保群众,由县新农合定点机构实行积分待遇。三是做好养老保险的衔接。搬迁群众可自愿选择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或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对60岁以上的搬迁群众,在原基础养老金70元的基础上,一次性缴纳养老保险费或由县财政每人每月补贴30元。企业招用移民户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企业为农民工实际缴纳的三险费用的1/2给予补贴,期限为3年。
第三,协调“三个必须”,建立帮助人民脱贫的机制。统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确保搬迁群众有学校、有医院、有工作、有创业平台。一是统筹办学。合理调整安置点周边学校(幼儿园)布局,扩建或新建移民子女学校,满足当地招生需求,根据招生规模,幼儿园按1:10比例配备强有力的教师,中小学按1:17比例配备。对就读公办幼儿园的,免收保育和教育费,县级财政补助幼儿园1800元/生/年,在园幼儿500元/生/年。在县内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可享受国家“两助三免(补助)”政策和国家助学金,对移民普通高中学生给予2000元/生/年的专项补助。对在本县就读高中并取得二本以上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县级教育基金给予一次性入学补助4000元/生。二是统筹就业。通过建立就业台账、就业需求台账和岗位供给台账,绘制就业需求图和供给图,实现每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设立就业奖励基金,对吸纳建档立卡搬迁人员稳定就业1年以上的企业,按稳定就业人数给予10万元/人的贷款,并按基准利率给予贴息,给予2000元/人的一次性就业补贴。对创办微型企业的拆迁户,除“三个15万”政策外,还可享受最高10万元贷款,贴息期限至少3年,减免相关税费3年。自主创业带动2人以上建档立卡搬迁群众稳定就业1年,县级财政给予创业基金一次性补贴3500元,给予3年300元/月租房补贴。运用“优惠贷款”政策,鼓励兴办有安置群众股份、能就业、有稳定收入的工业企业。每户可以用5万元的“优惠贷款”入股,每年享受不低于3000元的分红。三是协调医疗。安置点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按标准配备医疗办公用房、科室、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建立拆迁户健康状况信息档案,建立医疗精准扶贫档案,逐一建立管理台账,根据不同疾病制定“一人一策”针对性治疗方案,实行“贫困进出、疾病进出”动态管理和监控。定期组织县医院医疗骨干到安置点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巡回医疗服务。为拆迁户开通就医“绿色通道”,提供先看病、后付费、“一站式”服务。
第四,建设“三所”,建立机制,帮助人民解决后顾之忧。以商务服务场所、养殖场所、公共服务场所为重点,努力降低生活成本,让搬迁群众生活习惯便捷、就业有保障、生活幸福。首先是建设经营场所。成立移民后续扶持发展有限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管理。公司成立了土地管理、房产管理、劳务服务中心,领导和指导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二是建设好养殖场所。在安置点附近流转一定面积的土地,采取统一规划、政府补贴的方式,开辟微田园、小菜园等养殖场所。以三年为过渡时限,吸纳和满足短时间内难以转型的人群特别是45岁以上人群的日常生产生活基本需求。三是建设公共服务场所。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实行网格化管理,设立移民、人社、公安、民政、卫计等部门便民服务窗口。在安置点建设集开放性、实用性、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活动广场。建设关爱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托幼中心等综合性场所,建设居住生活绿色通道,搬迁群众生活用水量比普通居民减少20%,免收两年有线电视收视费。
罗旧居易地扶贫搬迁。
五、运用“三大系统”建立管理机制,帮助群众。以集体管理、社区管理和群众动员为基础,注重建立和运用“三大机制”。首先是使用活的集体管理机制。按照“政府主导、企业管理、贫困户参与、公司保本微利”的模式,建立耕地、宅基地、林地易地扶贫搬迁运行管理机制,做好搬迁人口迁出地三地可利用资源的收储、流转、管理和投资开发利用, 经营管理搬迁区域集体建设用地增减,安置门面、停车场、政府资产,实施搬迁群众就业培训、劳务派遣和劳务服务。 二是运用积极的社区管理机制。以提高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服务群众、社区管理的能力为重点,按照“区域规划、房屋管理、重点监控、完善机制”的原则,将移民社区的交通设施、公共场所、消防设施、楼院、实有人口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三是利用生活群众的动员机制。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立“移民夜校”,专门编写“移民夜校”教育读本。教育部门每季度至少牵头组织开展一次以社会公德、党情、党义、社会法治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引导搬迁群众自发加入社会志愿工作小组组织,有序组织搬迁群众尽可能参与安置点建设和社区环境改善,增强搬迁群众的“人人为我”。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惠水县“五个三”机制助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三是什么":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08858.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