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是近两年的热门行业,同时也诞生了大量的热点新闻。今天,我将用三分钟的时间等你来了解消费金融。
首先,什么是消费金融
1.消费金融
它是一种向各个层次的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现代金融服务模式。
2.消费金融公司
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不吸收公众存款,以小额、分散为原则,为中国境内居民个人提供消费贷款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这类专业公司具有单笔授信额度小、审批快、无需抵押担保、服务方式灵活、贷款周期短的独特优势。
3.政策法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
《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是为促进消费金融业务发展,规范消费金融公司业务行为而制定的法规。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3年第18次主席会议通过,2013年11月14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第2号公布,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4.消费金融许可证
到目前为止,银监会已经批准了22家消费金融公司,其中20家是银行,占比超过90%。从这20家银行都是持牌公司来看,中小银行是申请主体。大部分金融消费公司注册资本在3-5亿元,只有5家消费金融公司注册资本在10亿元及以上。
消费金融公司基本遵循“一省一家”的原则。目前已有4个直辖市和15个省份成立了消费金融公司。除了上海和广州,在城市的分布基本坚持“一省一家”的原则。
二、消费金融为什么火?
1、符合国家刺激经济增长的需要。
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6.9%,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744127亿元,较2015年增长6.7%。这是1990年以来GDP最低增速,也是中国经济自1979年以来首次出现连续7年下滑,其中投资增速跌至15年来最低点,民间投资积极性也大幅下降,进出口增速连续3年下滑。投资和出口两大模块无力拉动经济,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被寄予厚望。
消费金融作为刺激和扩大消费、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工具,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并首次进入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2.市场需求旺盛。
随着90后消费大军的到来,他们拥有超前的消费意识和需求,更加注重对生活品质和休闲娱乐的追求,带来了广阔的市场。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的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温饱等温饱型消费向教育、旅游、休闲等品质型消费转变。从整个经济机构的调整来看,消费金融是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
同时,传统银行的个人信贷业务门槛太高。一方面有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银行很难贷到个人贷款。消费金融正好弥补了中空白,很好的满足了消费需求。
3.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高度发展,为传统消费金融开辟了新的渠道,拓展了互联网模式下的诸多消费场景,也让消费金融在互联网平台上大有可为。依托互联网的消费金融快速增长。艾瑞数据显示,2013-2016年互联网消费金融爆发,交易规模从60亿增长到4367.1亿,年复合增长率192.1%。
4.最关键的一点:利润充足空间。
表面上看应该和信用卡的利润差不多,18%左右,但实际上由于借款人无法从银行借到钱,一般也没有房贷,所以利率会更高。除了正常的利率,还有各种管理费、客户服务费、增值服务费等。会加,再加上逾期费造成的累计利息,所以实际利润往往会超过30%。
正是因为有如此高的收益,各个消费金融公司才会加大推广力度,不断吸引客户丰富场景,在竞争中充分开拓市场。
第三,如何看待消费金融
1.本质是消费+金融+场景。
消费和金融都可以做,场景是消费金融的关键。创造了更多基于衣食住行的各种消费场景。这种“场景化”的趋势使得金融与生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金融服务开始渗透到各种消费场景中。充分嵌入到很多消费场景中,一方面可以增加用户的粘性,让用户对产品和平台有足够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进而迈出关键的一步,另一方面可以让消费金融产品有更长的生命周期。
比如蚂蚁花呗和JD.COM白条分别基于淘宝和JD.COM的消费场景。前两年很多校园消费,以及3C产品、医疗、二胎贷款,都是基于各种消费场景。
2.为什么BAT这样的大型互联网公司没有消费金融牌照?
事实上,消费金融牌照门槛太高,《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规定的消费金融公司门槛太高,使得很多有实力有条件的公司无法获得牌照。《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规定,申请设立的消费金融公司应当至少有一名投资人,具有五年以上消费金融业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经验,出资比例不低于拟设立公司总股本的15%。其实基本上所有银行都符合这个条件;如果主要投资人为非金融机构,其最近一年的营收必须大于300亿。这些条件非常有利于银行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导致“真正的”消费金融公司大部分隶属于银行系。但是,对于其他企业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来说,这些条件很难满足。
《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还规定,非金融企业作为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出资人,应当符合以下条件: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00亿元人民币;最近一年年末净资产不低于总资产的30%;最近两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承诺5年内不转让消费金融公司股权。同时,大型互联网公司要求主发起人必须是金融机构且股份不低于30%,这是非常不公平的。显然,这一规定强化了银行的主导地位,必须依附于银行才能实现自身的理财目标。作为实现合规的“必要条件”,银行也将在此次合作中获得更高的话语权。
3.没有消费金融牌照也可以做消费金融。
因为消费金融的巨大利益空,所以八仙漂洋过海,各显神通,举几个例子:
JD.COM白条是首款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于2014年2月正式上线。因为JD.COM采用的是B2C电子商务模式,虽然JD.COM白条具有信用卡一样的功能,但其本质是一种向客户赊销的业务。所以,就算你不是白送钱,接受客户延期付款也完全是商家自己的信用政策,所以原则上这是没问题的。
蚂蚁花呗于2015年4月正式上线。因为淘宝采用C2C电商模式,如果想实现先消费后付款的功能,赊销是不合理的,因为商品是卖家的,不是淘宝自己的。这时候阿里小贷的牌照就派上了用场,蚂蚁花呗通过阿里小贷公司向消费者发放小额贷款。然后6月份阿里的网商银行成立,发放贷款不存在合规问题。其现金借贷产品从网商银行借款。
其他编外消费金融公司也各显神通,通过各种方法成功绕过准入门槛。
4.没有消费金融牌照的公司做得更好。
没有牌照的公司也可以做,而且数量多。目前市场上有300多家消费金融公司,持牌比例不到10%。
得景者得天下。编外公司在场景上是有优势的,真正的公司除了少数,没有紧密相关的场景。
正品公司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两种,现金贷(尹蓓、中行等银行是消费金融公司)和与3C或家电卖场的线下合作(捷信、马山等)。).真正的消费金融公司大多由银行发起,对风险控制要求较高,灵活性远非编外消费金融公司可比。同时,由于消费金融容易与信用卡直接竞争,而真正的消费金融公司大多以中小银行为主,没有太大优势。
多余的公司敢做。编外公司除了更加灵活,还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引入投资(2016年消费金融约190.68亿元)。他们更愿意在成本上投入,在方法上更激进,因为更容易抢占市场份额。
还有一点,编外公司为了赚钱更“猛”。就校园贷而言,银行早就放弃了校园贷市场,且不说信贷学生的高逾期率,但助学贷款的公利率其实很惊人。但是编外公司赚钱的手段很惊人,最后的影响也很不好。这样的正规业务部队敢碰吗?
5.这么高的利息难道不怕别人不还吗?
首先,正是因为收益高,所以能承受高坏账率。
其次,对于个人贷款,其实只要能定位到这个人(是谁?在哪里?家庭情况等。),收藏也不是什么难事,方法也是有的。当真正的收藏开始的时候,随着收藏水平的上升,用我以前听过的一句话来说,只要你对生活还有一点点希望,你就会回来。
6.前景如何?
这是一个蓝海市场,会有空的大涨幅。据统计,消费金融市场将比去年至少翻一番。
由于平台不规范,信贷产品设计过度追求市场份额和收益,风险监控不足,平台资金实力不足,消费金融市场的负面新闻也层出不穷。加强监管是必然的,但估计肯定会有一个时间段,不会一下子到位。
所以,随着竞争的激烈和监管的加强,市场肯定会被整顿,洗牌,优胜劣汰。
最后还有一个建议。虽然消费金融市场会越来越大,但还是要量入为出,合理规划支出。如果我们需要使用消费金融,不要被表象锁迷惑,搞清楚实际利率,货比三家,选择利率较低、没有陷阱的公司。
温馨提示:注:内容来源均采集于互联网,不要轻信任何,后果自负,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j7hr0a@163.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
原文地址"消费金融是什么东东,三分钟带你了解消费金融信息":http://www.guoyinggangguan.com/xedk/102412.html。

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